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夢路上 偏鄉原住民教育
「原」夢路上 偏鄉原住民教育
記者 楊竣筑 報導 2021/05/30
談到偏鄉教育,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畫面總是物資缺乏、資源落後,但偏鄉真正的情況其實與我們所想像的截然不同。
不只是物資缺乏
「一開始都會預想他們可能會資源不足,可是生活所需沒什麼匱乏的。」曾經參與原住民部落服務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下簡稱陽明交大)工業工程管理學系葉品妤同學,回憶起實際輔導偏鄉孩童的經驗時說道。
近年來,隨著多項政策補助與民間團體的資助,偏鄉地區與都市間在硬體設備的落差縮小,偏鄉孩童的學習成效理應隨之成長。然而,根據張良丞、許添明、吳新傑在2016年於《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中所發表的論文即可發現,偏鄉地區的孩童在學習發展上仍然落後於都會地區;2015年的TIMSS調查中更可進一步得知,偏鄉孩童在數學與科學的落後人數高達都市的2到3倍。既然硬體設備和物資的補充無法充分改善學童的學習成效,那麼偏鄉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偏遠地區的孩童在數學表現上不如非偏遠地區的孩童。(圖片來源/楊竣筑重製)資料來源:《國民中學適足教育經費: 臺灣偏遠與非偏遠地區學校的比較》
真正的差距在於「人」
實際訪問長期關注原住民兒少發展的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他表示偏鄉孩童大約有三分之一處於學習落後的狀況,進一步調查後則發現,偏鄉教育的困境受到種種原因所影響。「偏鄉學生學習落後大部分的原因,有六成是因為文化適應的問題,家庭因素大概佔三成,真正因為個人先天能力不足的只有一成。」換句話說,屏除個人先天能力的差異後,有近九成孩童的「學力」不足是由教育與家庭等外在功能失調而造成。
「其實大部分家庭都蠻特殊的,經濟能力比較好的通常都會下山,不會住在山上。」談到偏鄉家庭,陽明交大山地文化服務團(以下簡稱山服團)林履芳同學,提到了多數家庭在結構上其實不如都會來的健全。由於偏鄉在地理環境等先天條件下的不足,就業資源本就不像都會區那麼多元,大部分家長必須為了謀生到異地工作,陪伴孩童的時間遠遠不足,但家庭卻是幼兒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在幼兒發展中,家庭扮演了基礎教育和人格發展等角色,偏鄉地區的孩童在成長階段通常缺乏家庭的陪伴與關注,又或是偏鄉家長在經濟能力、教育程度上本就相對不如都會家長,種種狀況都將導致家庭功能無法正常發揮,使偏鄉孩童在基礎的學習能力上就顯不足。「部落家長不太了解一些現代的教育和養育觀念、知識,若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問題,那小孩發展的關鍵期就過了。」洪智杰進一步舉例,幼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一歲半到三歲,這段時期孩童必須靠著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對話來達成語言的刺激,除了缺少陪伴,部落的家長在語彙能力上也不比都市家長,若是偏鄉孩童在語言發展上的刺激不足,只要一離開部落來到漢人學校,在語言溝通上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與適應不良。

多數偏鄉家庭失衡,其實一部份是由社會、家庭與教育三者間的惡性循環所造成。(圖片來源/楊竣筑製)
若是偏鄉孩童在教育上的環境未受改善,代代之間的學習力低落將成為惡性循環。因此,當家庭的基本教育與照護功能無法發揮時,教師資源就愈發重要。但由於偏鄉在交通、生活便利性等環境與社會條件的低落,導致教師資源不足,就算有老師願意來,流動率也很高。由此可見,偏鄉教育真正缺乏的,是願意長期耕耘與陪伴的人力,種種硬體之外的問題,是再多補助經費都解決不了的。
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差距
在學習力落後的偏鄉孩童中,有六成是因為文化適應的問題而造成。為何需要適應文化?其實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特別存在於偏鄉原住民教育中。
文化差異來自於部落孩童與都市老師之間生活經驗的落差。部落的生活環境與都市相差甚遠,孩童接收到的資訊也大相逕庭,當老師使用自身生活經驗作為引導教材時,原住民孩童就會因為無法理解而導致吸收度降低。「我們近幾年是著重在帶給孩子們一些額外的想像,讓他們接觸多元的東西,因為他們的經驗比較多都是由部落的環境而來,希望能夠提供他們不一樣的想像。」陽明交大山服團成員謝筱瑩在陪伴部落孩童時,也發現部落孩童的認知與都市孩童有一定的落差,並積極提供孩童們不一樣的文化視野。
然而,文化適應的問題其實又回歸到偏鄉教師資源不足且流動率高的困境。來到偏鄉教學的老師,平均只會在當地停留一到兩年,老師無法深耕於部落,不了解孩子們的生長過程,自然無法體會部落的生活樣貌,無法使用屬於當地生活經驗的語言來教學,在資訊接收上就會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落差。

偏鄉教育的困境是由種種因素環環相扣而成的。(圖片來源/楊竣筑製)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因此,偏鄉原住民教育除了生活環境與文化結構的問題之外,首要之急就是解決居高不下的教師流動率。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為2017年上映的國片,改編自爽文國中教導主任王政忠的故事。內容描述了王政忠仍是實習教師時,目睹了偏鄉在環境和資源上的窘境後,最初也和大部分的代理老師一樣抱持著逃避的心情,想著如何能夠獲得調職的機會。直到921地震後透過孩子提出的疑問,才找回對教育的初心與熱情。
然而偏鄉的生活條件與現行的教育制度,都使得老師即使充滿熱情,都不免落得在去留之間掙扎的局面。由此也可得知,偏鄉教育並不只是偏鄉孩童與代理老師的議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課題。
關鍵字:原住民教育、偏鄉教育、教師流動率、文化差異、偏鄉原住民
縮圖來源:林履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