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16歲的最後心願》
女孩《16歲的最後心願》
記者 陳雅甄 文 2010/10/24
當知道自己的生命所剩不多時,自己在死前最想完成的願望是什麼?在珍妮.唐涵(Jenny Downham)《16歲的最後心願》(原名:Before I Die)此書中,作者以虛構的小說故事,描寫一個正值16歲花樣年華的年輕女孩因為罹患癌症,不久後將撒手於人世,而她想在死前爲自己做一些曾經活著的證明。
書名看似又是一種「告別」式作品,近年來這種書寫風格頗為流行,但在《16歲的最後心願》一書中看不到一般勵志書籍直截了當給予讀者正面的鼓勵與希望,讀者反而藉由作者筆下的人物看到了一個即將面臨死亡的年輕女孩,她對於身邊的人可以繼續開拓美好的人生所產生的不平衡以及憤怒感,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緒,當然也有著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書中人物大膽的行為與毫不掩飾的言語,讓人感受到格外地現實與真切,從輕鬆的文字風格裡感受到故事其中的深重義涵。
16歲的年紀,人生正要開始。然而故事《16歲的最後心願》中的女孩泰莎卻漸漸走向生命的盡頭。(圖片來源/Google)
倒數的生命追著少女跑
小說裡十六歲的女主角泰莎得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她在十二歲時就已經知道自己即將面臨死亡的命運,而在十六歲這年泰莎的病情逐漸惡化,她想把握僅剩的幾個月,做一些證明自己曾經活著的事情,也因此泰莎列出了一張轟轟烈烈的清單,上面寫著十個泰莎在臨終前最想完成的心願,關於家庭,關於朋友,還有愛情。在清單上,除了有令人感到溫馨的願望,其中卻也有著混亂,像是體驗性愛、嘗試嗑藥、偷竊犯罪、無照駕駛等這些在他人眼中多半是「不正常」、「具犯罪性」的願望。本書的情節圍繞著這些心願,作者寫出這個僅僅十六歲少女對於生命的各種奇怪思想以及如何實現的過程,表現出少女的叛逆、任性以及好奇心,而泰莎在這些經歷中得到的意外元素,又如何在她往後所剩不多的生命裡產生化學變化?使她成長,亦或是墮落?過程值得讀者去玩味。
小說《16歲的最後心願》是珍妮.唐涵的處女作,描寫著一個罹患白血病女孩的故事。
輕鬆好讀的文字,及內容展現出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是獲得外界好評的青少年讀物。
(圖片來源/Google)
赤裸誠實又虛擬美化
《16歲的最後心願》這本書曾獲得2007年《出版家週刊》年度最佳童書、2008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十大最佳青少年好書,以及榮登英國Bookseller童書暢銷榜第一名,是一本獲得外界好評的青少年讀物,敘述故事中的女孩坦然地面對自己所將面臨的人生。
然而,在東西文化的差異下,書中因為劇情所牽涉到的性愛描述,在東方國家的青少年叢書中不免顯得過於露骨。故事中的女主角泰莎也像一般年輕女孩一樣渴望愛情的滋潤、對於性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作者在故事裡爲泰莎安排一段戀情,但是過程的建築卻顯得粗糙、鬆散,對於愛情觀較含蓄的東方人來說,泰莎的愛情或許大多時候太直指性愛,作者在男女間心靈的深層交流篇幅則是著墨較少,這使得東方讀者較不容易因書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而感動,也不容易馬上就接受如此速食、開放的愛情觀,在閱讀時仍會感受到東西雙方價值觀在亞洲讀者心中的相互拉扯。
另外,對於小說裡泰莎因癌症所面臨的困境與痛楚,讓人感受得出來作者珍妮在描寫上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使得內容較不那麼沉重、嚴肅。不論是在家庭或者是經濟的層面,實際上罹患癌症的病童應該是遇到更多生活上的不便與為難的選擇,但作者美化過後的文字段落卻將泰莎的病痛、悲傷的情感不時從文字中抽離開來,使得讀者就要融入故事人物的情緒時,又突然被硬生拉遠,較沒有辦法對於小說中罹癌女孩的痛苦與她的生活狀況有更深層的感受。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寫自真人真事。是作者米奇.艾爾邦將其與大學教授
