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又要別姬?一窺《梅蘭芳》

。。。。。

又要別姬?一窺《梅蘭芳》

記者 徐苾芬 文  2009/03/22

3月25日晚間即將於清華大學大禮堂放映的《梅蘭芳》是清大「戲夢人生」影展放映的最後一部片,該片除了描述中國當代戲曲大師梅蘭芳傳奇的一生外,還重現了當時京戲在中國的重要地位。這回導演陳凱歌再度讓梨園上演了傳統與創新拉扯的叛逆劇碼,且賦予了比名片《霸王別姬》更引人入勝的高潮迭起。看著梅蘭芳的愛恨情仇,這項高雅的中國文化就像拉回到凡間似的,令人更覺感傷。

電影《梅蘭芳》海報。圖源:fliker網站

 紙枷鎖易撕破 主人物卻撕不開

你穿著戲衣來到這個世上,留神把戲裡的人物弄髒了。

故事還尚未開始,就由梅爺爺的一封信,導出了貫穿全劇的重要意念:「紙枷鎖」。從主角畹華唱紅了梅蘭芳這個名子起,真正的紙枷鎖才在他的人生路上漸漸成型。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邱如白,在一場演講上與畹華相識;在看過梅蘭芳演出後深深為之著迷,拋棄了自己原本的事業,全心全意守護著「梅蘭芳」。不論他是否讓這紙枷鎖更加堅固亦或是為了保存畹華的一份潔淨,他都占著梅蘭芳的人生大半部分。而爺爺十三燕則是另一紙枷鎖下的犧牲品,「鬥戲」的過程中,在習慣眾多的吹捧後,一時無法接受輸家的滋味,不幸凋零。在此我們看見一名戲子的興衰就是這麼的身不由己,但不可否認的說,爺爺是刺激他成功也是培育他成為名伶的幕後功臣。

梅蘭芳人物關係圖。圖源:梅蘭芳官方部落格
至於梅蘭芳最重要兩個女人,一位是妻子福芝芳,另一位則是「冬皇」孟小冬。福芝芳並非與畹華相戀而結婚的,於是感情基礎上兩人關係本來就較為薄弱,但是兩人不爭吵、互相守候的情誼卻是外人所不知道的,這段並非似愛非愛的感情也是劇中動人的一條主線。而孟小冬則是和梅蘭芳有著「英雄惜英雄」或甚至可以說是「英雄配美人」那樣相知相惜的緣分。但這梨園佳話就這麼的屢受阻礙,直到梅蘭芳終於到了美國發展而結束,一切只能嘆息著在尚未卸下枷鎖前,自己並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鋪陳鮮明 劇情扣人心弦

故事進行上大約分成三個段落,一段是與「伶界大王」十三燕的新舊鬥爭,梅蘭芳的創新與大膽改變,讓他一時成了最紅的名伶角色。再來則是與孟小冬的情誼相通,梅蘭芳的感情路上,有著戲裡那隱晦又保守的曖昧方式,但是也像凡人般會為愛鬧脾氣、說罷演就罷演的任性率真。第三段則是梅蘭芳為中國人民做精神象徵似的在爭一口氣,因戰爭失利受日本軍佔領,梅蘭芳一句「有人想看弄髒了的梅蘭芳嗎?」便拒絕了日本軍官的邀請;英雄似的結局,竟一反前些段落所刻畫梅蘭芳「女人味」的部份,讓他回到原本男人的魅力與氣質。暫且不論劇情如何鋪陳,名伶的傳奇一生似乎正是反映當時社會背景下人民生活與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

這劇裡應該要有些活生生的人物,而真正的好戲,是得帶著人打破人生的規矩的。

身兼導演及編劇的陳凱歌因拍過《霸王別姬》而得獎,這一次又再一次拍攝了類似題材,且不論兩部片的劇情部份,拍攝手法上, 《霸》劇的情感較為內斂而容易覺得鬱悶,但《梅》劇卻是在緩慢的步調中保持著一定的速度感。開片前將近40分鐘的「鬥戲」橋段,可以說是敘述流暢、動靜得宜、步驟掌握的恰到好處的部份,甚至每個角色的每一句台詞都不拖泥帶水且句句命中紅心。於是觀看時不覺無聊,反而還能讓看電影的觀眾接納唱戲的部份。

尤其編劇在一開始安排的那場演講辯論橋段,演員不論台詞或是肢體節奏的掌握都是相當重要的,而陳凱歌處理得很好。在這場演講中,邱如白為一名受過西方教育的「看戲人」,說明了一般人「看戲」的心得:「我不懂為什麼這京戲裡的扮相,臉都是繃著的?喔,後來我明白了。那是為了管著你臉上的表情!」這場和台下觀眾的辯論正巧解釋了外行人看戲時會有的問題。由於會看戲的人不多,於是這一場演講辯論會成了說戲的一門課程,一旦連看電影的觀眾都能懂戲之後,便可以避免往後劇情因許多人不聽唱戲而對觀眾來說變得乏味。 

