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期

沒有血緣 我們依然是一家人

不以血緣定義關係,三個破碎的家庭走到了一起,重新以愛出發。

沒有血緣 我們依然是一家人

記者 黎奐雲 文  2020/11/01

暑假時期,連續幾齣大陸劇的推出掀起了討論熱潮。而有這麼一部作品,打破了所有劇的收視率,豆瓣甚至開出了8.6的高分,收視直衝第一。一套以家庭和親情為主題,故事主軸圍繞於三兄妹成長紀事的《以家人之名》,以貼近現實的人生經歷,與句句扣人心弦的台詞,帶來一齣賺人熱淚的血緣羈絆。
 

混搭風的一家五口

劇中一家五口,是來自三個殘缺家庭的組合。組合的第一個部分,是李海潮和李尖尖這對親父女,妻子因生產後導致身體衰弱而逝世。而第二個是凌和平與凌霄這對親父子,原本和睦的一家四口,有一日因妻子陳婷外出打牌,獨留凌霄和女兒雲雲在家,雲雲卻意外被核桃噎死。剩下的三人為了避免觸景傷情,搬到了李尖尖家樓上。無奈的是,愧疚自己當下將孩子留在家中的陳婷無法走出傷痛,甚至將過錯推到了凌霄身上,最後選擇逃避,離開了這個家。

第三個組合的故事,是因為賀子秋的爸爸媽媽離了婚,子秋由媽媽賀梅獨立撫養長大。在媒人介紹下,各帶一孩子的李海潮和賀梅相識,賀梅卻在借了錢前往深圳發展後,和家人斷了聯繫 。李海潮不忍心子秋在農村受苦,將他接回了家裡,視為己出。

三個家庭經歷過破碎、解體,最終兩個男人帶著三個小孩走到了一起。一個全新的家庭,就此誕生。

《以家人之名》中兩爸三娃的奇妙組合。(圖片來源/微博
 

不以血緣界定關係

很多人非常看重血緣,社會上也曾發生領養的孩子遭受不公平待遇或虐待的事件。灰姑娘的故事也塑造了後母都是壞人的刻板印象。導演在這部劇上反其道而行,激起了亮點。劇中李海潮(李爸)這個角色,正是因為將非親生孩子都視為心肝寶貝,平等對待,而讓觀眾深受感動。 在人們眼裡,多養一個孩子看起來是那麼的難,但總被李爸說成:「不就添一雙筷子的事兒。」賀子秋在面對親生父親要求相認的時候,總說一句:「誰養我長大,誰就是我爸。」,可見血緣其實定義不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提醒了觀眾,關係架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愛」。感情和家人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導演正抓住了這一點,將家庭裡的酸甜苦辣發揮到極致。

劇中設定三位主角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雖然每一位的成長歷程都磕磕絆絆,但並不代表單親家庭的孩子就比別人差。兩位父親給予足夠的愛,手足之間的相處和保護也彌補了彼此沒有母親陪伴的缺失 。在李爸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中,可以看出比起一般的父子關係,他們更像是朋友般,因而讓孩子更願意溝通和傾訴煩心事。回想和父母的相處,屬於你的又是哪一種方式?當鄰居都笑話說,兩個男人怎麼能撫養好三位兒女時,兩位父親已將三個孩子健健康康拉拔長大了。除了血緣,三兄妹的故事也訴說著「長大成人」所蘊含的意義,即人生課題的承擔、無法逃避的親情和如何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迷惘,這也是劇中要交待的另一條重要故事線。

沒有血緣卻一起長大的三兄妹,左起為賀子秋、李尖尖和凌霄。(圖片來源/微博
 

從現實社會面來看,收養仍存在一定爭議,而首當其衝的收養迷思絕對是不要讓孩子與原生家庭聯繫。收養人大多擔心親生父母可能會在孩子長大後把孩子認回去,或以孩子作為威脅,向他們要錢。導演凸顯了李爸偉大的愛,但從人性現實面來說,這樣的形象刻畫未免太過完美。

