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期

負能量的療癒系創作 加零Kelvin

「我腦中的想法不能只有我知道。」2015年開設介紹Vocaloid的YouTube頻道,加零去年開始經營圖文創作。以橘黃色調為主的圖畫,時而苦中作樂的生活嘲諷,時而沉抑細膩的心情描繪,畫中總是微笑的小女孩,到底在傳達什麼故事呢 ?

負能量的療癒系創作 加零Kelvin

記者 施宇蓁 報導  2020/11/29

拿出名片自我介紹的加零,名片中一邊是黑髮黑眼的YouTube頻道形象,另一邊則是黃色頭髮的圖文創作形象,兩張圖雖呈現不同樣貌,卻也同時是眼前靦腆微笑的短髮女生。

加零名片上的不同形象表現。(圖片來源/施宇蓁攝)

想推廣Vocaloid而開始的頻道

加零從2015年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主要內容介紹與Vocaloid相關的內容。Vocaloid(台灣簡稱V家)是電子歌聲合成軟體,其中最知名的為2007年發行的初音未來歌聲軟體。日本有許多音樂創作者,會利用V家去唱他們寫的曲子,再上傳至網路平台,是日本流行音樂文化中極具特色的次文化,也孕育許多知名音樂創作者,如日本知名流行歌手米津玄師就是以此發跡。V家是2007年初開始在台灣風行,曲風受到當時國高中生的喜愛,加零也是在這股風潮中,於2009年與V家結下不解之緣。

最初只是簡單的歌曲與創作者介紹,到現在會專門介紹一首歌曲背後的故事內涵,以及整理V家圈內的大事件,充分感受到加零對V家的熱忱。影片內容以旁白講述搭配自製動畫,豐富的資料量和淺顯的介紹,讓她在台灣V家同好中頗具知名度。影片中以粉絲的身分談論V家潮流,加零期待自己的頻道除了能找到同好外,也能爲想了解V家的門外漢,打開一扇大門。

由YouTube打開知名度,加零曾想過要當作職業,但是考慮到V家在台灣終究小眾,再加上頻道以介紹別人的創作為主,於是就本著推廣的心情繼續製作影片了。「我是因為喜歡這個文化才做這一塊,所以才會和大家分享這個文化的故事。」
 

從YouTuber到開啟圖文創作之路

2018年加零先以《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的名稱,開設Facebook粉絲專頁放一些圖文創作,後來在2019年以相同名稱創辦Instagram帳號,正式經營圖文相關的內容。契機源自隨著頻道成長產生的自我質疑:隨著觀看數越來越高,加零不禁思考是否為了回應觀眾,而變得「公眾」一點?而這些壓力漸漸讓她不快樂。「就是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但應該要做出一點改變。」另闢圖文創作之路,像是企圖找回安全感與信心,嘗試為原本的停滯灌入活水。

「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做些大家都會做的事情。」打開手機,加零念著Instagram帳號的簡介「我日常發生的蠢事或是心情筆錄,其實就是大家平常會做的事情。」以溫暖橘黃色為主色調,內容卻不完全是正向快樂的,加零笑說她很喜歡這樣的反差感。不管是描述日常生活的內容,或是複雜的心情紀錄或議題探討,亮面或陰影的橘黃色,襯著畫面中總是掛著笑容面對一切的小女孩,溫暖中卻略帶苦澀的滋味,是加零圖文中獨具的風格。

不論是迷糊導致的生活蠢事,還是心情中比較消極的想法,加零希望傳達給讀者:如果你也會這樣,那你並不孤單。「我有時候會遇到別人說要開朗一點,但又會覺得那是不是會形成另外一種壓力。適當的負面,或是把負面的東西用比較搞笑的方式引導出來,或許是一種方法。」負面也好,消極也罷,不要害怕負能量,要學會和它好好相處。

