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

《質數的孤獨》從何而來

一個刻劃人與人之間愛與孤獨的故事,因精確捕捉這樣一份世上多數人都會有的陰鬱特寫,所以觸動了在這世代中,每個渴望愛卻拙於表達,在矛盾中掙扎的靈魂們。 但其實,孤獨這個的課題就像死亡一樣,是人生下來就命中注定的。

《質數的孤獨》從何而來

記者 羅文婕 文  2010/10/24

「…質數只能被一和本身整除。它在自然數的無盡序列中,乖乖的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跟其它數字一樣擠在另外二個數字間,但彼此的距離又比其它數字更遠一步…質數當中還有一些更特別的數字,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這是一對彼此非常接近的質數,幾乎是緊緊相依,但它們之間總是會存在著一個偶數,讓它們無法真正碰在一起,例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馬提亞認為他和和艾利契就是如此,他們就是一對孿生質數,既孤獨又迷惘,彼此非常接近,卻又不夠近到可以碰觸對方……」
 

《質數的孤獨》作者以細膩的筆法,用眾多的角色微妙的內心戲,來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的說不出的愛與孤獨  。(圖片來源/博客來)

 

《質數的孤獨》是一個蕭瑟、讀來令人心頭微酸的小說,藉由書中二位主角——艾利契和馬提亞之間欲說還休的感情為主線,層層建構出一個描述逝去的戀情,還有愛與孤獨的故事。來自義大利的作家保羅.裘唐諾(Paolo Giordano),本身具有理工學術背景,正在攻讀粒子物理學博士的他,以數學的角度巧妙地將二位曾經在童年受到傷害的主角比喻為孿生質數,表面上相近但實際上卻又存在著距離而無法相會。作者保羅在以二十六歲新人之姿,完成的這本處女作後,一出版就在兩年內售出三十四國版權,並贏得五座文學獎,其中包含了義大利文壇重量級的「史特雷加文學獎」(Permio Strega),並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該小說已改編成電影,將於今年九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映。

 

被孤獨的質數孤獨質數 

「艾利契走在馬提亞前面約一步的距離,輕輕的拉著馬提亞的舉動,平衡了她那不穩的步伐,並抹去的她那條有缺陷的腿的不完美。馬提亞則任由自己被人牽著走,那雙腳踩在地磚上,沒有發出任何聲響,而他的疤痕在她手中被隱藏的很好。」

 

同樣都因過去的陰影,而有了缺陷的男孩與女孩,在中學的一次生日宴會中遇上了。馬提亞拒絕世界,艾利契則是被世界拒絕,他們同樣與人群疏離的特質,使得二人在一次特殊的機緣中相遇後,漸漸發展出一段感情。但雙方因在童年中皆蒙受的傷害,在他們個性本質上造成了疏離,使得他們的情感看似親密,實際上真正的發展卻相當緩慢。由一開始曖昧不明的情愫,轉為濃烈的時間,整整橫跨了二位主角中學到大學,一整個學生時期。

 

生日宴會上的初次牽手、馬提亞在艾利契要求下為她除去不堪的刺青,以及兩人玩新娘和新郎的拍照遊戲,男孩女孩親密的行為,使得他們的距離看似非常親近。馬提亞在大學畢業典禮那天,向艾利契透露出童年不堪回首的過去,艾利契聽完後給了馬提亞一個親柔的吻,此時男孩心中淤積多年所蒙受的罪惡與愧疚,被女孩溫暖充滿愛與理解的吻療癒了,因而使這段情節成為書中動人的一段。但直到這時,讀者才意識到原來二個人在表面下是如此的疏離,因為直到相識多年,他們彼此間才能如此坦率相見,將心中的黑暗面展現給另一方,就是將自己的一部分交到對方手中。只可惜,當初讓二人在一起的理由,卻也是使得二人分開的原因,這對愛侶最終仍因害怕對別人和自己坦承,而使得沒說的話造成雙方的代溝,讓彼此最後就這樣錯過了這段情感,而成為了一個充滿缺憾美的故事。

 

