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銀駕到:拒當網路透明人
純網銀駕到:拒當網路透明人
記者 邱靖雯 報導 2021/04/18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行動裝置彷彿無所不能,對於多數的年輕族群來說,手機即是生活的一部分,「滑」一下便能購物、繳費、付款……,如今銀行也悄悄地走進行動裝置裡。
某商業銀行業務部副理陳志豪表示,台灣目前銀行數量過多,市場資源卻有限,分行行舍及人力成本過高,導致收益減少,且行舍取得不易,難以擴大規模。在此環境下,今年金融業竄起一名新秀——純網路銀行。東吳大學法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萬幼筠表示,雖然純網銀能使金融服務進一步貼近人民生活,但同時也伴隨著資安風險。因此在數位發達的時代下,小心成為個資外洩的「網路透明人」!
網銀?數位帳戶?純網銀?
究竟何謂「純網銀」呢?純網銀與「網銀」及「數位帳戶」有何不同?
網銀即為網路銀行,為實體銀行在線上的延伸,客戶只要擁有能夠上網的裝置,例如電腦、手機等,即可在裝置上進行實體銀行所提供的服務,例如轉帳、查詢餘額、查看匯率及繳費。台灣各大傳統銀行皆有設立網路銀行。
數位帳戶則是傳統銀行在網際網路與數位化時代下推出的新型態銀行,如同「行動版的實體銀行」,從開戶到交易皆在網路上進行,相較於傳統銀行會推出較多優惠方案,像是高利率活存、現金回饋或低門檻投資以吸引更多用戶使用。
純網銀即為一間銀行僅透過網路提供傳統銀行的所有服務,與數位帳戶之差別在於,純網銀是沒有實體分行的商業銀行,部分純網銀會透過實體服務處進行客戶服務,但所有銀行業務皆須在網路上進行。

網銀、數位帳戶及純網銀比較。(圖片來源/邱靖雯製)
台灣純網銀知多少?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19年7月30日發布的新聞稿,台灣目前有三間商業銀行獲得純網銀「設立許可」,分別是樂天國際商業銀行、連線商業銀行(LINE Bank)及將來商業銀行。
樂天銀行為台灣首間獲得營業執照的純網銀,主要股東為日本樂天銀行,曾在2015年與2016年獲得「全球最佳數位銀行獎」的殊榮。此外,樂天銀行結合了涵蓋30個國家與區域的「樂天生態圈」,從銀行、旅遊、電商等領域串接起整個生態圈。
國內第二間擁有純網銀營業執照的LINE Bank,預計於今年4月22日正式開業,擁有「LINE全球資安聯防」,累積超過11項資安專利技術。此外,有著由通訊、購物、旅遊等服務所組成的「LINE生態圈」,將會是未來吸引用戶的一大優勢。
將來商業銀行為台灣三間純網銀中,唯一全股東由台灣企業組成,因此被喻為「國家隊」。曾在將來銀行實習的李賜明表示,樂天銀行與LINE Bank能透過既有生態圈了解消費者習慣跟需求,幫助他們推出更符合受眾需求的服務。將來銀行雖沒有既有的生態圈,但從社群的經營上即讓民眾感受到一股年輕的勢力即將崛起,官方粉絲專頁已累積超過七萬名粉絲。

台灣三間純網銀比較。(圖片來源/邱靖雯製)
大數據下的雙面刃
在廖建新的《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現狀與展望》一文中提到大數據的定義為:從龐大的數據中,迅速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大數據應用範圍包含B2C業務、信用評級及精準行銷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教授王維菁解釋,現今因科技的發達,數據非常容易取得,舉例來說,一個帳號登入線上購物平台之後,所有進行的動作如查詢、瀏覽、購買……都會被記錄下來,並依據消費者瀏覽或購物資訊建立模型,當消費者登入或在搜尋的過程中,電腦就會出現推薦商品。
大部分純網銀會透過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技術存儲並分析用戶資料,以制定經營與行銷策略。然而,大數據的應用僅有表面上的高效率及便利嗎?
近期臉書發生個資外洩事件,用戶的姓名、性別及ID等遭到外洩,約73萬名台灣國民受到波及,在2019年臉書便曾有過類似事件,原因是大量存儲在雲端伺服器中的數據意外外洩。在去年年底時,更發生中國駭客入侵國內人力銀行,592萬名國人個資被張貼在中國「暗網交易論壇」上販售。由此可見,大數據雖能處理龐大且複雜的資料,但當遭遇資安問題時,面臨的也是巨量的危機。
不該跨過的個資界線
在台灣金融基礎設施缺乏的情況下,純網銀若想成功發展,需累積足夠的數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教授葉銀華表示,中國純網銀之所以興起,取決於金融生活基礎建設的完善。以中國浙江網商銀行為例,其母公司螞蟻金服旗下有支付寶、餘額寶與芝麻信用,分別為第三方支付平台、資金管理服務與第三方信用評估,創辦者為阿里巴巴集團,是世界知名電商平台,民眾可以在網路上透過阿里巴巴旗下品牌完成生活大小事,包括購物、繳費、交易、投資等,因此螞蟻金服擁有足夠數據進行用戶信用評級,最終成功推動純網銀。

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民眾可以透過網路完成生活大小事。(圖片來源/Pexels)
金管會於《開放純網路銀行設立之可行性研究》中提到,純網銀為提供個性化服務,可以記錄用戶的個人資料,以分析使用者的需求與偏好。用戶個資大量儲存在網路世界中,若未謹慎維護資安系統,將造成無法想像的危機,例如2013年台灣某商業銀行發生業務疏失,一般使用者能進入網站取得其他客戶資料;2019年美國某金融控股公司雲端系統遭駭客侵入,超過1億名用戶的個資遭外洩。
強化資安系統的同時,銀行也須謹守個資法、銀行法與其他相關法規的規定,以保障用戶個資安全。2016年台灣某商業銀行便因提供用戶個資予保險公司以進行電話推銷,遭到金管會裁罰。由此可見,雖有相關法規規範個資的蒐集及利用,但不免會有違法事件發生,因此民眾更應意識到個資外洩的嚴重性。
當一條安全的鯰魚
在金融科技(FinTech)興起的時代下,如同金管會敘述的,期許台灣純網銀的出現能在台灣金融業發揮鯰魚效應,總結來說即為「遇強則強」,適時加入新型態的銀行模式,帶動台灣金融產業的創新及發展。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認為,純網銀主力客戶會是1995年以後出生,從小就生長在網際網路環境中的「Z世代」年輕族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的蔡怡君表示,國泰世華KOKO數位銀行在近期推出的免手續費活動,是吸引她前去開戶的最大誘因。
對於年輕族群來說,優惠方案的確是一大吸引力,但仍需隨時抱有警覺心,在未來各家純網銀或數位銀行競相推出優惠活動時,須衡量自己的個資是否安全,而不是一昧地追求優惠。期盼未來隨著網際網路及科技的發展,並在穩固的資安系統與個資保障之下,台灣純網銀能夠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關鍵字:純網銀、個資、資安、大數據
縮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