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期

疫情之下的未來都市發展

隨著新冠肺炎在台灣逐漸延燒,我們的城市是否該反思,打造一個更好的未來都市榮景?

疫情之下的未來都市發展

記者 鄭惠心 報導  2021/05/23

隨著社會的演進,都市的規劃需要在環境保育、土地利用、景觀營造等多重面向中尋求跨領域的平衡。發展過快與隨之衍生而來的問題,加上跨領域整合的不易,讓都市規劃成了現代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病毒在台灣逐漸延燒,我們的城市該如何抵擋疫情的來襲,抑或是未來難以預見的危機?

捷運站內戴口罩的民眾。(圖片來源/Unsplash

以人為本 尋求平衡的都市規劃

「都市規劃」是什麼?「人」是都市裡的主角,因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才有了都市的誕生,因此都市空間規劃須「以人為本」。傳統的都市規劃單純依循數據,分析未來人口的成長趨勢以制定建築物的數量與分佈點。然而,後疫情時代的來臨,飽經病毒肆虐的各國開始反思與檢討,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疫情下的城市規劃,讓人類的未來能夠更好的抵禦外在威脅。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自古以來,城市就具有外在保護、防禦的功能,例如:古代城池抵禦了外在敵人的攻擊與侵略。今天,面對看不見的病毒,城市同樣也發揮了保護的作用:將人與人隔絕開來。但要達到保護與隔絕的功能,前提是要具備強大的連結性。

透過行動網路與物流系統的整合,外送平台讓物資快速流通;每天下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召開的記者會,透過直播即時傳遞資訊;同樣歸功於科技的進步,視訊會議和遠距教學讓疫情之下的人們即便無法面對面接觸,仍能互通有無、有所連結,這正是都市面對疫情最大的功能之一——連結性。

送餐中的外送員。(圖片來源/Unsplash

韌性城市 城市的韌性

什麼是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多數學者對於這個有些抽象的概念有著不同的解釋,普遍的定義為:「都市與居民在面臨外在衝擊與困難時,應對、調適並穩定永續發展的能力。」城市的韌性,代表著面對難以抗力的危機(如天災、恐攻等)時,一座都市與其居民的容受力與回復力。

過去學者循著科技與工業化的發展脈絡下,傾向將一座城市當作一部龐大的機器。這個機器的每個零件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職責,彼此相輔相成,不停止運轉,如同現代社會將城市劃分為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等,以土地使用來分區。「韌性城市」有別於「都市機器」,希望能藉由不同領域的整合來形塑都市空間的發展方向,「韌性城市會強調系統上的流動與互補,管理與活動上軟體的適應,來補充都市硬體的不足之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凌天說道。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

「與機械觀對應的想法是,將城市視為一個生命體」,凌天更近一步以人體比擬:人體的器官系統是互相搭配、相輔相成的,我們不會因為感冒頭痛就換一顆新的頭,不會因為得了肺炎就換一個新的肺。若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體,便不能夠以機械觀封閉的角度來看待,因為城市是一個開放且不斷變動的系統,這也正是我們的城市能夠生生不息的。

城市如同一個具生命力的有機體,此概念更能夠突顯韌性城市所代表的調適能力,同時也能讓都市的規劃更具永續性、包容性與開放性,讓都市的空間發展政策能夠發揮更大的潛在效益,並建構未來的發展願景。
 

後疫情時代 為城市留點白

疫情所帶來的強烈衝擊,更凸顯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專業的空間配置,能夠更好的分散人流與物資、提高每個區域的功能性,並落實「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其中,開放的公共空間就是最好的緩衝地帶,由於城市的生活空間密度與人群接觸率都較高,城市裡的公園、綠地等開放空間,給了居民喘息的機會,讓民眾多少能夠維持戶外生活。疫情期間除了封城的地區外,這些過去認為商業利益較低的「留白空間」,成為人們「放風」的好所在。

疫情下戴著口罩,在戶外活動的人們。(圖片來源/Unsplash

歐美國家在過去一年經歷了較台灣嚴重的疫情,因此對於未來城市的空間規劃有著不少的討論。凌天認為其中特別有趣的討論是,當代的建築往往試圖控制自然環境,企圖將外面的世界隔絕出去,創造一個建築物內的世界。例如戶外很熱,所以室內裝設冷氣,但此種控制環境的能力,在疫情之下卻無法有效發揮,因此,在建築設計與整體空間規劃上讓居住空間留點白,而不是單純地一昧滿足人類的所有需求,才是建立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永續生活之道。

「近兩週以來,台灣飽受疫情、停水、停電所苦。正值天氣悶熱仲夏時節,學校停課後孩子們都待在家中,本來一個班級30人只需要開兩台冷氣,現在30個小孩一人在家開一台冷氣,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國家供電才會無法負荷。」承辦桃園市、新竹市多個學校冷氣安裝工程的電機工業技師鄭詩雄說明著,若在設計建築物的排氣系統時能夠多多善用自然的通風循環,或許能夠有效降低用電量。

不僅僅是建築物的設計,城市的整體規劃應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留下更多的綠地,達到最根本的生態保育、環境保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的學生黃佳燕表示,公園是社區居民休憩的場所,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為城市提供了防災防洪、淨化空氣污染的功能。

留白的意義以巨觀的角度而言,正在於永續,一棟建築在設計時,要考量到未來可能會面對到的問題,包括天災人禍等等,並制定出最有效的應對措施,凌天表示,一個建築物在設定它的機能時,就要預期能夠適應這些未來的不確定因子,讓建築物留下可以應對的空間,以實踐真正的永續。
 

台灣最美的風景

建築物、公共設施與城市空間規劃,這些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長期計劃,因此或許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實際的感受與影響不大。或許對於普遍大眾而言,可能更希望能夠著眼於解決當前的都市問題,例如人口過度擁擠、交通紊亂等等。

以鄰近國家日本為例,其乾淨整潔的街道、規劃良善的公共空間、美麗又具文化特色的市容,一直是許多人對日本都市最大的印象。從日本來台留學三年的交大學生Yuka說:「台灣的馬路比較凹凸不平,沒什麼人行道或腳踏車可以走,走路會有點害怕,騎腳踏車也有點危險。」,明明台灣似乎一天到晚都在整修馬路,但卻依然給人道路坑坑洞洞的印象。

「但台灣比較有人情味,有人住的地方的感覺。」Yuka說道,或許台灣的都市不是最整齊美麗,未來也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與挑戰,但就如同人們常說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即使戴著口罩仍不能忘了保持微笑。(圖片來源/Unsplash

關鍵字:建築、都市規劃、永續發展、疫情

縮圖來源:Unsplash

記者 鄭惠心
"You have to get lost before you find yourself."- John Green, Paper Towns              
編輯 徐曼妮
所謂歷史就是從無數的假設之中所帶來的,一件殘酷的現實。
記者 鄭惠心
編輯 徐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