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

《黑仔討老婆》 異國婚姻問題多

  

《黑仔討老婆》 異國婚姻問題多

記者 林潔 文  2009/03/29

結婚乃終身大事,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定終身如此重要的時刻,必定會更加謹慎處理、面對感情。然而那些娶外籍配偶的台灣男性,從雙方認識到結婚,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快速。針對此一現象,導演蔡崇隆繼《我的強娜威》之後,赴越南拍攝移民新娘二部曲《黑仔討老婆》,記錄台灣男性到東南亞國家挑選新娘的情形,並呈現出回到台灣後所面臨的問題,描繪外籍配偶在台灣的困境。

草率成婚 凸顯異國婚姻的荒謬

一段異國婚姻僅經短短的兩天便可拍婚紗照、吃喜酒,在看似幸福的照片背後,卻存在著陌生。圖為影片截圖。
黑仔,職業為飯店廚師,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聽從仲介朋友的建議,娶一「個」外籍新娘。他從相片中挑選心儀的女性,對於即將見面懷抱相當大的憧憬。到了越南後,仲介安排多名越南女性供黑仔挑選,但他仍堅持要照片中的女性,於是一行人便驅車前往二十四歲年輕女孩──阿鑾的家。兩人經短暫的相處之後,黑仔付訂金給岳母,婚事就這麼成了。三個月後,阿鑾支身前往台灣,準備開始新婚生活。然而卻在流產以及水土不服的情況下,兩人產生了誤會,黑仔感到厭煩,阿鑾也想回越南。

對於這樣草率成婚的方式,幾乎是大部分迎娶外籍配偶的台灣男性必須經歷的過程,經由仲介介紹,直接從網路、相片選擇,最後再到當地確認,如同「郵購新娘」一般;另一種「集體相親」則像影片中出現,男方與仲介占據一角,另一方則是川流不息的女性,一次來幾位供選擇,若喜歡就可以選擇留下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顯示出對女性的不尊重,儘管東南亞或中國等地經濟水平不如台灣,然而這樣物化的方式,完全展現出男性沙文主義,以及對女性的不公。

黑仔在集體相親後接受訪問,他說:「幹!這樣叫我相親,我也配合不下去,對方也很可憐阿。」雖然他對這樣的形式感到無奈與不悅,卻仍然聽從仲介的話「勉強」選了一個,只因為要給對方面子。導演在「集體相親」的畫面以快速剪輯的手法呈現,越南女孩們不斷進出,更加顯示出此項行為的荒謬。

上圖為一般仲介刊登各個國籍的女性照片於網路,供人挑選;下圖為黑仔與阿鑾第二天相見時遊河之情形。 上圖為網路截圖,下圖來源:公視

影片中提及國際批評越南賺外匯的方式有二:新娘外銷與小孩外銷,因此越南政府備感壓力,開始禁止仲介有買賣交易婚姻的行為。就算政府已明令,但仍防不勝防,有關單位將結婚改為聯誼,依然是一場用錢買賣的鬧劇。

黑仔與阿鑾從見面到登記結婚,不超過五個日子,第一天兩人見面,黑仔就包了聘金給岳母,仲介建議隔天兩人不妨去玩一玩,多多認識對方,於是第二天黑仔和阿鑾就去遊河。第三天則以超快的速度拍婚紗照、喝喜酒,第四天和仲介「慶功」。第五天到辦事處官方面談,辦理結婚手續。當時駐越南文化辦事處處長吳建國對大部分娶越南新娘的人動作如此迅速表示「太草率了」,兩人根本沒有感情的基礎,卻因為雙方的需要而結婚。而仲介則認為:「就算兩人語言不通也沒關係,反正可以婚後再溝通,這樣的做法是最經濟也最不浪費時間的。」究竟結婚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什麼可以用經濟實惠的說法來形容?如此的觀念偏差導致許多台灣男性認為自己有錢就是大爺,反正新娘是買來的,本應好好的聽話,好好的持家,好好的生子。

 

外籍新娘身處異地 面臨各項考驗 

每年來台灣的越南配偶超過一萬人,無論是在語言、文化背景、年紀,都存在很大的隔閡。黑仔和阿鑾以比手畫腳方式溝通,但大部分阿鑾在聽別人講話或問問題時,不會回答的情況下只好以微笑來反應,雖然笑容滿面,但其心中的痛苦與煎熬則是一般人感受不到。黑仔見於這樣無法溝通不是長遠之計,因此請了兩個小朋友來教阿鑾中文,從注音符號開始教發音和書寫。來到台灣後,阿鑾如初生嬰兒般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什麼事情都要重新開始學習。

現今已有一些民間團體成立相關單位,如「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希望藉由最簡單的說話、讀字,來減輕對新環境的恐懼,掌握正確的訊息,並能夠進一步向他人描繪出心中想表達的話。

阿鑾初到台灣,因為黑仔需要工作到很晚,所以一個人待在家中不敢出門,導演問她為何想要有孩子,她說:「只有我一個人好無聊,等到小孩長大,我就可以跟他聊天了。」言語之間可以看到阿鑾的孤獨,或許這也是眾多外籍配偶的處境。

阿鑾和黑仔原本有孩子,卻在懷孕五周後流產,雖然阿鑾曾不小心跌倒,但醫生說造成流產的原因很多,如飲食不習慣造成的食慾不振,或是黑仔經常抽菸導致精子畸形等等。這一次的事件加上無法溝通,讓黑仔對於經營一段婚姻關係感到很累,阿鑾也不斷要求要回越南。

影片的最後,兩人在海邊釣魚,沒有配樂,沒有旁白,在一大片浩瀚的藍海中,可以感受到夫妻倆和樂的氛圍。儘管危機暫時解除,但是這場異國婚姻,東南亞及台灣,男人與女人,在這全球通婚風潮下相遇,許多的不公還待解決,遭受扭曲的事情其實來自於我們的恐懼,而恐懼又源自於對事實的不了解,無論是語言或風俗習慣,當多元文化的觀念能夠存於心中,才能有下一步改善的空間。

記者 林潔
大家好,我是JJ,林潔,傳科系大三生 喜歡綠色,喜歡旅遊,喜歡動物,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大小事 喜歡八卦,喜歡電影,最希望可以每天都待在二輪電影院 人如其名,我有潔癖(?) 對於喜歡或討厭的東西,是表現出愛恨分明的 但是對於電子報,則是令我又愛又恨 在每週絞盡腦汁的文字練習下,是很充實的 我會努力讓自己文章進步   我們在電子報這堂課去採訪、寫報導、拍新聞,對於不同媒體有不同的嘗試, 不僅提升我文字報導能力,更學會利用AdobePremiere 影像剪接、Adobe Indesign 版面編輯、和Flash 基本網頁編輯能力, 並且訓練採訪與人應對等能力,一學年總共二十五篇新聞, 其中包括清交梅竹賽的即時報導,以及對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相關訪問, 除了文字報導外,也有廣播、動畫、影音新聞的嘗試。 因為在這一學期的訓練之下有實作的經驗,並加深我對新聞相關工作的興趣。
記者 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