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百萬富翁》好運發自內心
《貧民百萬富翁》好運發自內心
陳怡秀 文 2009/03/15
若說起今年奧斯卡,最值得一提的必然是英國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的最新作品《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了,八項奧斯卡大獎的加持之下,似乎也在向全世界宣稱其電影不只具備了娛樂,更證明了導演功力與劇情深度。在「全球瘋印度」的熱潮中,該片試圖闡述的並非印度經濟的蓬勃發展與無限潛力,而是深刻描繪社會上血淋淋的弱肉強食與小人物面對夢想時的無奈心酸,但卻仍在其中給予觀眾無限希望。
![]() |
藉由男孩瘦弱的身體身著印有「Slumdog millionaire」字樣的T恤,以及背後透出的陽光,表達了《貧民百萬富翁》的中心思想──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太陽依舊給予每個人應得的溫暖與希望。(圖片來源) |
片中描述一名孟買貧民窟出身的少年賈默馬利克參加了益智節目《誰是百萬富翁》,只要答對十二道題目就能得到兩千盧布的獎金。然而在不被眾人看好的情況下,面對各式五花八門、艱深晦澀的問題他卻一一闖關成功,當只差一道題目便能成為勝利者時,卻被懷疑作弊而遭警方逮補。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賈默一五一十地向警方解釋自己為何能提出正確答案,也帶出了他曲折而令人感動的生命旅程,並從這個小人物的人生故事中,隱晦而強烈地瞥見印度當地宗教、社會、司法體系與貧富差距的衝擊與弊病。
鮮明風格 為影片創造美麗永恆
導演丹尼鮑伊自廣告業起家,並以1996年的《猜火車》(Trainspotting)一片聞名於世,內容描繪年輕人對於自我定位的模糊,運用流動的畫面與絮絮叨叨的獨白將迷惘未來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原創性之高更令眾多專家影評視為經典。對於人性的刻畫,一直是他作品中所關注的焦點所在,然而,雖然企圖突破原有的框架,緊接而來的作品仍看出其力有未逮的無力與疲乏。
丹尼鮑伊當年以《猜火車》述說年輕毒蟲的虛無飄渺引領風潮,今又運用獨特的說故事技巧向觀眾呈現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圖片來源)
以丹尼鮑伊2000年的作品《海灘》(The Beach)為例,該片講述著關於性與金錢的貪婪,慾望油生後的炙熱足以燒灼到每個觀眾的心,但除了如詩如畫的景致與俊男美女的組合,始終無法感受其深度所在;而2007年時產出的《太陽浩劫》(Sunshine)雖營造了不同的太空氛圍,也試著探討在密閉空間中的張力與疏離,卻因無法掌控全局導致劇情流於不知所云而倉促收場。也因為如此,《猜火車》成為丹尼鮑伊恆久的代名詞與廠商炒作的賣點,其他作品則被置若罔聞。
然而丹尼鮑伊並未從此一蹶不振,即使在《貧民百萬富翁》拍攝過程中發生資金籌措不足,以及後製期間發現出資公司倒閉而差點無法在戲院上映等風波,但該片在克服各種困難推出之後,卻如倒吃甘蔗般自此一帆風順,橫掃各國電影獎項與票房市場,更在最具有指標性的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電影歌曲及最佳電影配樂等八項大獎,向世人證明「丹尼鮑伊」仍為不容小覷的金字招牌。
![]() |
拉提卡作為賈默的永恆眷戀,鏡頭也呈現出細緻的溫柔。(圖片來源) |
