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的消失,還有救嗎?
台語的消失,還有救嗎?
記者 陳艾潼 報導 2020/12/13
「菸一支一支一支的點,酒一杯一杯一杯的乾⋯⋯」
台灣流行樂團茄子蛋的台語歌《浪子回頭》是KTV的熱門歌曲,幾乎每位年輕人都琅琅上口;然而,會唱台語歌不等同會講台語,更不代表台語是個強勢語言。事實上,台語已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註:台灣閩南語融合了閩南語、日/英/荷/西/法語、平埔族語、印尼語等,與閩南語有一定程度的差別,故本文一律使用「台語」稱之。)
在當前華語稱霸的台灣社會,「奶奶跟鄰居說台語,轉頭跟孫子說華語」是常見的現象,許多阿公阿媽為了和孫子女溝通、拉近距離,往往會捨棄母語,選擇使用自己陌生的華語。從前充斥台語嬉鬧聲的街道,如今幾乎皆遭華語取代。
台語嚴重瀕危 卻不被重視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台語歸類為「嚴重」瀕危語言。公視台語台台長呂東熹表示,台語的的消失不是「時間長短」、「族群大小」的問題,而是當一個世代離開後,台語便會從此消失。最可怕的是,正因為現今祖父母一代仍使用台語溝通,導致普羅民眾並沒有意識到台語滅絕的危險,而誤認台語仍是台灣本土的強勢語言。這樣的誤解使得台語的流失問題長期不受重視,甚至常常遭人嗤之以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照世代傳承程度將瀕危語言分為六大等級。(圖片來源/陳艾潼重製)資料來源:《世界瀕危語言地圖》
過去幾年,社會多將目光放在同為瀕危語言的客語和原住民族語,台語雖佔母語人口最多數,卻擁有最少資源,也最不被看重。《客家基本法》與《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分別維護了客家族群及原住民族群的權益,兩者除了有各自的委員會、電視台,也有專屬的經費,唯獨台語沒有專責單位。
在2018年底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議台語台預算的會議中,立委高金素梅曾表示:「台語較原住民語強勢,不需特別保存。」她認為台語也沒有流失的問題,故無成立台語台的必要。然而,這個發言對台語並不公平。台灣作為多元文化社會,本應保障每個族群的權益,台語、原住民語、客語等本土語言在台灣皆為弱勢,不應因為台語的「相對強勢」而忽略對其的保護。
阿媽!我們有更多節目能看了!
經過多年的拉扯與爭取,公視台語台在2019年7月正式開播。呂東熹表示,公視台語台的成立代表了台灣語言傳播的平權,也賦予台語一個正常規模、擁有固定經費的單位來維護其延續性,保障台語政策不再受官員變動的影響。而對台灣六成的台語使用者來說,總算盼到了一個全台語頻道,爾後看電視不必再挑時段。
除此之外,台語台更意味著台語節目的多元化。講到台語劇,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八點檔鄉土劇,大家總以為阿公阿媽喜歡看灑狗血的劇情,但事實上是因為他們沒得選擇,電視100多個頻道中,台語節目的數量用兩隻手就數得完。現在公視台語台除了播報台語新聞,也以受年輕人歡迎的連續劇形式製作台語劇,兒少節目、行腳節目、益智節目等更豐富了整個台語生態,台灣母語聯盟顧問──總統府資政姚嘉文認為,台語台的多元內容保護了台語觀眾的視聽選擇權,也提供台語藝人更多表演機會。

