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都是機器人
或許我們都是機器人
記者 丘博元 報導 2020/11/08
自古以來,許多宗教教義裡提到人類是特別的物種,因我們具有智慧、靈性,同時也認為是上帝賦予了我們「意識」,不容科學界以實驗或理論來推翻教義。而大部分違背者會被貼上異教徒的標籤,被社會唾棄。因為宗教認為人是上帝的子民,意識與靈魂都與其他動物有著天壤之別。
一篇發布在《意識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of Consciousness)雜誌上的文章,作者約翰喬麥克法登(Johnjoe McFadden),即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分子遺傳學家和量子生物學主任,在文中提到的新觀點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由腦神經元所放出的電波所形成。這個新奇的觀點挑戰了全人類從以前到現在的價值觀,讓人不禁有個疑問:「人類腦中的電波跟機器所發出來的電波哪裡不一樣?」
大腦中的電磁場
目前普遍所知的大腦運輸訊息的方式,是透過腦神經元之間的合作去達到傳遞作用。而這些神經元活動時,會產生電磁波,將這些電磁波投放在儀器上面,便會產生像波浪一樣的圖形,故稱這些電磁波為腦波。
而腦波又以頻率作為分類標準可以分為α、β、δ、θ波。人在動腦、壓力大、憂慮容易測到β波;在放空、閉眼時,測到的是α波;而在睡眠時,測到的大多都是δ、θ波。雖然說腦波是腦袋活動的必要過程,但仍不能與意識完全畫上等號。

腦波種類(圖片來源/丘博元製)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首先要了解意識的話,必須先從賽米場論(Cemi field theory)開始講起。賽米場論的英文即Conscious Electromagnetic Information,意思是「有意識的電磁訊息」,也就是說大腦內的意識。賽米場論這個概念早在2002年時便在約翰麥克法登的論文中提出,只是當時此理論還不成熟,且受到許多科學界人士的質疑,所以不被多數人所承認。
約翰喬麥克法登在2013年的論文中提到,EM場域(electromagnetic field ),也就是大腦裡的電磁場,會影響有意識的帶電訊息,意味著EM場域仍是主體,會產生一種類似控制或干擾的機制。就像是中古時期的領主制度,在每個領地中有很多領主,但他們皆聽命於國王。我們腦袋裡的各個訊息,就是受封領主,而大腦的電磁場域,就是在他們之上的國王,領主都受限於國王的法令。
然而帶電訊息又分成有意識的以及無意識的。無意識訊息執行時可以不與EM場互動,有意識訊息涉及神經元與大腦內EM場的相互作用,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感受到意識的行動。
另外,賽米場論提到在處理無意識任務時,大腦可以作為一個「並行電腦」,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同時做不只一件的無意識任務。像是可以在邊騎腳踏車時吹口哨、打呵欠或眨眼。相反的,在處理有意識任務時,大腦就只能作為一個「串型電腦」,只能分別去完成。例如:在專心讀書時很難分心去和同學聊天,就算能做到,兩件事情的成效也不會太高。而不能同時執行有意識任務的原因和上述提到的道理相同。有意識的訊息會和EM場互動,若同時有兩個訊息出現,便會像池中的漣漪一樣互相干擾。

並行電腦與串型電腦示意(圖片來源/丘博元製)
唯有「人腦」能處理的集成訊息
我們從世界、他人或事物中所接收到的訊息,通常不會是只具有單一面向的資訊。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假設今天你熬夜趕出來的論文,被指導教授狠狠的打槍,還把你批評的一文不值。你能從教授身上得到的訊息可以分為教授口頭說的話、說話時的口氣、情感、當時他的表情動作等等。這些訊息整合起來便稱之為「集成訊息」(integrated information)。而處理這些集成訊息對人類來說非常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從嬰兒時期就已經具有的能力。若對嬰兒擺出笑臉,通常他們的反應是開懷大笑,反之,若愁眉苦臉,他們也會哭喪著臉,而這個看似簡單的能力正是目前人工智慧所欠缺的,也是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的方向。
"Love is a smoke made with the fume of sighs."(愛是用嘆息製造出來的煙幕)這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茱麗葉》主角羅密歐所說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從這句話中可以感受到羅密歐的無奈,理解他在感嘆世上的愛都是嘆息所構成的煙,同時我們也能在腦中將煙霧的樣子具體的呈現出來。讓讀者或聽眾的頭腦,能夠透過這些文字毫不費力地喚起人類最獨特的情感記憶,藉此讓我們想像出畫面,進而理解羅密歐複雜的情緒。
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在2009年出版的書裡舉了一個例子。他提到若在牛津大學中,詢問遇到的人「請問大學在哪裡?」,而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了瞭解人們對於生活中的物品是否具有集成訊息的概念。而被問到的那些人都表示十分疑惑 ,難道你現在不是就在大學裡嗎?但這代表受試者們都犯了個錯誤:只把物質當做目標。畢竟大學這個詞中還包含了學生、教授,甚至連入學的標準或推甄者的資料都算是大學的一部份。而全部的要素加總起來才能構成大學,而這就是一個完整的集成訊息。
與人工智慧的距離
論文中提到,既然人與烤麵包機都是由物質所組成,且都具有電磁場,那為何烤麵包機沒有自己的意識呢?人類真的那麼特別嗎?
在賽米場論中提到,不是每個電磁場都是有意識的,就如同並非所有物質都是活的一樣。儘管論文中認為意識與電和磁場有關係,但由於烤麵包機的電磁場不是活的,因此產生差別。另外,EM場域對意識有一定限制,要在EM場域中達到意識等級的話,必須具有一定的複雜性與可計算性,而這就是上一段所提到的集成訊息概念。
需要符合上述的條件才能構成一個具有意識的電磁場,這些條件目前除了人的大腦以外,沒有其他電磁場能夠達成。所以對於現在來說,人的意識是無法被替代或改變的。
如同開頭所提到的,此篇論文認為人的意識實質上就是電波的這個觀點,會影響到各個領域,包括醫學、宗教以及人工智慧。其中,以人工智慧最能引起科學家跟一般大眾的興趣。目前人工智慧的缺點即是缺乏感知能力和需要大量的訓練。目前的機器人還無法像人類一樣,準確的處理集成訊息,而面對人類的情感表達,機器人也沒辦法很有效的判斷。
但倘若論文中的觀點完全正確,換句話說,只要有辦法重現人類腦中的電波,就能讓機器人有意識,便能做到和人類一樣複雜的情感和訊息的處理。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和人類本身的意識將沒有區別,甚至可能比人類的心思更加細膩。

人工智慧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關鍵字:意識、電波、腦波、電磁場、人工智慧
縮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