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期

進口車萬萬「稅」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台灣人有能力和意願購買進口車,但在台灣買車,比許多國家貴很多,這是因為政府課徵了關稅、貨物稅等多種的稅。而政府課徵這些稅是否合理,是否應該考慮調降一些稅呢?帶您一探究竟。

進口車萬萬「稅」

記者 林禹丞 報導  2021/05/30

基於安全上或是娛樂上的考量,有些人會考慮購買進口的轎車或跑車。然而,台灣的進口車售價不斐,讓不少想買車的人打退堂鼓,而其實國產車的售價也不便宜。到底為什麼在台灣買車會這麼貴呢?因為課徵太多稅了!早期台灣政府為了保護國產汽車業者,訂下了高達30%的汽車關稅,後來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了增進與各國的貿易,關稅才調降至目前的17.5%,但是仍然要再加上貨物稅以及營業稅,而且如果車價在300萬元以上的話,還有10%的奢侈稅。剛剛踏入職場的林佳璇就表示:「台灣的車子整體來講就是偏貴阿,像我們這種年輕人怎麼可能買得起,當然希望政府能考慮到我們。」

一台排氣量2000c.c.以上、售價超過300萬新台幣的進口車,要被課徵高達76%的稅。(圖片來源/pixabay

在台灣買車為什麼這麼貴

以一台排氣量2000c.c.以下的進口汽車為例,需要課徵17.5%的關稅、25%的貨物稅以及5%的營業稅,因為三項稅務會累乘,所以一台車的稅務就高達54.2%,難怪價格節節攀升。而國產車除了關稅以外的其他稅也照樣課稅,所以售價一樣不低,造成台灣民眾不管買什麼車都有很大的負擔。以下列出課稅詳情:進口車排氣量2000c.c.以下需課徵關稅17.5%,乘上貨物稅25%,再乘與營業稅5%,總計54.2%;進口車排氣量2000c.c.以上需課徵關稅17.5%,乘上貨物稅30%,再乘與營業稅5%,總計60.4%;國產車排氣量2000c.c.以下需被課貨物稅25%,乘上營業稅5%,總計31.2%;國產車排氣量2000c.c.以上需課徵貨物稅30%,乘上營業稅5%,總計36.5%。

觀察以上稅收,想買進口車的民眾可能會發現,一台車的價錢在台灣跟國外比,相差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新台幣。舉例來說,一台2021年的入門款奧迪(Audi)轎車A4 Sedan 40 TFSI在台灣的官方售價為206萬新台幣,在美國的官方售價則為39100美元,依目前匯率換算為新台幣約110萬元,相差近新台幣百萬元;若是更昂貴的車款,國內外的價差更是可觀。像是今年二月剛剛發表的,英國超跑品牌麥拉倫(Mclaren)旗下入門款油電混合跑車Artura,在台灣的官方售價為1280萬元新台幣,在美國的官方售價則為225000美元,依目前匯率換算為新台幣約630萬元,兩者價差足足差了一倍!家裡擁有兩台歐洲進口車的吳齊就表示:「假設稅收少一點,這樣買我們家這兩台車少付的錢,搞不好有到百萬喔,又可以再買一台。」

進口車在國內外售價天差地遠,麥拉倫全新跑車Artura在美國官方售價約新台幣630萬,在台灣卻要賣1280萬!(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關稅和貨物稅合理嗎

政府以保護台灣本土汽車產業為理由,向外國車商徵收較高的關稅,導致台灣民眾買進口車要花更多錢。然而過了幾十年,台灣本土的汽車品牌有拿出好的表現嗎?顯然沒有。同樣位處東亞,與台灣經濟、文化較接近的南韓,早期也實施了關稅保護政策來扶植國內汽車業者,而如今現代(Hyundai)、起亞(KIA)等汽車品牌已經打入世界各地的市場。反觀台灣的汽車公司,外銷面臨困難,國人也越來越不買單,政府的保護政策實在是難以讓台灣民眾信服。曾經購買過台灣汽車品牌的賴怡軒表示:「之前開過納智捷的車子,我覺得各方面品質其實不爛,但也沒有很突出的點,整體來說中規中矩,沒什麼特別吸引消費者的地方。如果政府扶植那麼久只有做到目前這樣,真的有點可惜。」

