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勝基因的關鍵
人類戰勝基因的關鍵
記者 李汎櫻 報導 2020/10/25
塞繆爾巴特勒(SamuelButler)在1910年的《生命與習慣》中就說過一句名言:「母雞不過是一顆雞蛋用來製造另一顆雞蛋的工具。」如果說人類扮演的角色是母雞,那自私的雞蛋會是誰呢?
一名英格蘭的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Dawkins),於1976年出版名著《自私的基因》,書中告訴我們,基因,就是那個扮演雞蛋的傢伙,人類不過是一個基因用來製造另一個基因的工具而已。
但可想而知人類絕不會坐以待斃,後面會介紹我們是如何戰勝基因的。

DNA是生物體內最主要的遺傳物質,而染色體是由雙螺旋的DNA分子纏繞而成的,染色體上的每一段細胞遺傳資料即為一個基因。(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自私的駕駛員 基因
《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提出,其實,你我都是「基因機器」。作者認為所有物種,從病毒、昆蟲到脊椎動物,甚至是人類,都是被基因所駕駛的肉體機器,我們努力建構出的親情、愛情,都只是基因想方設法為了複製下一個基因所產生的;人類一直自稱是高等動物,有著我們引以為豪的獨立思考能力,道金斯這時卻告訴我們,單就基因來看,我們和動植物無異。
胚胎與子宮其實在互相抗衡?
1914年,一位名叫R.W.約翰斯通(RWJohnstone)的科學家做了個實驗,證實了道金斯那個最為世人難以接受的理論——解構母愛。
他將一頭牛的胚胎細胞取了出來,植入進牛的大腦、睪丸以及眼睛中,他預想這些胚胎細胞會快速的萎縮、死亡,但他發現這些胚胎細胞竟然發狂般的迅速發育,對四周的組織瘋狂吸取養分、迅速著床,最後結成胎盤。這實驗解釋了為何子宮內壁上有著無數的致命免疫細胞,便是要適時阻撓胚胎吸取母體過多的養分,也證明了子宮壓根不是孕育胚胎的「最佳環境」,相反的,子宮反而是「煉獄」。
胎兒的基因命令它不必管母親的死活,只管盡可能地吸取更多養分,但子宮只會給予胎兒維持生命的「最低限度營養」,子宮一旦發現胎兒索取過多,便會將其排出體外,而胎兒為了預防則會將血管紮的非常深,迫使母體如果放棄自己,就得冒著大出血致死的風險。

根據道金斯的理論,母親冒著危險懷胎十月,這不是出自母愛,只是她體內的基因驅使她進行自身基因的複製,即使必要時會犧牲肉體。(圖片來源/Unsplash)
對基因而言,機器只是廢鐵,駕駛員才是關鍵。
那我們曾在動物界觀察到的母親捨己救子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道金斯認為,這只是出自她體內的基因,命令她保全孩子那二分之一與她相同的基因而已,畢竟孩子年輕的生命對基因而言更具價值,看到這,曾經的感動被解構到瞬間蕩然無存。
這世上我們以愛為名的信仰,經歷道金斯的一番理論,似乎只剩下無力感。但仔細想想,倘若一個人一生只活在基因的控制之下,那麼他與動物將沒有任何區別,但世上仍有人類選擇出家禁慾呀!這很明顯與基因複製基因的願景背道而馳。因為,事實就是我們與動物在各方面都有所差距,我們有著引以為豪的人性。那麼究竟是什麼使人類如此獨特,以至於能夠反抗基因的控制呢?
控制人類的第二個駕駛員 迷因
現在就要來介紹與基因一同控制人類的第二位駕駛員——迷因。擁有迷因這個駕駛員,是我們與動植物最大的差別,是我們能夠戰勝基因暴政的關鍵。道金斯於〈迷因:新的複製者〉一章提出,迷因即「傳播文化」的基因,它的存在是為了繁衍文化。他認為,迷因和基因一樣,同樣會經歷生殖、變異、選擇的階段,只是基因是透過身體,迷因則是透過大腦。
在迷因的傳播中,生殖指的是被大量轉載、分享或討論,所以迷因必須具備讓人們想分享的衝動,以及容易複製的特性;變異指的是透過二次創作,讓原本的迷因變得更多元,但仍保有原本的精髓;經過變異階段的迷因會出現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有些甚至會誕生出全新的意義,而在選擇階段便會保留住最受大眾所喜愛、被大量推廣的迷因。
大衛貝斯科(DavidM.Beskow)等人於2020年發表《資訊處理與管理》的研究,他們發現越來越多政治參與者使用迷因來傳達政治資訊,以及改變社會結構的想法和行為。於是大衛等人提出了Meme-Hunter的概念,這是一種多模式的深度學習方法,能夠將圖像分類為迷因與非迷因,他們將此方法應用在2018年美國和瑞典選舉上,依序收集了所有提及國會議員或候選人,和包含與反移民和民族主義運動相關標籤的Twitter推文,在政治對話中繪製出迷因的演變,證實了道金斯的迷因進化理論。

2018年美國中期選舉中的迷因演化家族,共有89000個節點和1870000個連結。(圖片來源/大衛貝斯科等人的研究論文)
大衛等人提出電腦病毒常常透過分享、轉發等簡單的機制進行傳播,但迷因的轉發過程不像這類的媒體產物,迷因的傳播更常是透過它們的突變和演化而發生,利用原版的迷因產生了其他經歷過二次創作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再透過各種媒介傳播。傳播過後的迷因並不會與原來的完全相同,而這些突變不是原始創作者所能控制的,各種迷因在傳播時互相競爭,便會出現類似天擇的現象。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透過模仿或學習複製,在另一個人的腦裡種下一個有繁殖力的迷因,等於把觀念生在他的腦袋裡,把他的腦變成演化迷因的機器。
還以為迷因只是流傳於青少年之間的有趣梗圖嗎?迷因的例子太多了,圖片、旋律、觀念、流行服飾、稀鬆平常的握手、生日快樂歌等等,幾乎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在迷因的範疇中,基因解釋不了為何會有人選擇出家禁慾,毫無疑問,這便是人類運用迷因這武器戰勝了基因。
人類文明的專屬產物
而面對有人質疑,在鯨類和大猩猩的同伴互動中,也曾觀察到模仿行為,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Blackmore動物行為百科全書中指出,迷因的核心定義是"被模仿的",即使這些動物文化有模仿行為,也只是一種不具有自主思考的社會學習,不是真正的迷因。
)於2019年發表的
前幾張圖出自《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最後一張圖出自《美國隊長2》。這系列的迷因圖片在台灣獲得了超過4,000次分享,大多數被改成大家聽到爛的諧音老笑話。(圖片來源/meme週記)
「我們活著的一切作為,全被基因、迷因這兩個駕駛員控制了。」科學家最大的貢獻,除了提出新理論或揭開事實,發現一個嶄新的視角去看待舊理論也同樣值得尊敬。那麼被道金斯的演化論思想震懾到下巴脫臼的我們,往後該怎麼坦然面對世間的「愛」呢?
千萬別壓抑心中的愛,就隨著自己的感覺去吧!當你真正決定奮不顧身愛一個人時,理論終究是理論,誰會有心力管這些自私的雙股螺旋呢?
關鍵字:基因、迷因、自私的基因、演化論、遺傳學
縮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