勇於跨入土樓的文學家 蔣淑貞
勇於跨入土樓的文學家 蔣淑貞
記者 李汎櫻 報導 2020/09/07
二○○四年,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剛成立,首任院長莊英章在交大各系所尋覓著合適的人才,想將他們納入客院的師資陣容。彼時的客家研究才剛起步,全交大幾乎沒有教授做過相關研究,但莊英章卻鷹眼般地發現了當時在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擔任副教授、勇於接受挑戰的蔣淑貞。

▲ 蔣淑貞睿智而親切的一貫風格,使學生們親暱的稱呼她為「蔣媽」。(圖/李汎櫻攝)
在新領域迸出火花
「他注意到了過去我的研究主要以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為主的東南亞英文與華文文學,於是當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加入人社系,我考慮一下便答應了。」蔣淑貞憶起那人生的轉折點,依舊歷歷在目。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畢業,專攻文學研究的蔣淑貞,一九九四年開始於交大外文系任教。二○○一年,興趣使然,蔣淑貞轉到社文所,而現今則是人社系副教授,待過三個性質相當不同的系所。
「在外文系時身邊接觸到的人幾乎清一色都是熱愛文學、語言的人,我們彼此之間都是非常易於溝通的,這跟我後來在社文所及人社系遇到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們很不一樣,而我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更多觀察文化的角度。」蔣淑貞將這些互動看作是她學術生命的開拓,而能有這種心境的轉換歸功於她樂於挑戰新事物的性格。

▲ 蔣淑貞認為土樓造型的交大客院環境清幽,十分適合做客家研究。(圖/李汎櫻攝)
客家文學:兩種研究專長的結合
蔣淑貞學術專長包括先前她求學時十分有興趣的「現代中國文學」(後來改名為「台灣文學」),一直到她加入客院後開始研究的客家文學。她瞇眼笑著說,「凡是客籍作家的作品,都在我的客家研究範疇。」例如她所寫的〈龍瑛宗〈貘〉的解讀:從「客家情結」到「亞洲現代性」〉,以及〈「大河小說」臺灣客籍作家訪談與研究資料編纂〉,成功的在文學專業及對客家研究中找到共同點,那就是研究客家文學。
為了做客家文學研究,蔣淑貞會直接採訪書寫臺灣「大河小說」的某些作家,「假設台灣的大河小說作家有十個,那麼就有七八成是客家人。」她也分享採訪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時常會有作家不願意透露真心話,蔣淑貞其實都聽得出來,但也只能把這份無奈收進心裡,並在寫論文時適度的修整言詞。身為一位學者,拿捏論文內容的尺度便是她的專業之處。
走訪澳門的世界客家遺產
除了研究客家文學之外,二○一四年,蔣淑貞參加交大客院的整合型計畫,主題為「全球客家」,計畫內容是紀錄位於東南亞與台港澳的各個客家族群,觀察他們的文化特殊性,或是他們與當地居民的相處關係等等。蔣淑貞被分派的研究地點為澳門,為了做這份研究,她數次抵達澳門當地做蹲點觀察,該研究論文以九澳村與黑沙村——澳門唯二的兩個客家村落作為研究對象。
最終蔣淑貞完成〈「世遺」與「排遺」:澳門九澳與黑沙客家村的「文化資產」與「霸地污名」〉論文,並於二○一六年與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出版一本專書論文。蔣淑貞在研究中指出,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定與客家有關的世界遺產中,有福建土樓、開平碉樓,再來就是澳門的「鄭家大屋」。但自從澳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下降,而黑沙村和九澳村卻意外地成為世外桃源,後來九澳村遭遇澳門政府稱當地村民「霸地」的風波,而身為局外人的蔣淑貞也一一記錄下當年事件發展的脈絡。

▲ 蔣淑貞手中的書籍即是全球客家研究計畫出版的專書《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台港澳》。(圖/李汎櫻攝)
兩村的「文化資產」與「霸地污名」為本論文中討論的兩大核心。蔣淑貞針對兩村內的客家古蹟進行了觀察研究,也記錄了當地客家人生活的近況。採訪當天,問起蔣淑貞在研究澳門客家的過程有沒有什麼令她感動的事,蔣淑貞憶起帶著大批學生抵達澳門的那天,她提到:「其實我本來只是希望當地的村長可以陪我們一兩個小時,其餘時間我們可以自己走走看看,但沒想到從接機到送機的整個過程,除了村長全程陪同參訪,澳門當地也都是以高規格的待遇來禮遇我們,我們受到的注視完全超過我們應得的,這是我最感動的地方。」
然而,接受到幾乎不計成本的接待,蔣淑貞當然也不會天真的以為對方沒有其他心思,「這是我在論文中不會提及的,我到了九澳村及黑沙村就感覺到他們不斷想利用我們挑戰公權力,包括高級的宴席、接機時的紅布條,無一不是在吸引當地媒體的目光。」

▲ 蔣淑貞到達澳門後,受到九澳村及黑沙村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圖/蔣淑貞提供)
原來,二○一四年的九澳村其實正面臨著類似台灣大埔事件的困境,當地的政府不斷聲稱九澳村村民霸地,阻擋了政府行使拆除違章建築的公權力。但這背後,九澳村全體居民自認非常冤枉,他們總是稱自己是「澳門原住民」,滔滔不絕地陳述他們的祖先如何從清朝政府那裡獲得土地,有道光年間買賣的「紗紙契」作為證明。而蔣淑貞身為台灣人,而且還帶著大批年輕的學生進入九澳村研究,當地的村長當然希望能夠被媒體大篇幅報導,讓澳門政府注意到也有台灣學者在關心此事,想藉機挑戰公權力。
「面對這些大張旗鼓的筵席我一方面覺得很感動,另一方面又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這讓我感受到他們需要我們是如此的殷切。澳門日報接連報導了三次,我甚至還被澳門日報記者採訪。」蔣淑貞說,客家人在澳門的歷史研究中「幾乎是一片空白」,透過她的研究,澳門的客家人在社會上將可以獲得更多關注,也替九澳村的霸地去污名化盡了一份心力。

▲ 蔣淑貞與澳門九澳村當地的抗議布條合影。(圖/蔣淑貞提供)
蔣淑貞本身不是客家人,在人社系教書之前也完全沒有研究過客家文化,即使客家族群跟她自身的相關性不大,但採訪時她雙眼炯炯地發著光,分享著客家人的還我母語運動、十二節氣以及信仰時的熱衷模樣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來勇於挑戰新領域的她,十分熱愛此刻在做的客家文化研究。
【小檔案】蔣淑貞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學系副教授
學術專長:文化研究、澳洲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文化政治、東南亞文學與文化研究
報導參考書目:
蔣淑貞,2015,〈「世遺」與「排遺」:澳門九澳與黑沙客家村的「文化資產」與「霸地污名」〉。頁235-253,收錄於張維安編,《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台北:遠流。
![]() |
記者 顏筱娟
愛吃、愛睡 自然醒是我的好朋友,希望能在這年偶爾見面幾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