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期

台灣Podcast元年 聲音經濟浪潮席捲

今(2020)年,Podcast在台灣的使用者與節目數量呈現爆炸式成長,而這股能量依然持續爬升,吸引各方好手跨足這塊聲音的新領域。

台灣Podcast元年 聲音經濟浪潮席捲

記者 石采宸 彭麗伃 報導  2020/12/06

通勤時段的大眾交通工具上,或是靜謐午後的咖啡廳裡,許多人習慣在獨自一人時戴著耳機,隔絕外界的干擾,以聲音劃分出屬於自己的一方空間。人們習慣了耳機在生活中的陪伴,「聽」的時間與內容需求也不斷增加,讓搶佔聽覺的「耳朵經濟」日漸興盛。而聆聽的選項除了各式各樣的音樂外,擁有多元主題與內容的Podcast也在今(2020)年開始成為許多台灣人的熱門選擇。
 

隨選隨播、精彩多樣的Podcast

Podcast一詞是由iPod和broadcast兩個單字組合而成,顧名思義,Podcast結合了隨身聽與網路廣播的特性,是一種能夠隨選隨播,並以各式數位影音播放器進行收聽的數位廣播。和一般網路廣播不同的地方是,Podcast的訂閱者能將數位音檔下載下來,在隨身媒體播放器上隨時離線播放,不必死守播放時間才能收聽節目。

Podcast對台灣人而言,或許是近兩年才漸漸熟悉的新興娛樂管道,但其實以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聯合供稿系統將附檔發布在網路上,並供人訂閱的Podcast技術早在2004年就已推出。RSS簡化了檔案發布與接收的過程,讓聽眾省下反覆瀏覽網站以搜尋所需內容的時間。而Podcast的製作者錄下節目後,只需要透過工具產生Podcast RSS,並將其發佈到網路上供人訂閱,此後只要節目一有更新,訂閱者就能夠即時接收節目音檔。簡而言之,只要有一隻麥克風、一台能夠連上網路的電腦,每個Podcast的使用者都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廣播節目,並同時扮演聽眾與節目主持人的角色。

現今Podcast節目的製作流程。(註:Hosting平台是儲存、管理、發布Podcast的空間。)(圖片來源/彭麗伃重製)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Podcast在台灣的爆炸式成長

今(2020)年可說是「台灣Podcast元年」,節目開設數量與收聽者人數都呈現爆炸式成長。根據本土Podcast平台業者SoundOn提出的〈台灣Podcast產業調查報告〉,自2000年開始台灣就有Podcast節目開設,但數量每年僅有些微增長,直到2019年有將近300個節目開設,而到了2020上半年更是一口氣暴增八百多個新節目。

2000年~2020年台灣Podcast節目開設狀況。(圖片來源/彭麗伃重製)資料來源:〈台灣Podcast產業調查報告〉

這波從2019年開始席捲台灣的Podcast浪潮,其驚人的推進力來自「本土整合平台的出現」與「關鍵意見領袖(KOL)的參與」。過去台灣Podcast節目的製作環境不若YouTube,沒有「一條龍」的檔案上傳與接收平台,創作者經常是將檔案上傳到專門存放音檔、產生Podcast RSS的第三方平台,聽眾則透過讀取內容上架的管理平台,如Apple Podcast或Spotify收聽。但在2019年,台灣本土Podcast平台Firstory與SoundOn相繼上線,提供Podcast上傳端(host)與收聽端(feed)的整合服務,簡化了Podcast從製作到發布的程序。門檻降低,自然有更多創作者願意跨足。在今(2020)年,許多來自各個領域的網紅、名人開設自己的Podcast節目,這些擁有一定粉絲基數的「關鍵意見領袖」,在透過Podcast經營個人品牌的同時,將自己的支持者帶入了Podcast市場。而跟隨著關鍵意見領袖的「鐵粉」不僅成為節目的忠實聽眾,也漸漸培養出Podcast的收聽習慣。
 

填滿「分心世代」的碎片化時間

現代台灣人的專注力被低成本、隨手可得且大量湧入的網路資訊不斷切割,成為習慣一心多用的「分心世代」。在現今各媒體平台以影集、圖文、短影片佔滿了人們的視覺注意時,「第二注意力」的聽覺卻尚未被割據。現代人沒時間再「看」更多東西,但耳朵卻仍有空閒。這些被分散的、多餘的注意力與碎片化的時間,正好能被不需全神貫注,卻可隨時隨地吸收新知的Podcast填補。

內容與主題彈性多元的Podcast,能夠對應生活中不同時段的收聽情境,滿足分心世代的多工需求。需要大量動腦讀書、工作時,可以聽聽放鬆心情、娛樂性質的內容作為背景音;通勤、運動或純粹的閒暇時段,就播放具知識性、議題性的節目,利用零碎時間自我提升。

Podcast填補了碎片化的時間與注意力。(圖片來源/彭麗伃重製)資料來源:〈台灣Podcast產業調查報告〉

持續爬升的Podcast能量

現今Podcast在台灣正處於快速成長的時期,仍然未有一個可以被定義與複製的成功模式,由平台出資,追求精緻與專業化的專業型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也可能敵不過由素人Podcaster製作的使用者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如「台灣Podcast三本柱」《Gooaye股癌》、《百靈果News》以及《台灣通勤第一品牌》。雖然商業與盈利模式尚未成熟,但這股在台灣持續爬升的Podcast能量,仍然吸引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加入創作者的行列,帶來更多不同形式、類型的作品,讓聲音的市場更加多元豐富。

關鍵字:Podcast、聲音經濟、分心世代、第二注意力、播客

縮圖來源:石采宸攝

回到【聲音創作的自由時代—Podcast】專題

記者 石采宸
先睡覺
編輯 王亘筑
老是跟截稿時間賽跑的拖延症患者,也是完美主義者。
記者 石采宸
編輯 王亘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