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期

成長或桎梏, 一窺108新課綱

大眾對「108課綱」的理解之所以會有巨大的落差,是因為官方描繪了許多過度理想的願景,卻缺乏完備的配套措施和更多與社會對話的機會。年輕的學生們難以理解突如其來的變革,教育改革能成功嗎?

成長或桎梏, 一窺108新課綱

記者 黃新畬 報導  2020/11/29

教育部的「12年國教」計畫從民國 97 年起,陸續進行基礎性研究和各項總綱研修計畫,直至民國 103 年公開發布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於 108 年 8 月正式上路,因此又稱為「108 課綱」。然而在如此匆促執行的過程中不只許多學生對各項結構性的改革怨聲載道,連老師、家長時常都在狀況之外。儘管 108 課綱秉持著崇高的計畫目標和未來展望,倘若官方與民間沒有良好的交流,再好的目的與價值都可能被扭曲原意。

本文以質化問卷調查形式,採訪 20 位 108 課綱實施後首當其衝的各校高中職二年級生,他們生於千禧年後,面對發展愈加快速、更加競爭的世界,12 年國教的推動真的如願景所述的幫助他們「適性發展」了嗎?他們明白為何會有 108 課綱嗎?他們對高中生活又有甚麼想法呢?

同時也分別採訪大學端的招生專業化計畫負責人,以及高中端升學輔導組組長,期望透過此文為大眾塑造更完整的課綱全貌。

刻畫著對教育的美好想像,緩步推動的課綱能否言行合一?(圖片來源/黃新畬重製)資料來源:108 課綱資訊網

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新課綱⋯⋯嗎?

以「自發、互動、共好,成就每一個孩子」為美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在108 課綱資訊網中洋洋灑灑的列舉其願景和目標,最主要期望能將孩子的所學更加豐富深化,並提出「核心素養」以幫助他們擁有「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能與態度」。然而現在社會出現了兩種主要的反彈聲浪:一是當家長與學生細讀網站提供的訊息,會發現除了高尚的願景說詞,似乎少了許多相對應的配套措施,讓大眾不免質疑教育部應如何實踐所有高價值的理想,總綱提出的願景是否太過虛幻?二是學生們對課綱更動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學習歷程檔案」上,且主觀感受為負向的居多。當大眾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認知等同於「拆成三年的大學書審資料」,這是否將淪為更長久、更痛苦的升學軍備競賽?

交通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負責人陳皇銘教授針對課綱提出以下見解:他認為教育改革本身並無問題。因為時代變革之時,未來科技會出現更強能力的互聯網、AI輔助等技術,往後人才篩選更講究的是「邏輯思考、尋找問題、精準判斷」的能力,而非死背硬記,因此培養孩子「適性發展」極為重要。但若論及目前外界父母、學界中充斥的各式反彈聲浪,他也認為許多人其實部分誤解了目前的狀況。檢視課程大綱,實際上與過去無太大區別,如下圖所示,過往占比最重的領域課程、校定必修在新課綱仍佔 85.7 %,課綱中新增的團體活動和彈性學習(自主學習)時間三年共安排 210 小時。高一時讓學生廣泛接觸各學科,到高二分流之後,再選擇自己適合的組別將所學加深加廣,不用再兼顧全科,更專精於未來可能的發展領域。

在兼顧課業的同時,期待學生也能透過社團活動和自主學習探索自己的興趣。(圖片來源/黃新畬重製)資料來源:陳皇銘教授提供

高中端的心裡話

課綱更動後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學習歷程檔案」,從調查問卷中可見 20 位學生裡有 12 位(63.2%)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觀感是負面\非常負面的,原因不外乎為:在升學壓力下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認為它沒有意義又很麻煩、家長會要求自己去參加各式活動和講座、並沒有減輕負擔反而更拉長了籌備書審的時間等。師大附中的同學(匿名)告訴我們:「我覺得學生和師長有各自看待學習歷程的角度,但兩者不同的是,學生才是受到新課綱影響的人。站在學生的立場,學習歷程檔案代表著『高中三年必須顧好課業』的壓力,讓高一高二想玩社團、高三拼一年的人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與時間分配。」景美女中的同學也表示:「制度面的不完善,也導致學生常有感自己不斷在為了適應臨時的改動而感到混亂。」

學習歷程檔案的建構,真的能有效優化大學入學的審查機制嗎?(圖片來源/黃新畬重製)資料來源:學習歷程檔案面面觀

「學生會有反彈的想法是蠻合理的。」私立康橋高中的國內升學輔導組胡碩瑗組長說,「第一年大家都還在嘗試的開端,連老師都是一邊摸索、一邊漸漸建立起適性的教學模式。而且像私立班級數較少、或是偏鄉資源缺乏的學校,在面對改制後會有更多待跨越的困難,如:在幫助學生分流時,選修課的師資不足;後端、偏鄉學校也相較前端高中(北一、建中)更難與大學進行交流。」如今社會充斥著各種聲音,似乎課綱更動大幅加重師生的負擔,當最初的美意被扭曲,更需要教育部與大眾共同於摸索、反饋的過程中互相取得理解及平衡。
 

應付學習歷程的小撇步!

因應 108 課綱,大學入學模式也做了許多改變,除了審查時間的推延,各大專院校也依照教育部的推進開始建立起各校的招生專業化小組。如交大也正推動各系的尺規書審,讓選才更有規模、有系統,且更適性。關於怎麼審查,怎麼檢視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的結果,大學教授們都說:「重要的不是作品集有多精美、履歷是否有夠多的豐功偉業,我們要看的是學生們怎麼發現問題、定義問題,並且是否有相對應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學生會認為「我一定要把學習歷程檔案做得很完美,但你們給我的時間太少了」。教授們要告訴高中生,大學端想看見的是一個被認證的過程——學生怎麼去學習一件事、一個科目?學生怎麼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再藉由主動的學習、自發的尋求資源與協助,並活用課堂所學去為自己解決某件事情。

以前沒有網路,要把知識像百科全書一樣背誦精熟;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有比人腦更快、更強大的 AI 和網路工具。順隨時代脈動,培養下一代善用資源,擁有思考、判斷、邏輯分析的能力是未來必備的技能,也是教育部期望推動的改進。回溯 108 課綱的核心,「適性揚才、終身學習」,儘管很多願景尚未落實,但完善一個龐大的教育制度難免需經歷時間的推移和各方持續的努力,而這一切都有賴社會大眾的共同助力。期望有一天,社會上的每個孩子不再把自己蜷縮成一團,做著例行公事,或在沈悶的社會體制下,過著偏狹的生活,而是找回屬於自己的一片星辰,能夠定義自我的模樣。

縮圖來源:deviant art

關鍵字: 108 課綱、12 年國教、學習歷程檔案、教育、適性發展、素養教育

記者 黃新畬
serina,1999,心嚮星光,眼裡有詩。
編輯 丘博元
   
記者 黃新畬
編輯 丘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