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期

性不性?性工作者權益漫長路

數十年來,台灣的性產業政策與相關法規歷經變革。究竟性工作者的人權與工作權,是否真正獲得重視與保障?

性不性?性工作者權益漫長路

記者 王亘筑 報導  2020/12/13

自中華民國政府接手台灣以來,性產業的政策與法規歷經許多變革。從過去公娼制度的實行到2001年廢除公娼之後的「罰娼不罰嫖」,再到近年來平權意識抬頭,「罰娼不罰嫖」因違反平等原則宣告違憲,並由「娼嫖皆罰,但專區例外」取而代之。法律的革新看似使性工作者權益不斷受到重視與保障,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台灣性產業管制政策演變圖。(圖片來源/王亘筑製)資料來源: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全國法規資料庫

有名無實的性專區

2011年11月,立法院會通過《社會秩序維護法》修正草案第91-1條,也就是性交易專區合法化的生成條款。中央政府授權各地方政府自行設置「性交易專區」,只要是在專區內進行性交易即為合法,娼嫖皆不罰。

性專區法案的通過,看似使性交易除罪化,並提供性工作者人權與工作權的法律保障。然而修法迄今逾9年,卻沒有任何縣市實際著手規劃與設置性專區,導致國內性交易形成「形式合法,實質非法」的矛盾現況。

性專區設置辦法。(圖片來源/王亘筑製)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

性專區為何舉步維艱?

2010年由內政部執行的「成人間合意性交易議題」民調結果指出,70.53%的民眾支持設置性專區;而yahoo新聞於2018年進行的性專區民調更顯示,高達82.2%的民眾支持此一政策。性專區的設置似乎是民意所歸,但為何法案通過至今,性專區的設置卻毫無進展?

首先,如何規範性產業本來就是一大難題,更是全國性的重大決策。但中央政府卻只提出設置性專區的大方向,將規劃和管理的燙手山芋拋諸地方政府,並沒有肩負起擬定相關配套措施的責任。在「遊戲規則」不明確的情況之下,地方政府也不敢輕舉妄動。2020年6月,彰化縣議員提案連署,要求彰化縣政府擬定「性專區自治條例」,便引起了一番爭議。民眾對於設置性專區看法相當兩極,反對者不僅對「性交易」本身存有道德上的疑慮,亦擔憂設置後造成更多社會問題,也助長性病蔓延。上述的案例不難發現,儘管民調結果可推知,多數民眾認為性產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更不可能銷聲匿跡。但性產業長期以來背負著社會汙名,大眾對其多存有骯髒、不合乎道德的負面印象,即使理解性交易議題需要受到重視,卻還是對性工作抱持著異樣眼光。

另一方面,性專區設置地點的選擇亦是一大阻力。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陳虹霈表示,雖然多數民眾支持設立性專區,卻存在著「別設在我家旁邊」的「鄰避效應」,而這也與性產業所背負的社會汙名密不可分。不過事實上,即便民眾不願與紅燈區為鄰,在現今缺乏性專區的情況之下,你我的生活周遭也充斥著許多非法「羊頭店」(以酒店、護膚店等合法名目經營,但私下進行性交易的店家)。這些檯面下的性產業,反而更難以管制。

台灣社會對於「性交易除罪化」之正、反立場。(圖片來源/王亘筑製)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性產業業政策合法化之研究公共電視有話好說

除罪化與去污名化的漫漫長路

性交易除罪化,是對於性工作者權益的最基本保障。但法律的制定以及政策推行,影響範圍都僅止於制度層面,社會輿論無法跳脫對於性工作者的汙名與歧視,就難以完善保障性工作者的權益以及勞動尊嚴。以社會上對於性工作者常見的誤解為例,有部分民眾認為,性工作者好逸惡勞、想輕鬆「躺著賺」,或是出於虛榮和不當的消費習慣,才會透過賣淫獲取金錢。但陳虹霈和性工作者小娟(化名)皆表示,大多數性工作者之所以踏入這行,往往是因為家庭遭逢變故、遇人不淑等,因被經濟壓力逼得走投無路才下海,背後都藏著攸關生存的苦衷。

也許性專區的設置與否和實際成效,仍需從長計議;性產業又該如何在人權、道德和法律三方之中取得平衡,也依然有待商榷。但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應放下對於性工作者所抱持的偏見,更深入地理解與關懷這群受到法律排擠的弱勢群體所遭遇的困境,進而意識到保障性工作者權益的重要性。所有的法律和政策僅是手段,避免性工作者遭受不公與剝削、消弭社會對其的污名化,並儘可能讓她們在自願或年邁之後被迫「上岸」時,有適當的退場與輔導機制,才是最終要達成的目標。

性工作除罪化與去污名化,仍是一場長期的抗戰。(圖片來源/王亘筑攝)

陳虹霈說:「即使是在性交易已合法多年的荷蘭,污名仍在。」無論是在台灣或世界各國,性交易除罪化都只是一個里程碑,要達到真正的去污名化、保障性工作者權益與勞動尊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陳虹霈認為,污名比合法更難以破除。(圖片來源/王亘筑攝)

關鍵字:性專區、性交易、性工作者、人權、工作權、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縮圖來源:王亘筑攝

回到【性專區合法九年,悲歌依舊在】專題

記者 王亘筑
老是跟截稿時間賽跑的拖延症患者,也是完美主義者。
編輯 黃新畬
serina,1999,心嚮星光,眼裡有詩。
記者 王亘筑
編輯 黃新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