「有血緣的人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愛護的人,一定可以!」——李尖尖

 

以愛為名的勒索

許多人可能也經歷過父母和你說:「我是為了你好!」,而做了很多不喜歡的事情、走了父母規劃的道路。劇中的陳婷(凌霄的母親),在離開了兒子十幾年以後,因為車禍需要人照顧,把拋棄已久的兒子喚回了身邊。基於道義責任和對母親的心疼,凌霄去了,卻也離不開了。

陳婷為兒子安排大學、安排工作,為不讓兒子回另一個家,經常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失去一切的她,把情緒當成了綁架身邊人的武器。一段存在情緒勒索的關係,將導致人與人之間無法真實接觸與相處。「情緒勒索」有三個重要部分,分別是「給予恐懼」、「強加義務」和「造成罪惡感」。倘若你沒辦法滿足對方提出的需求,他們便會用情緒,像是悲傷、憤怒甚至威脅使你感到「恐懼」。勒索的一方貪得無厭,被勒索的一方往往基於現實層面無法掙脫,深受背負罪惡感的負擔 。

處在長期不平等天秤下的親子關係,會造成孩子心理陰影。凌霄離開母親身邊後,已然患上焦慮症和憂鬱症,依賴藥物才能入睡。試問自己哪一天為人父母,願意看到傷痕累累的孩子?可恨之人雖必有可憐之處,但在對於孩子成長教育這方面,父母始終該有應盡的職責;陳婷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反面教材。

陳婷拋棄凌霄離家一幕。(圖片來源/微博
 

幸福 不只有一種形式

兩個爸爸一個家的劇本不是第一次見,但把劇本橋段搬到現實生活中上演,又是哪一番景象?

普羅大眾對於幸福家庭的既定印象基本停留在「一父一母」的制度上,但貌似「正常」的家庭,卻也未必能確保關係的和諧。許多「非典型家庭」包括單親、收養、隔代教養或是同性家庭的小孩,不免時常接受同齡人的霸凌,只因他們的家庭組成看似「不健全」。當教科書乃至社會文化都在大肆宣揚單一的幸福家庭標準,不符合範疇的家長與孩子們,儘管再努力,都只能被貼上不合格的標籤,被社會體制排除在外。

其實,每一個家庭都一樣,不同的組合關係並不影響幸福的程度,真正影響家庭幸福的關鍵在於成員之間的愛和對待彼此的用心程度。人們應該學習尊重與理解不同的家庭型態,讓他們獲得被公平對待的機會,世界也將充滿更多善意。

因被嘲笑沒有媽媽而反擊咬人的李尖尖。(圖片來源/騰訊網

導演丁梓光利用一個特殊的家庭架構,呈現出爸爸和孩子在初期尋求社會眼光認同上的掙扎,讓觀眾感受這段關係在磨合期的艱辛,並在最後塑造出真正「家庭」的模樣,也向世人證明,建構「家」的絕對條件並不是血緣,而是「愛」。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很喜歡賀子秋說的一句話:「家人,是最值得感恩的存在。」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不計任何條件留在你身邊的,絕對是家人。多分享生活點滴與幸福,不要在最疲憊或需要的時候才想起他們。時光腳步不會停下,每個人都在變老與長大,珍惜還能相互陪伴的每一天。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題材新穎的親情劇。敘事手法平鋪直敘,卻緊扣家庭日常而讓觀眾感受到貼近生活,從而感同身受。重新探討血緣這件事,對非典型家庭的觀眾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導演以溫柔為主調的處理手法,相信對於他們會是一種慰藉。綜上所述,這算是近期陸劇裡不灑狗血卻還能看得津津有味的一部作品。

願每一位從《以家人之名》收穫感動與溫暖的你,將愛傳遞給你最重要的家人。

關鍵字:家人、血緣關係、兄妹、成長、非典型家庭

縮圖來源:新浪網

記者 黎奐雲
萬物都有裂痕 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編輯 高郁婷
我運動成癮。
記者 黎奐雲
編輯 高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