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期

少女福爾摩斯──自我追尋之旅

《天才少女福爾摩斯》透過主角艾諾拉的尋母之旅,帶出人生的主人應是自己,不應盲目追逐背影,也不應受到他人的影響限制。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成為那遼闊天空中無拘無束的一朵雲。

少女福爾摩斯──自我追尋之旅

記者 文  2020/11/01

《天才少女福爾摩斯》是改編自美國作家南西史賓格(Nancy Springer) 的同名系列小說,為柯南道爾(Conan Doyle)所著《福爾摩斯》的二創作品。於Netflix平台上線後,便穩居台灣觀看排行榜的前十名。

故事講述福爾摩斯的小妹艾諾拉(Enola Holmes)在生日當天,發現相處16年的母親竟不告而別,當她正準備出發尋找母親時,因聽到母親失蹤而返家的兩位哥哥,卻以她沒有符合現代淑女的標準為由,執意將她送進淑女學校學習。艾諾拉不願違背自己本性受世俗枷鎖束縛,於是她毅然決然逃離兩位哥哥以及從小居住的宅院,獨自一人踏上尋母之路。

福爾摩斯三兄妹簡介(圖片來源/Facebook
 

打破第四面牆的互動演出

在劇中透過鏡頭與觀眾互動的表演方式稱為打破「第四面牆」的演出。像是漫威著名《死侍》主角擅長打破「第四面牆」,目的在於製造幽默氛圍及吸引目光。

在傳統的劇場中,表演舞台左右以及後面為牆,前面則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清楚,沒有實體的牆壁作為隔閡。而「第四面牆」指的是演員及觀眾中間那道假想的屏障,因為一般表演中,演員不會與觀眾有所互動,專注在演出中。

本劇使用了相當多打破「第四面牆」的互動手法。在主角艾諾拉最初自我介紹,又或者是遭遇到危險和瓶頸時,常常會向觀眾提問或求助。頻頻與觀眾互動不僅能促使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有所思考,還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會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中迷航。再者,近期的電影中,鮮少有使用如此大量互動手法的電影,也能讓觀影者眼睛為之一亮。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則是藉由互動式的演出帶出主角活潑熱情的人格特質,觀眾不僅能從主角的言行舉止了解她,也能從跟她互動的過程中更進一步認識她。

然而這種互動給人的感覺雖然很新穎,讓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人有很特殊的觀影感受,但如果一部電影中出現太多類似手法的話,反而會造成反效果,讓觀眾太過疲勞,失去了原本的用意。像是許多的兒童節目,因為扮演教導兒童的腳色,所以都採用相當多的打破「第四面牆」的互動手法。對兒童來說也許很新奇、很有趣,但對於成人來說,過於頻繁反而會導致厭煩。

不過在此類型推理劇中,運用互動手法,是相當合適、合理的,能帶領觀眾一同思考劇情走向。而在本劇中用到互動演出的次數相當剛好,而且大多都設置在劇情有轉機的橋段,能產生提醒觀影者的作用。

電影《死侍》(圖片來源/IMDb

平等的性別觀念

劇中非常具有指標性的人物──主角的母親優朵莉亞福爾摩斯(Eudoria Holmes)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的女性,但因為生在民風保守的時代,女性並無法參與公共事務,於是她想要改變這個現狀。這也是為甚麼她在電影一開始要離開女兒的原因,她不想要讓女兒活在這種社會中,所以起身抗爭。如此新穎的想法,讓她要求女兒從小就要學會各種技能,像是體術、歷史知識和科學等等,這些都是當時女性無法學習到的。

主角也因為從小耳濡目染,認為女生也能做男生可以做的事,不需要遵循男性強加在女性身上那套淑女的概念,所以在兩位哥哥送她進入淑女學校時,頑強的抵抗,表達出自己對於現在的模樣很滿意,不想和其他人一樣進入淑女學校,被塑造成社會認定的優雅淑女。