就算簡化了複雜的京劇內容且避開可能乏味之處,已經讓這部節奏明朗的電影比《霸》劇更能符合觀眾味口。但是許多人看完電影後反應,因此梅蘭芳的一生似乎成了一段一段的精彩片段剪接而成,若要論這些事件的關聯性,只能給評「有待加強」。一旦導演決定用幾個重要事件(如前面所提的三大段)涵蓋他的人生,那麼故事不連接,觀眾觀看時的情緒便會因而中斷,就像余少群所飾演的「青年梅蘭芳」突然要轉變為黎明所飾演的「成年梅蘭芳」,在這一個轉場過程中,觀看前面鬥戲時的那種激昂情緒瞬間消逝,那張前途光明與自信滿滿的臉,突然沒有交代地換成了較老且傻傻笑著又斯文唯諾的男子,這之間落差之大、令人一時難以接受。

輸,不丟人;怕,才丟人。

就是因為劇情這樣突兀與懸殊落差,許久不見大作的黎明在這部劇裡的演出竟也跟著受批評。導演陳凱歌曾經在被媒體採訪時表

梅蘭芳與孟小冬劇照。圖源:梅蘭芳官方部落格
示,「最適合演這個角色(指梅蘭芳)的人已經不在了(指張國榮)。」而黎明就是他要找的那個肯下功夫的演員,所以他勇敢接下沉重的擔子,要繼張國榮之後,再替陳凱歌演出一段雌雄朦朧的佳話。其實根據劇情的排序方式,黎明不管演的好不好,他都只能是平淡且沉悶的角色。這是因為此刻梅蘭芳這個角色已經成了只會聽六爺的、聽妻子的話的人,對於自己情感表達本來就內斂、不願意寫在臉上,始終如一的傻笑表情,就如台詞所說:「那旦角為何要在臉上貼片子人?那是為了管著臉上的表情,不讓女人大笑;微笑可以。」

而和孟小冬的感情路,屢受六爺的阻撓劃下句點,而且一切似乎都是為了在紐約公演而作的犧牲,讓他漸漸也變了個人,突然變得有了英雄氣概,且懂得堅持自己所追求的。然而也是到了第三個段落、國破家亡時,才深深了解梅爺爺在信裡形容的「紙枷鎖」這無形的包袱,不知在他身上沉重了多少年。許多觀眾在這裡批評他的演技不連貫,前後不像飾演「邱如白」的孫紅雷那般沉穩且有整體性;雖然如此,卻不能說他不懂得怎麼演,因為角色在那樣的背景與氣氛下,實在只能這麼演。

其實電影整體上來說,戲夢人生的主旨表達得清楚;台上需要內斂且將臉部感情繃起的戲子,在台下的卻有著如凡人有著七情六慾,如此的矛盾,令人更加感慨這到底是不是像大伯所說的,是個「紙枷鎖」。但是終究在這部劇中,還是反駁了大伯說:「我們作戲的是下九流,就是會給人家瞧不起」;因為最終那是象徵中國人的精神象徵,日本軍官甚至認為要征服中國就要先征服梅蘭芳。而導演陳凱歌在劇情安排以及台詞的穿插是有力而細膩的,總是美得讓人讓震撼不已,不論票房結果,都是值得一看再看的片子。

記者 徐苾芬
  我叫買尬。ˇ。 很少人叫我本名了。所以以後也請大家這樣叫我~我喜歡雪碧!那是由於我的本名"徐苾芬"前面兩個字連著念,唸很快就變這個綽號了ˇ反正我也很愛喝!話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最近沉迷於宮部美幸的世界,當個小小小小的小書痴。有句話我很喜歡,換成我的話來說,那就是『等我長大後,我想當個小女孩。』         這句話在說什麼呢?   每個人都是從不懂事,被父母親說教到『懂事』。那些小小的純真會漸漸流失,因為你發現,只要簡單的想法,好像不被認可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層層加深的責任包袱,因為父母也是這樣過來的,他們說。   所以,我還是希望能當個小女孩。因為我們都有著矛盾的情緒:可不可以快點長大,還有,可不可以永遠當個小孩?所以寫下的東西,可能會有太多的「自以為是」,還有裝成熟的嚴肅觀點。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多一點小小的自我觀察,還有小小的自我認同--當然跟自以為是不一樣囉!   好啦!所以其實我在說什麼我也不懂--   只是,   現在希望可以在我進退不得的人生路上,    在幼稚和世故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那就是,我。
記者 徐苾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