為了讓台灣的消費者能以一個更合理的價格購買車輛,許多民眾和某些立委紛紛提出降低進口車關稅以及取消汽機車貨物稅,這個看似造福大部分民眾的作法,其實也帶有隱憂。調降關稅除了會讓台灣汽車品牌處境更艱難,也會衝擊他國品牌的國產車(註:不論哪國品牌,在台灣的工廠生產出來的車就是國產車)。一旦這些外國品牌認為在台灣設置生產線已經沒有辦法降低成本,那很有可能會減少或關閉在台灣的廠房,除了許多人將面臨失業的問題,更會衝擊台灣本土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因此,政府與立法機關都無法輕率的調降進口關稅。在國內汽車零組件工廠工作的王先生認為:「如果降低或是取消進口車關稅的話,我們這種小廠商一定會遭受到很大的衝擊,所以站在公司的立場當然不希望調降。」

另外,貨物稅的課徵,也是造成車價居高不下的一大主因。事實上,計算課稅時累乘的情況下,25%或30%的貨物稅才是比重最大的部分。很多人可能會問,政府課徵汽機車貨物稅有什麼正當理由?財政部曾經解釋道,課徵車輛貨物稅是因為車輛會造成環境的負擔,對於不利健康、消耗能源等具外部效果的貨物課稅,與世界各國作法相同,如果貿然降低或取消貨物稅,而沒有替代的財源,將對國家財政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這個解釋看似合理,但仔細想想,25%或30%這麼重的稅是否符合比例原則?況且政府已經有徵收空汙費以及燃料使用費,有針對同一事由課兩次稅的嫌疑。因此,立委高嘉瑜、邱志偉及楊瓊瓔等人就提出降低機車貨物稅,期待從機車開始實行,再延伸至汽車。可惜的是,法案在準備二讀時就被擱置,最後不了了之。

而目前政府唯一與汽機車貨物稅相關的優惠措施,只有今年5月初剛剛三讀通過,決議延長5年的汰舊換新貨物稅減免。此優惠內容包括淘汰10年以上的汽車、4年以上的機車,車主可以在換購新車時減徵汽車5萬元、機車4000元的貨物稅。雖然這項優惠能為汰舊換新的消費者省下一筆費用,但是與動輒25%、30%的汽車貨物稅或是17%的機車貨物稅相比,可謂是鳳毛麟角、不成比例。
 

結論

台灣進口車的價格之所以居高不下,是因為有多項稅務纏身,最主要的有關稅跟貨物稅。關稅雖然是為了保護國內汽車品牌,本來立意良善,但是這麼多年來成效不彰,作者認為政府應該停止高關稅,讓產品在市場上自由競爭,也讓消費者能用更合理的價格購買外國的商品。在開放的市場上良性競爭,並不代表國內汽車產業就一定會被打敗,反而可能因為競爭更激烈而力求進步,相信台灣製造的產品會有良好的品質與競爭力。至於貨物稅的部分,在已經有空汙費、燃料使用費的情況下,政府也應該適當的調降,以降低台灣民眾購買汽機車的負擔,同時另外籌措財源,不應該以影響財政為理由,合理化高額的貨物稅。

降低不合理的稅,促使市場良性競爭,才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作法。(圖片來源/pixabay

關鍵字:汽車、關稅、貨物稅、進口車、國產車

縮圖來源:pixabay

記者 林禹丞
編輯 陳嶸
我喜歡看見眼神裡的火光。
記者 林禹丞
編輯 陳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