當時的社會風氣,迫使女性不僅衣裝要端正、說話要優雅、走路要輕盈,甚至為了男性的審美標準,必須要穿馬甲和臀墊來雕塑身形。這些男性加諸在女性身上的桎梏,漸漸的,也變成女性默認的規定。套用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認為女性就應該要苗條,有完美的身體曲線;女性想要吸引別人目光需要靠展露身材,穿得越少越多人看;化妝成為女性的義務,不化妝的女性被視為異類,甚至被認為是邋遢的表現。然而,任何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沒有義務要遵照著他人的意志生活。

劇中有一件特別的事件作為主線,就是當時上議院正在對平等投票法案進行商議。法案內容是讓女性也擁有投票權。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國歷史中,實際上最早開始有人在抗爭這個議題是從1872年開始,正式通過女性平等投票法案則是在1918年,而此時只限有財產且年滿30歲的女性,並非全部女性都能投票。但電影中報紙給出的時間點卻是在1884年,時間線似乎有些許出入,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編劇沒有完善的整理時間線,導致有這種瑕疵出現。

劇情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在詢問母親友人伊迪絲(Edith)時,伊迪絲對夏洛克說:「你對政治無感,因為你沒有興趣改變一個如此適合你的世界。」人們往往會在享受權力以及福利的同時,忘記以那些沒有同等待遇的人的角度去思考,漸漸地對制度產生好感,認為沒有甚麼需要改變的。但這些不過是自我催眠罷了,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那種無權無勢的慘痛,也因此,相互體諒是整體社會可以更好的不二法門。

福爾摩斯兄妹時隔多年重逢(圖片來源/IMDb

孤單不一定要孤獨  alone ≠ lonely

主角艾諾拉的名字是母親堅持要這麼取的,這個名字相當罕見。長大之後,艾諾拉透過母親最愛的拼字遊戲發現她的名字倒過來是孤單(Alone)的意思。在成長過程中,母親時常告訴她,她自己一個人也是可以獨當一面的。

但孤單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自己一人可以稱作孤單嗎?獨當一面可以稱作孤單嗎?又或者是孤單就等於孤獨呢?

現代社會因網路科技進步飛速,出現相當多的交友軟體或陪玩網站,兩者皆是以解決孤獨寂寞為主打訴求,讓人們能夠運用網路解決沒有人陪的問題。然而,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得陪伴,並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把孤獨的感覺從腦中一掃而空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善用孤獨的時間,努力投資自己,找尋自己的興趣所在,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如此一來便能在進步的同時,擺脫孤獨寂寞的陰影。

艾諾拉的母親從小扶養她長大,兩人相依為命,幫她取這個名字相當有意義。朵莉亞不希望哪天她不在的時候,艾諾拉變成無法自己生活的孩子,而是希望艾諾拉能夠活出自己的風采,走出跟她不一樣的路。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艾諾拉能活得自由,找到未來的願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整部電影的主要劇情圍繞著主角尋找母親,並在路途中了解到了人生的道理。從艾諾拉獨自一人踏上旅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成長了。自幼在母親庇護下長大的她,16年來沒有離開過自己所處的宅院和城市。儘管母親盡心盡力的教導她各式各樣的知識,試圖讓她能透過這種方式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這樣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反而沒有讓她的學習達到最大化。

直到她來到倫敦這個大都市,她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即使在家學了這麼多,套用到外頭的社會,連皮毛都算不上,只好靠著自己摸索,在碰撞與跌倒之中認識這個世界。

在16年的成長記憶中,母親一手建立了艾諾拉的世界與認知,因此在母親離她而去時,她變得惶恐不安,感覺全世界亂了套一般。艾諾拉在旅程中只能依靠自己,慢慢培養出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此時她才解到這才是她人生的意義。也正因為這是她的人生,所以不需要以尋找母親為目的。一味的追逐其他人,只會使自己的人生過得不精彩;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找到自己想要或需要甚麼,成為自己的主人,遠比其他事都還重要。

關鍵字:少女、福爾摩斯、艾諾拉

縮圖來源:IMDb

記者 丘博元
   
編輯 高郁婷
我運動成癮。
記者 丘博元
編輯 高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