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與傷害僅存一線之隔
觀賞與傷害僅存一線之隔
記者 邱怡婕 報導 2021/05/30
動物權、動物虐待等議題,近年來備受關注,除了相關團體開始倡導,民眾也開始了解這方面的知識。2020年6月,人氣咖啡廳傳出虐待自身飼養的浣熊,本來是咖啡廳引人注目的可愛焦點,後來被轉送至新竹市立動物園收容,並給予適當的照顧,讓民眾安心不少。圈養動物對於動物本身究竟是好是壞一直存在爭議,觀賞與傷害竟僅存一線之隔。
Xpark事件
同為2020年,來自日本的新型水族館Xpark於8月7日開幕,開幕前呼聲很高,卻在開幕後兩個月傳出虐待動物的消息。Xpark當時立即聲明並未虐待動物,也表示開館都有符合相關法規,認為可能是人類習慣以自身角度為動物著想,因此誤解動物的行為。不過,2021年2月,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aiw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TSPCA)、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Taiwan Animal Equality Association,TAEA)等動物保護團體經歷半年的調查後,公開發表聲明認為Xpark的設計不良,導致動物受到傷害,並列舉證據。Xpark也立即表示會虛心接受並積極討論動保團體提供的相關建議,亦說道他們願意隨時接受主管機關的督導與查核,並且會以動物的福利為前提,努力飼育與改善他們的生活。Xpark開幕前後皆爭議不斷,雖抱著使大眾認識海洋生態的初心,也積極照顧這些海洋動物,但動物的權利似乎還是受到了傷害。

Xpark二樓展場。(圖片來源/Xpark)
什麼是動物權?
介紹動物權可以先從動物福利開始講起,根據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2019年改名為Animal Welfare Committee(AWC))提出的五項福利(Five freedoms),動物最基本的福利包含免於缺乏飢渴之福利、免於疾病與傷害之福利、免於生理及心理上不適之福利、免於恐懼與緊迫之福利、自然表現行為之福利。這五項福利也屬於一般人較為熟知的動物權利,多數人的動物友善行為也停在此一階段。不過,從這五項福利出發,動物權比動物福利探討的範圍更深廣,其更強調動物的意志與主體性,倡導停止侵犯生命的尊嚴。換言之,人類除了學習尊重同類以外,也要學習如何尊重動物。
動物權的倡導之路雖然還很長,但也有不少團體積極推廣此觀念,例如上述的Taiwan SPCA、TAEA,或是Anonymous for the Voiceless(AV)、善待動物組織(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PETA)等等。動物權的提倡人士有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較溫和的組織可能提倡以吃素來尊重動物,對此,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生黃愛表示:「雖然不一定會想吃素,但十分支持友善農業」,這不僅對動物友善,也對土地友善;而較激進的組織,以上述其中一個組織——PETA的口號為例,「動物不是供我們食用、穿戴、實驗、娛樂或以任何方式虐待的」,他們認為不能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而忽視動物的意志與主體性,進而反對動物園等供人類娛樂用卻侵犯動物權利的場所,或反對穿戴皮草、使用涉及動物實驗的商品等等。雖然說是較激進派,但動物權追求的其實就是動物和人類和平共存,互利共生。

五大動物福利。(圖片來源/邱怡婕重製)資料來源:關懷生命協會、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
動物圈養的好與壞
如同本篇文章開頭所提的事件,觀賞與傷害遊走在灰色地帶,即使已經提供適當的照顧,但滿足人類後,卻並未真正的尊重動物,那就有失保育、共存的初心了。動物園、水族館這類動物圈養場域的設立有展示、教育、研究、保育與娛樂等功能。以動物園來說,動物園一開始設立因花費成本昂貴,所以只提供給貴族表明地位用,或使專業人員考察用,一直到19世紀中期,平民才得以進入動物園參觀。令人驚訝的是,同為19世紀中期,由於當時的白人優越主義,來自中南美洲、非洲與澳洲的原住民竟也曾被放在動物園裡供人觀賞,當時的人權意識並不發達,不但沒能尊重動物,更沒能尊重人類。
問到動物園的存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汪汪社社長蘇靖雯表示,動物園的存廢應該取決於場域設立的意義。如果是為了保育、照顧受傷後未能回歸野外生存的動物,並為了營運成本而開放給人參觀,其實設立這樣的場域也無妨,但現今有些場域的設立只養育人氣較高的動物,似乎就有違初心。人類進步至今日,不僅人權意識提升,大眾的動物保護意識也得以因為近距離認識動物後提升。現在已經不會再見到人類動物園此種場景,雖然動物園的存廢各有一說,不過,如同新竹市立動物園收容浣熊一般,動物園仍然有它的價值存在。望日後動物圈養場域能一直保持初心照顧動物,或是慢慢讓動物回歸自然場域。莫忘我們保障動物權的同時,其實也是因為我們尊重人性,相信我們不需要靠傷害動物的權利來維持社會的運作。

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北美浣熊們。(圖片來源/新竹市立動物園)
如何防止虐待動物
動物保護法有明文規定飼養動物者應避免動物遭受虐待或傷害,並且應該提供他們飲用水與乾淨的食物、適當的活動空間,且不得棄養等等,這些規定不僅限於貓狗等寵物,也包括經濟動物以及為科學所應用的實驗動物。對於經濟動物,我們能夠做到的是開始學習吃素,畢竟沒有需要就沒有傷害;對於實驗動物,陽明交大生物科技系學生汪家筠認為:「現在大部分的生物醫學研究,都需要經過動物實驗才能再更進一步做人體實驗,但是還是要有完善的動物實驗規範才行」,由於未經實驗的藥物很難確定其效果為何,所以並不能完全禁止,但相關法規也能確保動物不受傷害。
TSPCA調查部門主任曾譯瑩也表示,受虐動物遭通報後,其實處理單位仍然會依緊急程度的不同去排定處理順序,所以民眾看到動物受到不正當的對待時,最立即的處理就是透過關心動物的方式,提醒飼養者正確的觀念,不一定要等通知動保團隊後再透過他們處理,否則有可能因延誤而無法保障動物權。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動物權,每個人都可以將此觀念傳播出去,慢慢的學習如何尊重動物。希望從日常對動物的友善、學習吃素、拒用參與動物實驗的相關產品、思考動物園的正當性等等,大家都可以慢慢開始嘗試保障動物權的生活方式。
關鍵字:動物權、動物虐待、動物園、水族館、動物保護
縮圖來源:邱怡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