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天生?世上15%的高敏感族
不只是天生?世上15%的高敏感族
記者 陳艾潼 報導 2020/11/01
「你很玻璃心欸!」
「草莓喔?抗壓性那麼差。」
「專注於你手中的事!不要那麼容易就受周遭環境影響!」
你曾經被親朋好友這樣指責過嗎?你的心情常常受到他人的情緒影響嗎?在短時間內要處理許多事物時,你總感到煩躁不安嗎?如果是的話,那你可能就是「高敏感族」的一員。根據研究,世界上約有15~20%的人口屬於高敏感族群。
「高敏感族」是什麼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一詞約在30年前,由美國心理學家依蓮艾倫博士(Dr. Elaine Aron)提出。這群人擁有比別人更敏感的神經系統,造就他們與一般人在物理環境之感受度以及心理層面上的差異。有人可以比同樣坐在三樓辦公室的同事提早5分鐘聞到一樓剛出爐的麵包香;有人會因為朋友的心情低落而跟著難過一整天;也有人在聽了一首歌曲後,久久不能自已。
艾倫認為可以用「DOES」這4個字母來完整解釋高敏感一詞:

艾倫以「DOES」來解釋高敏感一詞。(圖片來源/陳艾潼製)資料來源:Sensitive Evolution
身為高敏感族的艾倫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族群,架設了《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網站,將他的研究放置於此,並提供〈高敏感族量表〉,讓民眾能測驗自己的敏感程度。艾倫從這個量表歸納出9個高敏感族的特徵:「易受周遭環境的光線、氣味、聲響影響」、「短時間要處理很多事情時,感到強烈的不安」、「避免暴力電影和電視節目」、「對他人的視線不自在,進而影響表現」、「忙碌過後,需要躲回自己的空間充電」、「容易注意到他人生理與心理上的不舒服」、「容易深受藝術感動」、「肚子餓就生氣」與「擁有複雜而豐富的內心生活」。
高敏感族對環境和情緒的敏感,常常被他人貼上「神經質」、「難搞」等負面標籤;而這類人也容易因為自己的這項特質以及外界眼光感到困擾與沒自信,導致惡性循環,成為憂鬱症和精神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事實上,高敏感的人並不是抗壓性差,他人眼中的「神經質」是生而具備的特質,卻往往造成他們長期承受著比常人更多的壓力。

高敏感族往往比常人承受更多壓力。(圖片來源/Pexels)
不只有基因 環境也是因素
高敏感向來被歸類在心理學的範疇而非醫學領域,艾倫特別強調:高敏感不是疾病,是受基因影響,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而在今年(2020)6月,《Mol. Psychiatry》發表了一篇由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與倫敦國王學院的五位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主要探討基因對高敏感族的影響,以及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參與,試圖驗證艾倫的說法。
他們找了2868位年紀為17歲的雙胞胎作為實驗受試者,其中包括1011位異卵雙胞胎、901位同性別的同卵雙胞胎和956位不同性別的同卵雙胞胎。從小一起長大的雙胞胎擁有相同的成長背景與環境,在這樣的先決條件下,對比擁有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與擁有不同基因的異卵雙胞胎,便可得知基因對敏感性的影響。他們讓受試者填寫一份專門測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程度」的問卷,由參與實驗的麥可普萊斯(Micheal Pleuss)教授設計問題。而這份問卷也在日後上傳至網路,供民眾免費測驗。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個人高敏感特質的因素中,基因占了47%,剩下的53%包括環境因素和計算容錯率,一反從前認為「基因是唯一影響」的認知。

實驗的受試者皆為年約17歲的雙胞胎。(圖片來源/Pexels)
基因與環境的影響差別
2019年荷蘭拉德堡德大學領軍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Direct》發表的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高敏感特質會增加人們在應對負面環境時與壓力有關的風險,但也會從積極和支持的正面經驗中獲得更大的收益。而英國倫敦王后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共同研究結果也驗證了這個說法,釐清了不同類型的敏感性。調查顯示,有些人對負面經歷或正面經歷更為敏感,也有些人屬於一般敏感性。若孩子對負面經歷更敏感,面對挑戰、困難時,他們會更容易感到焦慮和壓力;若孩子對正面經歷的敏感性更高,則家庭與學校良好的教育方式會使他們比別人得到更多的受益。
最後,研究團隊也探討敏感性與常見的五大性格特質之間的關係,此五大性格分別為「經驗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與「情緒不穩定性」。他們發現,外向性、情緒不穩定性與敏感性之間存在共同的遺傳因子,代表著以上性格會受到同樣基因的控制,而另外三者則完全沒有。
綜合以上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大部分由基因造成的影響與「外向性」和「情緒不穩定性」這兩項人格特質有關;而環境的影響可以解釋每個人歸屬不同的敏感類型。
接受高敏感的自己
雙胞胎實驗的這個研究發現基因與環境因素在一個人的敏感程度上,扮演了幾乎同樣重要的角色。普萊斯認為,這個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自己以及他人的敏感性。面對許多高敏感族因為外界的不理解而對自己產生的排斥與質疑,普萊斯表示,確定敏感性確實為基因的一部分後,高敏感族群應該試著接受自己的性格,認知到「高敏感」為型塑「我」這個人的重要零件,並將其視為優勢而不是弱點。

高敏感不是病,學著接受、擁抱這樣的自己。(圖片來源/Freepik)
關鍵字:高敏感族、基因、環境、人格特質
縮圖來源:高敏感族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