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期

腦機介面 不是讓你變成機器人

腦機介面主要是用來幫助神經系統受損的患者,重建感官的感覺、恢復運動功能和與外界溝通等等。本文將探討腦機介面如何應用在嚴重的癱瘓患者身上,以及它的未來展望。

腦機介面 不是讓你變成機器人

記者 林禹丞 報導  2021/04/11

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指將人類或動物的腦連結外部裝置,以進行訊息的傳遞。此處的「腦」,同時包含大腦與神經系統;而「機」,意指各種晶片、電路或是運算裝置。本文根據腦機介面領域的權威專家尼爾斯比伯默(Niels Birbaumer)以及他的學生烏賈瓦爾喬杜里(Ujwal Chaudhary),在著名生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中發表的文章報導,探討腦機介面如何幫助嚴重的癱瘓患者與外界溝通,和目前應用的現況與成效。另外,本篇報導也將介紹腦機介面的由來,以及它是如何幫助身心障礙患者與周圍環境互動。
 

何謂腦機介面

人類對腦機介面的研究已經長達數十年。目前絕大多數的腦機介面,並不是像科幻電影裡會出現的,將人類意識植入其他載體的裝置。事實上,當初開始研究這項技術是希望能夠透過收集神經訊號,再搭配特殊裝置,協助神經系統受損的患者回復感官以及某些運動能力。而近年來隨著這些技術日益進步,已經成功讓越來越多身體器官受損的患者獲得幫助。

人工耳蝸是最常見的腦機介面之一。(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腦機介面主要可以分為侵入式與非侵入式。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可以應用在重建感官的感覺以及恢復運動功能等等。舉例來說,將電極陣列植入視覺皮層中,搭配錄影的設備,能讓盲人獲得一定的視力。然而因為侵入到大腦組織,發生感染或免疫反應的風險也較高;反觀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則風險較低,例如: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的應用,腦電圖是一種將電極放置於頭皮以接收腦部訊息的裝置,常常應用在各種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中。而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缺點則是因為放置於大腦外,而導致準確接收訊息的難度提高。
 

鎖定狀態與完全鎖定狀態

目前對於病情較嚴重的癱瘓患者來說,腦機介面主要被用來幫助他們與外界溝通。而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將大大影響使用腦機介面的成效,身體完全癱瘓患者的狀態有兩種,學術上通常將其分為鎖定狀態(locked‐in state,LIS)與完全鎖定狀態(completely locked‐in state,CLIS),前者指的是身體完全癱瘓但可以自主操控眼球的運動;後者則指所有自主運動功能皆喪失。必須提及的是,此種以眼球是否能自主運動的分類方式雖為主流,但並非所有學者皆同意。另外,以漸凍症為例,鎖定狀態與非鎖定狀態常常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不是所有情況都能輕易分辨患者屬於哪一種狀態。

文獻的作者尼爾斯比伯默,正在與一名處於鎖定狀態的癱瘓病人溝通。(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雖然對於鎖定狀態與完全鎖定狀態的細節,還有待更明確的共識與定義。然而,在實務上,這樣的區分方式可謂非常重要。因為兩種狀態下的患者,運用腦機介面與外界溝通的成效有著顯著的差異。絕大部分腦機介面的研究與成功案例,其患者都是在鎖定狀態下。易言之,處於完全鎖定狀態的患者,幾乎都無法有效的使用腦機介面,而這個情況持續到2014年才出現轉機。在加勒戈斯阿亞拉(Gallegos‐Ayala)於2014年發表的研究中,成功讓一位處於完全鎖定狀態的漸凍症患者,正確回答了百分之70的是非問題。遺憾的是,目前還是沒有辦法讓完全鎖定狀態的患者準確拼出單字,所以患者仍然無法傳達完整的字詞或句子。

為什麼目前腦機介面無法有效幫助完全鎖定狀態的患者呢?因為通常這類患者的病情惡化的較嚴重,或是年紀較長,不適合使用侵入式腦機介面。而風險較低的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接收訊息的品質較差、雜訊較多,必須依賴視覺功能作為獲取神經訊息的管道,但在完全鎖定狀態下,癱瘓患者又無法自主運動眼球,導致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無法獲取足夠的資訊。因此,雖然還必須克服許多問題,但由於侵入式腦機介面接收的訊息品質較高,仍較被看好能在未來幫助完全鎖定狀態的患者。
 

結論與未來展望

在過去20年裡,投入腦機介面相關研究的資金與公司(例如:Neuralink)數量有爆炸性的成長。然而,想要取得實行上的成功,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目前大部分的相關研究都僅提供一些實驗成果以及想法,所以想要將可以幫助癱瘓患者的腦機介面普及,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對處於完全鎖定狀態下的癱瘓患者更是艱難,現在最多也只能讓他們回答是非問題。儘管如此,一些能讓鎖定狀態患者與外界溝通的侵入式腦機介面,也許能被應用在完全鎖定狀態下,至少在初期,是很有機會成功的,只是目前尚未多加嘗試而已。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有必要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公司投入對腦機介面的研究,Neuralink就是其中一家。(圖片來源/flickr "ApolitikNow"

目前侵入式的腦機介面,面臨了一些問題。首先,因為風險較高,必須證明長時間下來對人體是無害的才能被應用。再者,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只能在專家的陪同下使用,不能讓患者帶離醫院。因此,如何能讓患者在家中使用侵入式腦機介面,也是個重要的課題。雖然侵入式腦機介面因為接收的訊息品質較高,能應用的層面較廣,但是在上述提及的問題被解決之前,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還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理由很簡單:它在使用上比較安全、便宜,又能夠帶回家中。綜合以上觀點,且根據文獻作者的見解,目前有兩種技術的開發最需要被重視:第一,能讓處於完全鎖定狀態的癱瘓患者,自主與外界溝通的侵入式腦機介面;第二,能在家中使用的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希望各方資金以及相關單位能投入這兩個技術的研究,也期待未來腦機介面能降低成本,達到普及化,以造福世界各地的身心障礙患者。

關鍵字:腦機介面、人機介面、癱瘓、漸凍症、神經生理學

縮圖來源:pixabay

記者 林禹丞
編輯 邱怡婕
2021充實嗎?不曉得。
記者 林禹丞
編輯 邱怡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