細膩的心理刻劃折射現實

小說內容緊緊的扣著書名《質數的孤獨》,就連書本本身的頁碼也都只選用質數,可見其巧思。作者以細膩的筆法,用眾多的角色微妙的內心戲,來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的說不出的愛與孤獨。而故事中的愛不只有一種,除了二位主角的感情故事做為主軸之外,還有許多精巧的支線也值得細細品味,作者在本書的章節安排中,以一種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分別將二位主角之間的過去以及周遭的支線交錯安排,每一章節都有許多細微的轉折與情緒起伏似可獨立成篇。

《質數的孤獨》原文書影(來源/Amazon.com)

 

而其中對於一些親情的描寫,是除了主軸之外,能得到眾多讀者共鳴的部份——馬提亞的爸爸深愛著兒子,因此在兒子面臨出國深造與否的節骨眼上,他選擇無條件支持馬提亞,可是因拙於具體表達,以及和兒子的疏離,使得這段在房中的父子互動,充滿尷尬與不自然的對話,就連最後父親想要伸手摸摸兒子的臉頰,都因為太久沒這樣親密的動作而省略。而女主角艾利契小時候在出意外前,每天早上都會替爸爸打上領帶,但意外發生之後,這個父女之間的小小儀式就從此消失了,「就像很多事情一樣。」作者這樣寫著。

 

看著書中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愧疚,以及因子女的成長而慢慢增加的心靈距離,就算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在童年遭受意外,但很多人曾經在小時候和父母親會固定有的活動,最後大部分都因年紀的增長慢慢消失,雖與父母的親情仍在,但因具體的互動減少而開始有距離,讓人對於和最愛的親人之間,最終仍舊無可避免的會有所疏離而感到不勝唏噓,以致於每一個情節中,那些父母細小的情緒變化,就算不全是愛,也許還有著因過去陰影所產生的愧疚,冷漠與恐懼和逃避,都會緊緊揪著讀者的心,並讓人將過往投射到故事中,而這也是這本小說最大的魅力所在。

 

 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
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得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攝影/羅文婕)
((jkil 

 

人人都是艾利契與馬提亞

但可惜,或許因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讓他對於後來艾利契另嫁他人的婚姻生活部分,描述較無前段故事立體,並稍稍缺少故事上的說服力,而書中大部分的角色們,因過去的傷口造成的孤獨幾乎都是絕望且自溺,像蒙著一個藍色濾鏡一樣,整篇小說色調有著哀愁的色彩,且深陷不已。這樣一個刻劃人與人之間愛與孤獨的故事,因作者細膩的文筆,精確捕捉這樣一份世上多數人都會有的陰鬱特寫,因而觸動在這世代中,每個渴望愛卻拙於表達,在矛盾中掙扎的靈魂們。

 

其實,孤獨這個的課題就像死亡一樣,是人生下來就命中注定的。早在千年前柏拉圖在《饗宴》中就提到:「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得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一個沒有辦法和孤獨共處的人,才會感到寂寞,而一個寂寞的人,更沒有辦法與別人相處並建立親密關係的。生為質數的我們,想要與其他人靠近,就要有勇氣表達,克服膽最大的難題——膽怯,否則,就像書中的角色艾利契與馬提亞以及他們身邊的人一樣,終究會錯過彼此。而在品嘗這本故事的缺憾美時,也別忘了作者在這個抑鬱故事收尾仍透露一絲光明,艾利契雖回到童年落難時類似的心境,卻又得到了一股新的力量,就像經典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中,主人翁郝思嘉,在歷經了戰亂與愛人的離去後,仍站起來說出「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遺憾已造成,唯有放下,我們才能從過去走出,並為自己寫下一篇新的故事。

記者 羅文婕
嗨!我是羅文婕,可以叫我阿啾。 是個熱血的人,對新奇的東西沒有抵抗力,因此長假的時候會戴著相機到處飛,今年暑假去了一趟單車環島,又到東京自助旅遊所以曬得相當黑但很滿足,畢竟在我眼中,青春就是要拿來噴跑的。 不過大多數時間我也喜歡宅在家,有時做個美宣當爆肝人。興趣是電影.吉他.閱讀.畫畫還有音樂,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親臨Radiohead的現場聽Thom Yorke唱歌。 希望在喀報呈現的東西大家會喜歡,請多多指教 歡迎與我連絡:yesiamjo@gmail.com
記者 羅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