莫瑞之間的最後一門生命課的上課內容與過程,寫成一本膾炙人口的勵志書籍。
(圖片來源/Google)
不同人生歷練的「最後」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同是列出人生命題的清單,米奇以自己的角度書寫著由大學的恩師墨瑞用自己生命最後的時間,授與米奇在清單上精采的人生課程,內容寫自真實事件,讓人感受到老教授對生命所努力寫下深遠的人生註解,真誠、圓滑而又富有生命哲學。
而珍妮所杜撰的《16歲的最後心願》小說同樣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故事,但卻是從一個16歲罹癌女孩的角度與思考方式看待自己在有限生命中發生的事情與感受,女孩列出讓人跌破眼鏡的願望清單,小說裡充滿著青少年的大膽思想、青春搞怪的色彩與口語化的對白,讀來不禁令人會心一笑、蹙眉和驚訝。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老人的沉穩、圓融的智慧相比,少女泰莎則是像一頭在路上跌跌撞撞的迷途羔羊,透過嘗試與經歷後才慢慢從清單的兌現下理解出一些人生道理,過程中不時有著脫軌的演出、恐懼、冷淡、迷惘和放棄,但也同時有著屬於青少年的青澀與活力。
預想的結局 促人深思的情節
小說的故事內容圍繞著少女泰莎爲自己所列的願望清單上,《16歲的最後心願》一書在架構的安排部份並沒有與其他同類型的書寫題材有著太大的編排差異,故事的結局幾乎是讀者可以想像得到的。然而,在一切事物都將步入倒數的最後幾個章節中看出了作者的用心,這也是最扣人心弦的部份。作者珍妮讓泰莎內心的對話穿插在其他人的對話之間,而泰莎吐出的文字缺少了標點符號、破壞了文章段落的規則,與其他人清晰的對話文字則形成強烈的對比,就像是透過泰莎似有似無的模糊意識,一張一闔,虛弱地看著身邊的家人、朋友,以及在腦海中開始變得片段、快速轉動的世界。徘徊於作者掌握生與死、虛與實的模糊界線之間的文筆,讓人在此時此刻彷彿成為了主角泰莎,雖然是在閱讀,卻令讀者打開全身所有感官,汗毛豎起,彷彿身處其境。
故事中的女孩泰莎是如何在逐漸惡化的身體狀況下勇敢實現她的願望?她在履行清單上的事情後得到了什麼?影響她什麼?書中如何描寫她與家人、朋友、情人間的互動?她怎樣忠實面對內心的渴望與捍衛尊嚴,以及爲自己的人生做主、不任由擺佈?許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而只在乎結果,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容才是讀者應該多去加以琢磨、體悟,了解作者在文字背後所要傳達給人的真切涵義。雖然說《16歲的最後心願》是一本給青少年的讀物,但之中所隱藏的涵意也是一種成人文學的樣貌,從中去探討許多關於人生的重大議題。
而書中一句「再見,小莎,妳的鬼魂可以糾纏我,我無所謂。」產生的意義幽遠卻也刻骨銘心,讓人久久無法忘懷。親友無疑是人們在世界上最大的牽絆,面對生死的議題社會上有許多討論,死亡不是禁忌,對於「愛」又是個永無止境的話題,學習著該如何放手與相信他人或相信自己對於彼此間的感情是人們畢生的課題。死亡的經歷活著的人無法體驗,活著也不是一定要傷痕累累才能體會出生活的道理。
人,要學著安靜聆聽。
![]() |
記者 陳雅甄
嗨嗨,大家好 轉眼間也已經來到了大三,邁向水深火熱燃燒生命的階段 採訪寫作不是興趣 不過每當完成一則報導時卻又有著那麼一點愉悅感 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情應該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 希望有所成長 希望找到目標 緊緊抓住然後前進。 麻煩退散! 輕鬆簡單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