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

型塑中的傳統 客家意象

0

型塑中的傳統 客家意象

記者 曾韋澐 報導  2009/03/22

近年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以「花布」、「藍布衫」、「桐花」等物品作為客家意象,試圖提倡客家文化並以此凝聚客家人的族群意識。活動大張旗鼓地在台灣各地展開,熱鬧之餘也招致各方的反對聲浪,有來自其他族群的抗議,批判該客家意象並非客家特有;也有客家人對該意象的代表性提出質疑。種種否定的聲音使得推廣政策陷入困境,績效也大為所限。

客委會以桐花象徵客家,推行桐花祭等一系列活動。攝影/曾韋澐

型塑傳統 客家意象遭質疑

古早的台灣社會裡,多元的族群在相同的環境集體制下生活,交流融合彼此的文化,因此現今被冠上客家之名的「客家花布」、「客家小炒」、「藍布衫」等物品,皆被非客家族群否定能夠代表客家的獨特性,「那些東西又不是客家特有的,為什麼是客家意象?」這樣的問題不斷的被提出來,抨擊客委會的政策。但值得思考的是,作為一個族群、組織的象徵,該物品一定得是獨一無二、專屬於該族群的,才能作為代表嗎?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而這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能找出不少例子。以日本的櫻花為例,櫻花並不是只在日本綻放,但在日本文化推廣、傳媒的渲染下,只要問起日本的國花是什麼,大眾皆能不帶任何疑惑地答出「櫻花」。同樣地,台灣大學以杜鵑為其校花,盛大地舉辦杜鵑花節,並將此舉每年延續傳承,也未遭任何質疑。由此可知,能作為象徵的物品,本身即不需與該團體組織有絕對關聯,能夠最早先提出概念並善加經營,便能擁有該意象。
 

生長在北部的桐花,是南部客家人的空白記憶。
圖源:
客委會客家桐花祭網站

然而,在上述的「獨特性」背後,還有客家族群本身所提出的「代表性」問題,桐花是最佳的例子。盛開於北部山區的桐花,在平地及南部客家人的生命裡,從未造成任何意義,桐花祭等活動對他們而言,只是被做出來的傳統。對此,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羅烈師說:「很多人會誤以為傳統必須從骨頭裡面長出來,但其實傳統是被創造的。」他表示,所有的文化傳統本來就有一個形成過程,因為形成過程漫長,所以讓人漸漸遺忘,而若是那個文化象徵的形成過程在一個人的出生之前即完成,那麼在他生下來時,對該文化傳統便不會質疑其正確性。正這如同現今的世代裡相信「梅花」擁有三蕾五瓣,可以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並以其在嚴冬綻放的特性象徵台灣人的精神一樣。
 
行銷桐花 符號意義被反駁

除了客家意象在文化的獨特性及代表性問題之外,桐花祭等活動也被視為是建立在經濟利益上的商業手段。對此,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李美華認為,客委會是運用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藉由桐花之美來包裝客家並做行銷。由於桐花生長的環境土壤貧瘠,又多生長在客家庄,因此除了可以藉桐花代表客家人堅忍不拔的精神,也可以在桐花白染遍山林之時,以桐花祭為號召,吸引遊客踏足客家庄,促銷客家相關產品。「因為背後有經濟因素的操弄,所以要說『桐花不代表客家』,這並沒有錯。但是桐花也有成為客家象徵的可能,畢竟象徵符號的意義本來就是人加上去的,只看人們如何去認定它。」李美華說。其實仔細審視社會各種活動傳統,經濟本是脫不了關係的因素,平溪天燈是一個例子、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活動又是一個例子。
 
