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緬甸街的「特色」與「變遷」
華新緬甸街的「特色」與「變遷」
「華僑」意指19世紀移民到海外的中國人及其後裔,又或於海外僑居的華人。在這些華僑當中,一部分選擇回到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地方生活,重新融入華人社會圈子的「歸國華僑」;又或者到華人社會讀書的「僑生」。台灣新北市中和華新街,又稱「緬甸街」,正是這樣的緬甸華僑所聚居的地方。
從緬甸來台落腳形成華新街
1948年緬甸宣布獨立,其後幾十年來,一直有關閉華校、禁止華文書報發行等政策,以及1967年仰光的排華衝突。這些接二連三的事件,讓當時不少緬甸華僑決意離開緬甸,移居泰北、中國大陸及港澳,甚至遠至澳洲、美國等地區,而當中也有不少人,選擇來到同文同種的台灣,成為台灣緬甸華僑的第一代。
來到台灣的緬甸華僑原因各不同,有些是因為政治因素,有些是因為讀書。而1960年代受到排華事件影響來台的緬甸華人,則聚集於中和,形成後來的「華新緬甸街」。四、五十年前,華新街位於中和的邊緣地帶,地價和生活水平都與台北市有一段差距。但由於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大型的工廠陸續設置、帶動工作機會,讓很多緬甸華僑彼此相告中和一帶的吸引之處,並於華新街聚集然後落地生根。
中和戶政事務所曾統計中和的緬甸華人設籍人口約一萬,但由於以前華僑從緬甸移居到台灣的時候,曾因為害怕受歧視而自稱自己是廣東、雲南和福建人,並沒有登記緬甸的戶籍,而實際上的緬甸華僑人數不包含第二代,就有統計的4、5倍以上。

在台緬僑來台以前於緬甸的僑居地。(圖片來源/孫國璽製)
開創小吃文化的李大媽
緬甸小吃,是現在華新街最大的特色之一,魚湯麵、椰子麵、茶葉豆等,這些充滿緬甸特色的小吃,都是緬甸華僑思念家鄉的感情體現。而華新街最早的緬甸小吃,是1963年由一位緬甸華僑「李大媽」所經營的「李大媽緬甸小吃」。但據說李大媽的脾氣十分古怪,她做的小吃要「看你順眼」才賣給你,而「看你不順眼」的話就大聲罵你把你趕走。然而當時台灣並沒有其他緬甸小吃店,縱使李大媽的奇怪個性在緬甸華僑之間成為話題傳開,仍有不少緬甸華僑造訪,只為在台灣品嚐道地的緬甸小吃一解鄉愁。
從李大媽在華新街開設小吃攤開始,陸陸續續有其他緬甸華僑來到華新街開張各式各樣的餐飲店,讓緬甸小吃成為華新街的特色。這些餐飲店除了是緬甸華僑的謀生方式,更成為緬甸華僑互通消息、聯繫感情的聚集之處。

華新街歷史簡圖。(圖片來源/梁卓然製)資料來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共融多元的飲食文化
在緬甸生活的華僑,主要是廣東、雲南和福建人三個族群,而居住華新街的緬甸人,也主要可分為這三個族群。所以在華新街的飲食店,也可看出除了緬甸小吃,也有雲南、雲南穆斯林、福建廣東和一部份泰國的特色餐飲。緬甸菜的餐廳多由福建、廣東、客家人經營,主要做正宗的緬甸小吃;雲南菜的餐廳則多由雲南人經營、主要跟緬甸東北部撣邦的食物相近;而雲南穆斯林所經營的餐廳,做的則多數為烤餅、奶茶等印度小吃和甜點。

華新街的飲食簡圖。(圖片來源/梁卓然製)
華新街的緬甸節慶
緬甸有著各種傳統節日與慶典,在緬甸華僑移居台灣以後,這些節慶也沒有從此消失。每年到了「點燈節」或「潑水節」,全台各地的緬甸華僑便會聚集至華新街,穿上緬甸傳統服飾、高唱緬甸歌曲,延續家鄉的傳統文化。
1995年4月12日,緬甸華僑舉辦了第一次在台的潑水節,亦因活動成功,讓每年四月的華新街都人潮洶湧,除了2015年曾因缺水無法盛大舉行,以及今年(2020)為防範新冠肺炎(COVlD-19)停辦。而每年緬曆7月15日,則是緬甸的點燈節,在台也已邁入第二十二屆,所幸並無受疫情影響,成功在10月31日(今年緬曆7月15日)舉辦。
華新緬甸街的新風貌
華新街是現在全台最大型的緬甸華僑聚落,也是台灣獨一無二由境外移民組成的族裔經濟社區。數十年來,華新街的經濟不斷發展,地價、租金節節攀升,過去的優勢不再。但近年來新北市主力發展觀光業,統一華新街的店家招牌,將華新街打造成「南洋觀光美食街」,從一開始只因為地價便宜而吸引緬甸華僑的地區,成為了新北重要的經濟社區之一。而現在在這條街生活的,多數是當年在此落地生根的緬甸華僑後代和新進移民,在融入台灣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緬甸的文化特色,形成一個新的族裔文化社區,成為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字:緬甸、華新街、華僑、潑水節、點燈節
縮圖來源:梁卓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