加零總是用搞笑的方式面對日常迷糊。(圖片來源/Facebook

刻意的留白

維持約一頁到兩頁的創作內容,或是偶爾會有的長篇,圖文中的文字都不多,有時看完會不太確定加零想傳達什麼,但腦中卻總會浮出一些思緒或情感,觸發沉默。「因為有時候那個感覺很難講,或是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有時候把話講得太清楚,會變成有唯一解答的樣子。」刻意的留白是加零喜歡的表現方法,尤其用於探討議題的內容,略顯隱晦的描寫,帶給讀者更多聯想和思考的空間。

『應該會很痛吧?』今年五月,加零畫下一篇小女孩趴伏在樓層邊緣往下看的圖,只有一句話的畫面背後,埋入了香港反送中的議題。「第一就是每個人從高處往下看都會這麼想,再來就是當時反送中有流出很多被自殺的影片,之後我看到高樓的時候也會這麼想,那些人當時應該也很痛吧。」

與反送中有關的創作。(圖片來源/Facebook

除了議題導向的內容,加零的長篇故事,也常常帶有深意。《沒有吃到晚餐的雅軒》講述出門前習慣留盞燈的外宿女子,在超市採買完回家時,發現房間卻是暗的。故事最後停在暗暗的房間,沒有下一頁的內容,卻讓人沒來由的一陣心悸。「這篇故事不會說死,看過社會新聞後可能會知道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這個人最後還是沒有吃到晚餐,為什麼呢?」加零在大學求學中聽聞許多外宿女生的故事,有人遇上水電工騷擾而緊急搬家;為了保險,有人會在門口放雙男鞋。《沒有吃到晚餐的雅軒》記錄的是女子獨居在外的害怕心情,更是因為這份害怕,源自於真實社會。
 

都是加零

有人是從YouTube頻道開始認識加零,也有人是從Instagram開始追蹤,加零感覺自己使用不同社群平台時,似乎會不知不覺地,展現出自己的不同面貌,而從不同平台認識加零的粉絲,就會自然對她有不同印象。「頻道的形象就比較彬彬有禮,圖文就放飛自我了一點,從頻道來的粉絲似乎就蠻多被嚇到的。」對此,加零覺得很有趣,因為不管是從哪認識的她,都是同一個人。「不論是YouTuber的我也好,還是圖文的我也好,就是希望兩邊的自己都能好好相處。叫加零的人很多,再多兩個也沒關係。」

拿出自製的角色面具,加零說圖文裡總是笑笑的小女孩,有如自己苦中作樂的縮影。面對現實中的繁雜,偶爾放空、微笑,撐過之後,再以畫作紀錄;這份紀錄也是提醒未來的自己,不是第一次碰到難過的事,之前也撐過去了,所以不要過分焦慮於眼前的紛亂。「那個笑臉好像講盡了一切,就好像它講了很多故事,但你也可以說它什麼都沒在想。」小女孩的笑臉也是圖文中她最喜歡的地方。

加零和她自製的面具。(圖片來源/施宇蓁攝)

再去電線桿下找妳吧

喜歡觀看都會景色的加零,把許多日常的元素加進創作中,從菜市場的塑膠袋到機車手把套,她將這些都畫進背景中。而Facebook粉專與Instagram帳號名稱《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更是映照出加零對於都會的情感。「當你看到一根電線桿,你會去注意它後面的景象,我很喜歡後面景色和電線桿混在一起的風景。」作品中加入這些日常元素,就會多一份熟悉的親近感,加零筆下的小故事,便更貼近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讀者,引動共鳴和迴響。誠如圖文創作中傳達的信念,一份同理與陪伴的心情:不要擔心或害怕負面的心情,因為大家都會有難過的時候,你並不孤單。

互相道別後,加零的身影慢慢融入傍晚熙來攘往的街道,橙橘色的夕陽把一切都變得柔亮,卻也讓陰影更加深邃,落在每一個街角。

關鍵字:圖文作家、加零他正站在電線桿下、Vocaloid、負能量、加零

縮圖來源:加零提供

記者 施宇蓁
喜歡畫畫喜歡想東想西
編輯 劉凡瑜
需要配備一隻避雷針。
記者 施宇蓁
編輯 劉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