在政府推行的許多活動裡,可以找到許多現今大眾抨擊客委會的相同理由,那為什麼只有客家文化的推廣活動受到強烈的反駁呢?對此,羅烈師解釋這是台灣特殊的族群現象,「台灣的族群感覺會左右我們對事情的判斷,現代人不喜歡談客家閩南,讓人覺得好像在搞分化。所以就算政府找到一個可以代表客家,不牽涉其他族群的象徵,那些人也根本就不想承認。」族群的緊張性牽涉其中,因此使推廣活動陷入困難。然而,多元文化是必須的,即使是少數族群,也擁有保存自我文化權力。對此李美華表示:「族群的本身的釋義權、自主權,這不能開倒退車,回到以往『沒有這個族群存在,我們可以對他們視而不見』的錯誤思維。」保存流失中的弱勢文化是重要的,並不能扣上分化族群的惡名而將之無視。
 
客文化推行 得客家人認同與傳承

要繼續推廣桐花祭的活動,羅烈師表示,客委會必需延續以往的努力:花錢、行銷、設計。除此之外還需對此節慶作更深的意涵規劃,不要讓它只像寺廟大拜拜一樣,吸引幾天人潮後便無人問津,其實桐花飄落山林的美好是需要被感受的。但是,推廣文化的包袱不能永遠只靠政府出力,「如果只有客委會在做,而並不能真正地使桐花祭變成傳統,不是當文化推動第一張骨牌讓骨牌一路倒下去,那這件事情還是算了。」羅烈師說。事實上,客委會也正漸漸減弱以桐花為客家意象的宣傳,並推行客庄十二大節慶,以客家傳統節慶帶動地方觀光。

客庄十二大節慶宣傳DM圖。圖源:客委會客庄十二大節慶網

客委會為發揚客家文化不遺餘力,但文化推動並不能由政府單方面完成,還需客家人本身的認同,接手文化傳承的工作,將客家文化的色彩介紹給其他族群。我們所處的社會正躬逢客家傳統型塑之際,難免會遭受各界論述、聽到不同的意見交雜抗衡,耐心地等待是必要的。傳統是被創造、而且會被改變的,時間是重要的因素。

記者 曾韋澐
鮪魚、鮪魚片、愛之味鮪魚片、鮪魚罐頭、鮪魚聰明蛋,怎叫都可以, 這位是一個看起來有點討厭不好接近,沒事就在發呆睡覺的大嬸, 但其實她沒那麼沉默,有時候還蠻吵的,吵到想要叫她閉嘴, 不過她本人倒不否認她是個大嬸,最喜歡碎碎唸碎碎唸碎碎唸...   大嬸是個平凡人,一眼看過去不會記得她的樣子, 就是個路人系的,還是有點討厭的那種路人角色。 她以前曾經青春過,小時候想當老師肖想了很久, 可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多該死的死小孩她就放棄了, 也曾經想要當個家庭主婦,帶著小孩子歡樂的看卡通, 可惜新女性主義唸太多就不想結婚了... 心智年齡50歲,大嬸只想要好好的過日子,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安份地過日子, 為此解決電子報對她來講是一份很大的挑戰。   大嬸很愛家,但是有太多機車的事情阻止她不能回家, 除去那些鎖著人喉嚨、壓得人喘不過氣的事情, 休息的時候,忙裡偷閒偷閒偷閒偷懶的時候, 大嬸喜歡看動畫漫畫,沒日沒夜地沉溺著, 也喜歡聽歌或著是畫畫,沒心沒肺對不起自己地消遙著, 但大嬸說:這是讓自己再苦難中依舊能堅強活下去的生存之道!(藉口) 對了大嬸最近被下了重蠱, 變本加厲地更加沒日沒夜、沒心沒肺、極其囂張地放縱著, 大嬸說那是她的幸福請不要干預,但我很擔心她... 如果你/妳是大嬸的好朋友的話, 看到她不寫作業不預習,半夜三點還不去洗澡不去不睡覺... 揍她一定要揍她把她打醒!!! 幸福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大嬸應該會懂。  不過除此之外就真的不要干涉她吧!哇哈哈!   以上。正值青春年華二十歲卻很大嬸的少女獨白。
記者 曾韋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