簡單的故事骨架,卻在其上發展出扣人心弦的細節,也是《貧民百萬富翁》成功的原因之一。該片改編自暢銷小說《Q&A》,然而除了人名與基本構想之外,電影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與走向,丹尼鮑伊運用自己獨特的鏡頭風格,把文字的魅力轉換成視覺的浪漫。每當畫面帶到女主角拉提卡時,無論是其飄逸的黑髮、低垂的眼眸,或嘴角的笑語,總會慢速捕捉或特寫放大,畫面彷彿王家衛風格再現,流離而浮動的絢麗將回憶深切地刻畫在最美的瞬間。《貧民百萬富翁》的基本調性大致可分為兩類:象徵幸福的明亮,與代表愁苦的黯淡。但在丹尼鮑伊的光影世界中,並沒有絕對的二元對立──往往是明亮中總帶點憂慮,而黯淡中也存在著希望;貧困中的幸福是如此輕易,富裕的社會中人心卻是險惡的。
片中曾提及賈默小時候一次如廁時,被哥哥惡作劇鎖在廁所,但為了要見拜訪家鄉的大明星一面,他不顧骯髒惡臭,直接跳入糞池潛游逃出,最後還如願得到大明星的簽名。透過鏡頭,觀眾只見陽光普照的晴日,一個滿身是臭糞的小男孩高舉著簽名照,彷彿自己站在世界頂端般驕傲而閃耀;相對照於《猜火車》的經典場景──男主角為了尋找鴉片塞劑而潛入便桶之中,卻在同時發現自己已置身於蔚藍而寧靜的大海中,被安祥氛圍所包裹著。兩個橋段皆模糊了一般極端的劃分法,也讓該電影不流於俗,而丹尼鮑伊雖用了相似的理念,達成了同樣的對比目的,卻將《猜》片中超現實的橋段轉換為《貧》劇裡寫實性的手法,除了拉近觀眾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外,更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切身糾心的不捨。
幼年時的賈默在一次「跳糞」事件,除了是導演慣用的對比手法之外,也看出其角色堅定的意志與勇往直前的個性。(圖片來源)
於戲內與戲外 繼續創造奇蹟
而《貧民百萬富翁》直接將拍攝場景拉到印度本地,於2007年年底開拍,期間孟買地區或大或小的貧民窟皆成為拍攝對象;在電影對白中,更是含有了大量的印度方言,編劇賽門鮑弗伊(Simon Beaufoy)更是在編寫劇本之初,便親身前往印度貧民窟作實地訪談,以增加其真實感。雖然電影團隊的眾多選擇在在增加了拍攝的困難度,卻成功地將印度風情盡收觀眾眼底。
不過《貧民百萬富翁》並非一味地受到好評,如英文片名中「Slumdog」的字彙引發了貶低貧民為狗的抗議聲浪;飾演主人翁幼年時期的印度童星也被懷疑受到壓榨、支薪過少。然而飾演片中主持人一角的印度男星亞尼卡普(Anil Kapoor)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當地人對貧民窟孩子的稱呼其實比狗還難聽;而小童星們在參與演出之後,生活的確受到了改善,其一個月收入為當地成年人年收入的三倍,導演也承諾將支助其生活費直到十八歲,讓他們可以生活無虞、取得求學機會。
面對各執其見的媒體與批評家,《貧民百萬富翁》仍在美國上映兩個月後,便累積了六十幾座獎項,經由三月的奧斯卡加持,又將其帶向另一個高峰,這個小人物的故事依然持續在世界各地創造奇蹟。該片的觀影經驗不會令觀眾感到無暇的幸福,卻總在觀眾絕望時拉一把,也因此在過程中,總感覺到不斷被拉扯著,但落幕時,仍忍不住被深深感動。
![]() |
記者 陳怡秀
陳怡秀,咻咻,又或者是issue。 總希望可以一輩子停留在18歲的狀態,但事實不允許的情況下只好乖乖當個傳科系大三。 眷戀文字,卻也討厭絞盡腦汁,不定期表演何謂江郎才盡,但這學年仍努力想成為個稱職的電子報寫手。 迷戀電影成癡,除了恐怖片以外接受一切類型,尤其偏愛寶萊塢的用色大膽與瘋狂歌舞。 觀看棒球成狂,但始終搞不清楚投手投出的球路叫什麼,一到球場便進入歇斯底里狀態。 不奢望世界和平,亦不期待改變世界,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真正的文藝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