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音樂「商」了你的心?
獨立音樂「商」了你的心?
獨立音樂在台灣早已發展多時,21世紀以來台灣獨立樂團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此同時,獨立樂團與主流音樂開始出現各自的擁護者,因為後者「商業化」的屬性,常常成為獨立音樂聽眾非議的對象,獨立音樂圈中也不乏因為向商業靠攏,遭到聽眾集體撻伐的例子。
然而,商業化就一定不好嗎?身為獨立音樂圈的聽眾,在發現這樣的狀況後,我們認為有必要釐清獨立音樂與商業之間的關係,從音樂的製作、聽眾心理到當今樂團成員的看法,全方面剖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

獨立音樂?「商業化」就不聽?
獨立音樂是一種「態度」而不是音樂風格,台灣獨立音樂經歷了35年的發展,從地下音樂演變至獨立音樂,在面對商業與主流音樂的挑戰中,該如何拿捏獨立與商業的界線,不失去本有的特色,為現今獨立音樂人的課題之一。

音樂與商業的十字路口
獨立音樂人「商業化」就等於違背初心嗎?對於獨立樂團來說,若想讓更多聽眾看見自己的作品,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過程,那究竟獨立音樂人對於商業化抱持著何種想法呢?
縮圖來源:邱靖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