公視台語台自製的益智節目《全家有智慧》深受觀眾喜愛,其中更是由年輕觀眾佔大多數。(圖片來源/臉書)
然而,儘管台語台被視為「搶救台語的葉克膜」,實際執行下來仍有許多問題得解決。公視台語台作為台語唯一的專責單位,一年的預算卻僅有四億,遠遠少於客委會和原民會的32億及90億(2020年)。經費的短缺致使節目的水準無法提高,陷入無法聚集更多閱聽眾的泥淖;另外,由於公視台語台是從原本的公視二台轉變而成,除了特別訓練、聘請專業人員的新聞部,大部分原有的工作人員都不會講台語,無法打造全台語溝通的工作環境、建立台語工作文化。
台語人才短缺形成製作團隊本身的缺點,也造成節目尋找來賓的困難。創立「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粉專推廣母語的「阿華師」賴咏華表示,台語台所有需要來賓的節目他都去過了,打開電視也總是看見重複的人,顯現台語人才斷層的嚴重性。親眼看到上述種種缺點後,阿華師悲觀地說:「我更加確定『台語無救ah』(台語沒救了)這個事實。」要怎麼走出「錢」與「人」建起的囹圄,勢必得爭取政府更多的支持,並於教育方面作些突破。

「阿華師」為了推廣母語,在2019年創立了「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粉專,並宣告此生不再講華語。(圖片來源/陳艾潼攝)
語言想保存 教育是關鍵
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規定,台語等本土語言將在111學年起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每週將有一小時的課程。本土語言課志在保護語言與文化,台語復育人士皆大力支持,呂東熹認為教育是語言保存的關鍵,必修課代表著教師必須是專職,受過良好訓練且比起兼任教師更有傳承語言的熱忱,避免重蹈過去十二年國教本土語言課的覆轍。
不過,整個課程規劃的完善度仍有思考的空間,學習台語最挑戰的就是書寫,包含漢字與拼音,過去課綱規定國小三年級開始學拼音,硬生生晚了注音和ABC整整三年,足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教育部勢必得作出調整。而李江却台語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強調,納入必修固然是好事,但重點在於整個課程的延續性,國小到國高中的學習是否能連貫將會是一大考驗。
台語使用正常化、現代化
受到早期政治因素影響,當代社會總將台語貼上低俗的標籤,不會台語的年輕人不想學台語,會講台語的不敢在公眾場合說,擔憂台語流失的同時,也得將台語人的自尊找回來。近年來,《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等現代台語連續劇以及台語現代流行歌曲的出現引起年輕人對台語的興趣,台語作品成為流行之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社會對台語的觀感。
當民眾不再排斥台語,進一步要達成的就是「台語使用正常化」。陳豐惠表示,台語可以聽、說、讀、寫,是個有系統性的語言;然而,書寫是台語的痛點,普遍民眾對台語文是完全陌生的,但語言若缺了這一塊,就無法長久流傳。公視台語台的字幕全是台語文,目的就是希望能藉由這個平台讓觀眾熟悉台語文字。

台語文目前有三種書寫方式:台語漢字、羅馬拼音以及漢字羅馬並用,其中羅馬拼音能更直接呈現實際念法。(圖片來源/陳艾潼製)
歷經早期《國語政策》的打壓,台語的現代化中斷了至少五十年。無現代字詞與敘述的支援,成為當代人不說台語的原因之一。若能像客家與原住民族一樣成立台語委員會,由專人研究、創造現代化詞語,弭平台語詞彙斷層,讓台語人可以如使用華語一般的使用台語,台語就還有一絲希望。
別怕!大聲說台語!
阿華師形容台語就像一台失速的普悠瑪,在前往未來的道路上離開了軌道。台語乘載著這片土地悠久的的文化與歷史,台語消逝的那天,某部分的台灣也等同死去。
當總統蔡英文高喊「向雙語國家邁進」的同時,是否能回頭望望奄奄一息的台語等本土語言?當然,這並不只是政府的責任。台語當前的處境相當艱困,面對媒體經營、人才短缺、教育規劃、現代化斷層等困境,全國人民都該動起來!勇敢說台語,積極學台語,無須擔心是否講的標準,只要常講、常練習,總有一天會有一口流利台語。
「愈本土,愈國際」,唯有保護自己的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當中顯現自己的獨特與優勢,讓世界看見台灣。

語言承載了文化與歷史,守護自己的文化,台灣更才能被世界看見。(圖片來源/陳艾潼製)
關鍵字:台語、本土語言、瀕危語言、流失、語言保存
縮圖來源:陳艾潼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