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期

突破傳統 遠距醫療的新時代

自去年起,這波疫情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不僅重創了經濟,醫療體系的運作也因此出現轉變,使用遠距醫療器材的民眾日益增加,相信未來會是最新一波醫療照護趨勢。

突破傳統 遠距醫療的新時代

記者 王姵淇 報導  2021/04/04

去年(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COVID-19)的肆虐,各國紛紛推出不同的防疫措施,台灣也在政府及民間的相互配合下,防疫成效獲得國內外一致好評。不僅如此,相關的疫苗已經問世,醫療體系的運作也逐漸改變,「遠距醫療」一詞又再度興起,加速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提升醫療的品質及安全性,無論是未來在長照2.0或是針對新冠肺炎的診療上,勢必會增加更多關注與重視,提供醫療照護一個全新的替代方案。
 

何謂「遠距醫療」?

遠距醫療(Telehealth或Telemedicine)也稱為遠程醫療,是一種新時代的醫療技術,透過資訊及通訊的技術,將遠端病患或是高齡者的生理狀況及醫療資訊,提供給醫生進行線上的評估及診斷,能克服距離的限制及提升偏遠地區的醫療照護品質,甚至可提供醫生、護士及照護人員的線上教育訓練。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遠距醫療」這項技術已被世界各國投入銀髮族的長期照護中,降低家庭的照護成本及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台灣目前已經有不少醫療機構採用遠距醫療照護設備,讓老年人不必長途跋涉至醫療院所就診,在家中也能輕鬆觀測自身健康狀況,更有效地預防疾病的發生。

由此可知,「遠距醫療」已被廣泛運用在老人長照上,再加上這幾年跨領域的技術引進,對於高齡者及慢性病患者在飲食的監控及慢性病的監測,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有很大的效益。如此一來,不僅在疫情嚴峻時期提供病患最即時的診療服務,也能避免醫療院所中人與人的直接接觸,降低染疫的風險,創造雙贏的局面。

病患透過遠距醫療設備就診。(圖片來源/Pexels

遠距醫療的現今發展概況

衛生保健研究和質量監督局(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在2020年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去年因COVID-19,美國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的遠距醫療和重症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s)的使用有爆發性的成長,就診人數從2月到3月增長了近12,000人,並強調遠距醫療是現行醫療體系的主要發展方向,可以克服距離與時間等因素,幫助慢性病患者進行診療或提供心理治療。基於醫院的空間及醫療人員人數的限制,ICUs能提供醫師與團隊在任何地方觀察與指導重症患者的健康護理,並打破時間的限制,無論白天或黑夜都能提供醫療諮詢,降低重症患者的致死率。

除此之外,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做了一個實驗,結果指出95%的婦女對於遠距醫療監測她們產後血壓指數的體驗相當滿意,隱私上的問題也無疑慮,她們普遍認為這項技術是一種安全且容易操作的科技,也是在可負擔的範圍內,相當貼近產後婦女的生活,也不會造成經濟上的壓力。

美國IT諮詢公司Sykes更針對近2000名美國成年人做了一項調查,評估他們對COVID-19時代遠距醫療的看法與經驗,儘管只有少數人曾經使用過遠距醫療這項技術,但在這些人當中大多數都對整體體驗相當滿意,且將近2/3的人表示願意持續使用遠距醫療之儀器。

由此可知,大多數的民眾即使未使用過遠距醫療技術,仍對它保有高度的興趣,也對其未來的發展有無限的想像。國外幾家著名公司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助燃下,正積極在這項服務上投入不少資金,像是美國的Teladoc Health、英國的Babylon Health及中國的春雨醫生等,將面對面的醫療型態轉變為線上的診療服務,透過視訊與醫生諮詢互動,還能進行定期的健康追蹤,Babylon Health甚至提供藥品配送的服務,讓病患能享受到無微不至的照護,有機會成為這個產業的領頭羊,帶領大家通往醫療型態轉變的康莊大道。

各國遠距醫療服務之方向。(圖片來源/王姵淇製)資料來源:DIGITIMES

台灣的遠距醫療發展優勢

在現今許多國家都已轉變為高齡化社會,以及患者大多罹患慢性病的情形下,病患必須頻繁地回診以利長期的健康追蹤,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惡化,卻也因此增加不少醫療負擔。縱使台灣因交通便利、醫療普及度高、健保提供給付等因素,使得我國就醫環境較其他國家友善許多,仍舊無法擺脫這個現況,而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暨數位醫學中心的郭博昭醫師認為:「遠距醫療與醫療自動化可有效解決高齡社會的問題,突破距離及有限資源的限制,因此透過遠距醫療來扭轉社會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現任台中市原鄉長照服務網育成計畫負責人林依瑩表示,長照與居家服務是目前遠距醫療需求的大宗,這樣的問題不僅存於偏鄉地區,市區或郊區也會面臨相同的狀況,再加上疫情的催化下,許多人為了避免與人群的接觸,非必要不會前往醫療院所就診,由此可知,遠距醫療在台灣會逐漸成為新的醫療照護型態。

因此,許多新創公司及投資者早已嗅到這股商機,結合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大數據(Big data)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積極推出遠距醫療的相關方案,台灣也在ICT的發展優勢下,努力發展這項潛力無窮的產業,解決我們在醫護上遇到的許多問題,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醫療設備,例如遇到山難、船難或難以即時到達的地方,透過遠距醫療設備就能立即掌握現場的狀況,讓醫師不必親自接觸到傷患,就能給予即時的協助。

醫生能透過電腦得知傷患的情況。(圖片來源/Pexels

疫情是商機 也是轉機

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正是我國醫療進步的方向,在遠距醫療技術尚未普及化以前,政府、民間業者及民眾三方應相互配合,無論是在法規的設立或是技術的整合上,都要有更進一步的配套方案。此外,教育醫護人員儀器的操作方式、要求他們考取相關證照等,以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滿意度,讓民眾放心且安全的使用,將會是我們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只要克服這些難題,相信能改變醫生診療方式、累積民眾對新科技的信心,更有利於建構台灣未來在遠距健康照護的生態圈,掌握這一波疫情造就的商機。

關鍵字:遠距醫療、Telehealth、新冠肺炎、老人長照

縮圖來源:Pexels

記者 王姵淇
喀報!我想睡覺了
編輯 邱靖雯
希望您有看完文章
記者 王姵淇
編輯 邱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