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期

緩眨眼 貓咪與人的溝通方式

雖然養貓的人比例越來越多,但我們對貓的理解卻遠不如狗。而近期的研究顯示,緩眨眼是貓對人類傳達正面訊息的一種方式,在人與貓的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

緩眨眼 貓咪與人的溝通方式

記者 蕭珺文 報導  2020/10/25

是否有過經驗,與貓咪互動的過程中,看見貓的眼睛呈現半闔的狀態,眼角瞇成一條線,看似很享受的樣子?近期的科學研究,指出這種特殊的行為,或許是貓和人類溝通的一種方式。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一種敏感、複雜的動物,相較於狗,行為更是難以捉摸。因此,貓自古以來,被視為一種神祕、有距離感的動物。也因此,很多人並不認為貓能接受和回報主人的愛。但近年來,貓咪和人之間溝通方式的研究愈來愈多,我們對貓的了解也愈來愈深。像是來自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研究團隊在今(2020)年10月,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緩眨眼程序(Slow Blink Sequence)是貓與人類之間正向的溝通方式。

緩眨眼的實際測試

貓咪的緩眨眼,到底是指什麼動作呢?根據研究的定義,緩眨眼是一連串動作的程序。首先,貓會進行一系列的半闔眼動作,也就是眼睛不完全閉上。緊接著,貓通常會維持半闔眼的狀態或者閉上眼睛,整個流程會持續0.5秒以上。

貓咪的緩眨眼程序圖示(圖片來源/蕭珺文製)資料來源:《自然》

實驗分為兩個,第一個實驗以對貓進行緩眨眼程序和沒有互動兩組對照,測試人對貓進行緩眨眼程序,貓的反應是如何。第二個實驗則是人面對貓進行緩眨眼互動和面無表情兩組比較,探討貓咪在進行緩眨眼互動後,是否更願意親近陌生人?

第一個實驗的結果發現,貓的確會以相同的動作對緩眨眼的人類進行回應。而第二個實驗結果也顯示,貓會更願意親近經過緩眨眼互動的人類。綜合兩個實驗的結果,便有足夠的證據,指出緩眨眼是貓和人類之間溝通正面情緒的一種方式。

研究指出,緩眨眼當中的半闔眼,也同樣是許多其他動物表達愉悅方式的特徵,像是牛被餵食時、狗玩耍時以及人類發自內心的微笑。所以,緩眨眼可能是貓表達正面訊號的一種方式。但研究仍然無法確實地解釋,為什麼貓會有這種行為。

論文提出的假設,是貓的緩眨眼動作,被主人視為是正向的反應,於是強化了貓對這種行為上的認知,並概括應用在陌生人類上。研究進一步推測,或許這種行為的演化,可能源自於一種破除與其他動物四目相瞪的機制。畢竟研究提到,對許多動物而言,目不轉睛地瞪眼被視為是具有敵意、攻擊性的表現。但研究者們承認,在這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還無法斷定其原由。

貓會參考人的情緒?

貓和狗最大的不同之一,即是貓不像狗一樣,乖順的接收指令,做出指定動作,反而是一副冷淡的樣子。但其實貓從人類接受到的訊息,比你想像得還要多。像是一個2015年5月發表於《動物認知》(Animal Cognition)的研究,探討貓是否會像嬰兒一樣進行社會參照(Social Refrencing),也就是藉由搜尋主人的臉部表情來決定行動或判斷。

該研究讓貓咪針對主人的表情與語調,來判斷房間裡的風扇是否具有威脅性。實驗分為正向與負向兩組,正向組的主人會開心地向貓講話,並用親切的表情看著風扇。負向組則是用驚恐的口吻與表情對著貓與風扇。

研究發現,當貓遇到了自己陌生的事物時,可能會搜尋主人的肢體語言或表情,來幫助它們進行判斷。像是負向組的貓則是很明顯的比正向組行動還快,不但頻繁地與主人互動,而且視線會重複地在風扇和屏幕之間遊走。文中推測,頻繁地與主人互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貓在尋求安全感,而貓在意風扇和屏幕,也可能是因為已經認定風扇是危險的,並試圖尋找逃生的出口。

因害怕而露出獠牙的貓咪(圖片來源/Pixabay

有趣的是,這項實驗的架構原本是用來測試狗的社會參照,所以這項研究的結果也被拿來和狗的實驗做比對。在兩者的比較下,發現狗的社會參照能力仍比較強,凸顯狗天生的群居性與人類為了工作的馴化過程。相較之下,現代貓的社交性,較接近「選擇性社交」(Optionally Social),也就是選擇發展關係的對象,或是試著容忍社交狀況。雖然在這方面仍有待更深入調查,但可以說,貓咪高冷「傲嬌」的個性,其來有自。

只對人類「喵喵」叫?

談到貓的溝通方式,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喵」的貓叫聲了。但其實,這種叫聲在貓之間的互動是罕見的,反而在貓與人類互動中,較為頻繁。像是於2020年1月發表於《獸醫學期刊》(Journal of Vetinary Science)的文章,為貓的叫聲進行了分析與定義。文中提到,「喵」叫聲最常被用來吸引人類的注意。

「喵」通常是貓吸引人類注意時的叫聲(圖片來源/Pixabay

而另一個在2004年9月發表於《比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mpar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則是比對了家貓與野貓的貓叫聲。研究請受試者聆聽家貓與非洲野貓的叫聲,並以愉快程度去做評比。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比較偏好家貓的貓叫聲。文中的結論也為此提出了假設:貓的叫聲,隨著馴化的過程,是否為了人類而變得更悅耳?家貓的叫聲,比起非洲野貓更尖銳,在人類的感官的認知上,尖銳的聲音與柔弱、無威脅性、幼小的事物有關聯。研究甚至指出,家貓的叫聲某種程度與嬰兒的哭喊聲接近。或許家貓在演化的過程中,認識了哪些叫聲對人類而言是吸引人的,並為此而改變了自己的叫聲。

貓的習性仍讓人充滿想像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對貓咪的認知又更進一步。這些研究,不但將有助於提升貓在行為治療上的品質,還可以幫助動物收容所輔佐流浪貓適應人類,甚至能讓「貓奴」們與自己的愛貓更加親密。但即使如此,我們對貓咪的習性仍是一知半解。或許,貓咪神秘的個性,可能剛好也是魅力所在。也說不定再過幾年,人類和貓咪就能真正地坦誠相見。

關鍵字:貓、緩眨眼、貓叫、社會參照

縮圖來源:Unsplash

記者 蕭珺文
I cry.
編輯 劉凡瑜
需要配備一隻避雷針。
記者 蕭珺文
編輯 劉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