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期

嗜血的是記者,還是觀眾?

台灣媒體被戲稱為「社會亂源」、記者被調侃「智商僅三十」,都已非一朝一夕之事,究竟這是整個媒體產業的墮落,還是有其他因素影響著這一切呢?

嗜血的是記者,還是觀眾?

記者 白茹伊 報導  2021/05/02

不知從何時開始,「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台灣記者平均智商30」等等訕笑,已成為大眾對於「記者」一職的日常調侃。「台灣媒體」更一直被戲稱為社會亂象,從各類腥羶色報導、聳動的新聞標題,至逐漸被綜藝化的政治,不斷佔據新聞版面,連Dcard或爆料公社等可匿名發文且未經謹慎查證的平台,都能成為記者的取材來源。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本該反映社會真相,追求準確、公正、客觀的媒體,成為眾人口中的「亂源」?是記者失去職業道德,亦或是媒體的自甘墮落嗎?還是觀眾本身的閱聽習慣,無形中也影響著媒體呢?
 

夾縫中求生存 傳統媒體的困境

2019年5月,公共電視的YouTube頻道「公視#P新聞實驗室」上傳了一部影片——《台灣媒體是怎麼爛掉的?七分鐘看懂媒體亂象五大關鍵!》,短短一天便累積四萬多次的觀看數,在Facebook首日的分享數也高達12000次,此影片以媒體從業人員的角度,剖析台灣媒體「走下坡」的原因。首先,媒體最主要的獲利來源並非直接來自閱聽人,而是廣告商置入在報導內的廣告,然而,收視率為廣告主是否願意購買廣告的主因,收視率高,就代表廣告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反之,廣告商自然不願繼續付費。環環相扣之下,「搶收視」成為各家媒體的主要目標,閱聽人更間接成為影響媒體獲利的關鍵,順勢造就「記者式標題」的誕生,盡可能吸引觀眾點入新聞。

讀者、媒體與廣告主,三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此外,自媒體的興起讓傳統媒體更加受挫,人人都可以在網路上成立頻道、發佈影片,內容更比新聞多元有趣,比起嚴肅的社會議題、國際新聞,美食部落客的文章或是抖音上的挑戰影片似乎更能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在這情況下,廣告商理所當然的大量轉移,傳統媒體頓時失去主要的資金來源,面對收益減少,他們只能自救。不論是上述提到的,創造聳動標題以提高流量,或是受到政治資金影響,被大眾戲稱「偏藍」、「偏綠」的新聞台,少了廣告資金來源後,最終被犧牲的,就是新聞品質。
 

嘗試改革 但觀眾買單嗎?

不只記者式標題,為人詬病的還有「三器」新聞——意指從網路瀏覽器、監視器、行車紀錄器取材的報導,且多半與車禍、暴力或花邊新聞脫離不了關係。即便這些素材十分容易取得並能快速產出內容,新聞背後的報導價值與公信力卻大大降低,更提升閱聽人對媒體的不信任感。

在媒體與閱聽人間的關係持續低迷下,華視新聞率先於2018年開始實行新聞改革,捨棄吸引觀眾的「收視良藥」,如酒醉鬧事、打架鬥毆等等,以美中貿易、台灣政策推動、醫療新知等等這些民眾曾表達想看的「好新聞」取而代之。然而,改革後收視率卻不樂觀,點進華視新聞的官方YouTube頻道,便能發現點閱數大多在千位數之下,這些「好新聞」的流量,竟遠低於娛樂性質的新聞報導。前華視新聞主播房業涵也在個人Facebook表示:「你們在網路上嚷嚷想看的好新聞,我們都在做,但也正在重挫收視率、重挫團隊士氣。我們團隊始終迷惘,自己是不是錯了,台灣觀眾想看的,就是原本的那些罷了。」對於新聞改革的必要性提出質疑,並透露出些許無奈。不過貼文的最後她也提出:「但如果我們也這麼想,那麼這點改革也宣告失敗。即便面臨許多挑戰,我們仍會堅守本分走下去,願意持續耕耘,期盼觀眾也能給予多一點鼓勵,樂觀相信著,大環境終會改變。」

點進華視新聞YouTube頻道,能發現新聞主題與「三器新聞」的確不同,但點閱率始終在百位數徘徊。(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實際訪問現於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實習的記者戴淨妍,她也提到:「凡事都有改變的可能,對新聞存在堅持的從業人員,都持續試圖做出改變,像是聯合報付費牆、端傳媒訂閱制、報導者的募款制等,這些都是一種跳脫既有框架的路徑。」不僅顯示出新聞改革的決心,同時也期望觀眾能真正看見:在這個被點閱率綁架的世代,台灣仍有些許媒體正默默努力的改變著。
 

是記者愛報,還是觀眾愛看?

除了上述所提及,大眾也經常對記者的報導底線產生爭論,例如去採訪罹難者家屬,或將藝人私底下的感情糾葛公諸於世,這些報導是否真的必要?又是否超越了記者的職責呢?多數閱聽人都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與意見。

以下列兩則報導主題為例:(一)記者採訪近期太魯閣事故的罹難者家屬(二)藝人邱鋒澤、采子與何孟遠三人的感情糾紛,詢問近八十位閱聽人:「記者報導這兩起事件,是否合乎職責?」針對案例一,有57%的民眾認為記者採訪罹難者家屬為合乎職責的表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學生朱韻年表示:「我認為記者報導新聞的相關事件是沒有錯的,但前提是先慎重的詢問過家屬意願。」但對於此案例,仍有43%的民眾認為不太恰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學生李芝瑄就認為,記者在此事件中,應該擔任為受害者發聲的角色,而非強迫他們出面說話。但對於案例二,則有81%的民眾認為此事超出記者報導的界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學生卓宜璇便表示:「即使他們身分為藝人,私生活也沒有必要成為公眾話題。」

即便在藝人的私人感情糾葛這個案例中,受訪民眾幾乎一面倒的認為報導此事不合乎記者的職責,但一周前此事剛爆發時,瞬間在網路上引發極高的討論度。不僅在大學生論壇Dcard前後出現三篇「集中討論文」,累積留言數高達一萬九千多則,ETtoday星光雲官方YouTube頻道的數則相關新聞報導,也都取得十萬以上的點閱率,其中一部影片——《交往采子1年半慘遭劈腿!邱鋒澤親自發聲:我還可以》發佈至今不到兩周,卻已獲得高達39萬次點閱。對比國際新聞、社會重要時事的新聞點擊數,可謂成績斐然。

對於日前藝人爆出的感情風波,Dcard上的討論度居高不下。(圖片來源/白茹伊重製)資料來源:Dcard

電視台製作了民眾口口聲聲說想看的,具報導價值且有內容的新聞,換來的卻是每況愈下的點閱率;對於記者報導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大眾表示超出記者職責,卻仍有大半觀眾選擇點進報導並熱烈討論著,那觀眾真正想看的新聞,到底是什麼?

知名作家安娜拉佩(Anna Lappe)曾說:「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而螢幕前的我們每一次的點閱,或許也正大大影響著媒體呈現於我們眼前的新聞內容。在謾罵記者、譏諷媒體的同時,是否又曾想過,嗜血的究竟是他們,還是拿著遙控器、操控著滑鼠與鍵盤的我們呢?

關鍵字:台灣媒體、新聞改革、記者職責、媒體識讀、點閱率

縮圖來源:Pexels

記者 白茹伊
多久沒爬格子QQ
編輯 陳嶸
我喜歡看見眼神裡的火光。
記者 白茹伊
編輯 陳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