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期

欲擒故縱,曖昧的節奏如何掌控

在戀愛關係中,「欲擒故縱」常是曖昧時期被慣用的手法,究竟這個策略有沒有用?對誰又最有效呢?

欲擒故縱,曖昧的節奏如何掌控

記者 胡書瑜 報導  2020/11/01

「欲擒故縱」這個戀愛策略淵遠流長,相傳蘇格拉底(Socrates)曾建議名妓西奧多(Theodote)不要展現過分熱情,直到男人們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自1970年代起,心理學家就開始探討欲擒故縱的效用,但是都沒有一個定論。2020年6月,社會心理學家比恩鮑姆(Gurit Birnbaum)與心理學教授哈里萊斯(Harry Reis)發表了一系列實驗的結果,發現面對潛在伴侶,欲擒故縱確實會讓人顯得更有吸引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便知曉欲擒故縱的魅力。(圖片來源:胡書瑜製)

難追求 提升伴侶價值與吸引力

這項研究包含三個實驗,讓130名單身的受試者與研究團隊安排的對象(其實也是研究人員)進行互動,並讓受試者評估對象的難以追求程度、伴侶價值(適合作為伴侶的潛在特質)以及性吸引力。

實驗一中,每個受試者會在交友網站上看到不同對象的資料,而在自我介紹中顯示出自己較為挑剔的對象,比起隨和、容易被吸引的對象更加吸引受試者。也就是說,當受試者看到挑剔的對象,會認為對方較有繼續發展的價值,因此產生「想要認識他」的渴望。

實驗二則是在研究為了尋求潛在伴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是否會增強性慾。受試者被要求在與對象面對面的互動中,付出努力(或不付出努力)來博得對象的好感,受試者與對象依指示討論十個在各種生活情況下的喜好,而對象會與受試者的答案有七題的不同。被告知要努力博得對象好感的受試者必須想辦法化解他們之間的分歧,對象則會依照固定的腳本假裝逐步被說服,最終同意受試者的立場,這麼做使得受試者付出的努力有所回報。而另一組受試者則被告知只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需要試圖解決與對象的差異。結果顯示,付出較多努力去取得對象的認同會使得對象的潛在伴侶價值更高,也會激發受試者性慾。

實驗三則是探討難以追求的對象是否不僅能使受試者追求的慾望更加強烈,也會增加為了與其再次見面所做出的實際努力。受試者透過通訊軟體與對象聊天,並在實驗結束前,必須留下最後一條訊息給對象。研究人員將這些訊息編碼,以計算當中透露出的「想要發展浪漫關係」以及「希望未來能再互動」的訊息,例如讚美、調情或直接提出約會的邀請。結果指出,與較難以追求的對象互動,受試者不僅會認為他們的伴侶價值更高,並且會做出實際行動以求下一次的互動機會。

鮑姆在接受《泰晤士報》(The Times)的採訪時說道:「表現得難以被討好會使他人覺得你值得追求,他們會推測你有很多潛在伴侶可以選擇,因此自己的機會就被限縮了。欲擒故縱會讓他們認為你有本錢那麼做,因為你有很高的市場價值。」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優秀的伴侶,所以表現得欲擒故縱,增加追求者的挑戰,能夠使自己看起來更「有價值」,因此會激發追求者更強烈的「想要得到」的慾望。
 

適量、適時的欲擒故縱才有效

不過,欲擒故縱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發揮效用。
鮑姆與萊斯的研究團隊在2018年曾發表過一篇論文,當時的實驗結果顯示當對象表現出對受試者不感興趣時,他們之間關係的不確定性會使受試者認為對象的吸引力下降。 因此,若想表現得欲擒故縱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最好先確保對方對自己也有一點好感,否則將會適得其反。不過就算對方也想發展關係,使用這個技巧也得拿捏得恰到好處。萊斯警告:「如果表現得難以追求,使你看起來自負或冷漠,那就產生了反效果。」

欲擒故縱若拿捏不當,可能適得其反。(圖片來源/臉書

那麼該如何收放,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鮑姆建議:「一開始先表現出對對方有一點興趣,不要疏遠他們。但是同時必須避免透漏太多自己的真實想法,因為『人們比較不會想要追求已經擁有的』。相反的,一步步和對方建立連結,進而創造出一種期待感,使對方想認識更多的自己,這樣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欲擒故縱要發揮效用,關鍵在於讓對方「為了得到自己而努力」與「認為有一天自己的努力將會有所回報」。
 

誰喜歡欲擒故縱?誰易受吸引?

儘管欲擒故縱看似是大家都懂得使用的招數,但近期研究顯示,其實特定類型的人更喜歡表現得難以捉摸,而另一個類型的人則特別喜歡追求他們。2020年8月1日由傑佛瑞D.鮑恩(Jeffrey D.Bowen)與社會心理學教授奧馬里吉列特(Omri Gillath)共同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分析依附類型(個人在幼童時期發展出與親密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將影響到個人成年後與他人建立的親密關係)向來能夠預測人的性動機和偏好的交配策略。

他們分析了906位受試者,觀察到迴避型依附(習慣迴避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表現出獨立自主)的人較喜歡欲擒故縱,而焦慮型依附(對自己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感到疑慮,常對自我感到不信任與自卑,習慣依賴親密伴侶)的人則容易受他們吸引。

「如果你對與他人間的關係很有安全感,那麼就不太可能被牽扯進欲擒故縱的遊戲裡。相反的,如果你沒有安全感,那麼就比較容易欲擒故縱或追求使用這個策略的人,這對雙方都有好處。」吉列特指出,不安全型依附(迴避型及焦慮型)的人們投身欲擒故縱的遊戲中,並不是為了追求快感,而是一種生存本能、自我保護的方式,他們藉由這個方法測試對方的真心,甚至操縱潛在伴侶的行為。幸運的是,這個遊戲對不安全型依附的雙方都有益處,迴避型的人藉由欲擒故縱來駕馭追求者,確定對方是值得發展的對象;而焦慮型的人則在追求的過程中,滿足他們習慣為討好對方而做出努力的需求。

「只要是涉及兩方的人際關係,一定會有推與拉的力量存在。某些情況下,其中一方希望得到更多,而另一方則沒有這種需求。在這種關係中,付出較少的那一方能夠擁有更多的支配權,而另一方則失去更多,導致他必須不斷的追求。」吉列特說道,此實驗證明了依附理論能夠預測在欲擒故縱的追逐中,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們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們更容易投身欲擒故縱的追逐中。(圖片來源/Unsplash

欲擒故縱在曖昧關係裡的確很有魅力,雙方都能沉浸在互相追逐的快感之中;這個遊戲一開始都會很好玩,除非其中一方受了傷。如何恰到好處的欲擒故縱,吸引對方同時也保護自己,就端看每個人的本事了。

關鍵字:欲擒故縱、親密關係、追求、吸引力、依附理論

縮圖來源:胡書瑜攝

記者 胡書瑜
喀報,你是個成熟的網站了,該學會自己寫文章囉。
編輯 王亘筑
老是跟截稿時間賽跑的拖延症患者,也是完美主義者。
記者 胡書瑜
編輯 王亘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