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衝擊之路 女性向前行
印度衝擊之路 女性向前行
記者 陳怡秀 文 2009/04/19
印度於四月十六日進行五年一度的國會選舉,在兩大傳統大黨的互咬角逐之下,被人稱作「賤民女王」的北方邦首席部長瑪雅瓦蒂(Mayawati)雖未參加競逐,卻意外受到矚目,引起世界各地關切,也展現了在突破傳統束縛時,印度女性於各領域獲得崇高地位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印度根據從前的歷史脈絡,繼承了英國的民主制度與法律體系,也自稱為「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輔以直衝而上的經濟狀況、炫目迷人的歌舞電影、韻味濃郁的特色音樂,營造出一種和平進步的氛圍,但許多不合理的桎梏猶存,也影響社會民生甚鉅,其中以種性制度最為人所知。
![]() |
瑪雅瓦蒂出身於新德里的貧民窟,靠著廣大的支持群眾直指權力核心,其行事作風奢華高調,甚至為自己立碑塑像,與古代英雄並列,自傳《我的奮鬥故事》中更透露出期待成為總理的企圖心。 (圖片來源) |
階級能革命 女子地位難
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劃分為數個階級,使得社會處於不平等的狀態,即使該制度已於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的同時便已廢除,反歧視的條款也列於憲法中,然而數千年以來的階級觀念仍深植人心,成為一種隱蔽的歧視。而瑪雅瓦蒂作為賤民階級,卻狠狠地衝擊著這項傳統觀念──即便出身低微,她在二○○七年時以教師身分當選人口眾多的北方邦首席部長,自此活躍政壇。接下來的大選中,總數七億的選舉人口將耗時一個月進行投票,但觀察家皆一致認為,瑪雅瓦蒂因著廣大的群眾支持,雖然尚無法撼動兩大黨勢力,卻必然會賦予印度政壇變化的新內容,象徵著階級意識的反動與變遷。
相似的情形亦發生於前印度女議員普蘭‧戴薇(Phoolan Devi)身上。同樣出於賤民階級,普蘭‧戴薇經歷了更曲折殘酷的人生──童養媳、遭到強姦、被迫成為土匪、殺人入獄,到服刑完後投身政治,因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她誓言革除階級藩籬。憑藉其特殊身分與群眾魅力,普蘭‧戴薇獲得底層選民的支持,甚至兩度當選國會議員,一九九四年時有導演將其生平拍成電影《強盜皇后》(Bandit Queen)。但二○○一年時,她不幸遭受蒙面歹徒槍擊身亡,結束「綠林女王」備受爭議的傳奇一生。普蘭‧戴薇特殊的身分地位,使得該案成為曖昧不明的羅生門;但其過去所觸及的政治成就,卻是被壓迫者難以磨滅的驕傲。
瑪雅瓦蒂與普蘭‧戴薇在政治上的成功,不只象徵了階級是可以有所跨越,更闡述了女性對於權力與地位取得的合理性。然而當地平民女性始終無法與男性平起平坐,其嫁妝制度即為道德性頗受質疑的傳統窠臼。
「嫁妝」在世界各地皆有當地不同的表現,但總的來說乃是象徵著對父母對女兒的珍愛與祝福。然而在印度,因其特殊的風俗制度,女方必須依男性的身分地位贈送嫁妝,造成婚姻的促成往往帶有利益考量,也因此對許多印度人而言,「嫁出女兒」的代名詞即「掏空家產」。因嫁妝數量無法談攏而造成許多虐待、謀殺等社會案件層出不窮;更有「索奩焚妻」一專有名詞來代指因嫁妝糾紛而燒死媳婦或妻子的家庭謀殺惡行。
耀眼巨星光環 不敵千年舊思維
然而對於女性地位的漠視,似乎不復見於觀眾與影星的關係之中,弔詭的雙重標準,形成在現實與虛擬間完全斷裂的對等關係。一直以來,印度女星作為一部電影的靈魂與可觀之處,毫不吝嗇的鮮豔色彩灑滿整個畫面,配合女星特寫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皆是歌舞的身段,總是被觀眾想望的對象。臉蛋、姿態、舞技各方面觀眾皆以高標準看待,於此同時,明星們也獲得了如神一般至高崇敬的對待,其中,艾許維亞瑞伊(Aishwarya Rai)更是不容忽視的對象。
![]() |
艾許維亞瑞伊於二○○七年四月時嫁入寶萊塢演藝世家,至今仍維持人氣與片約之不衰。(圖片來源) |
艾許也參與數部和好萊塢合作的拍攝計畫,受到世界矚目,並被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女人」;二○○四年時,她更在Time雜誌的「全球百大影響人物」榜上有名。但閃耀如艾許,卻也有過與寶萊塢男星沙曼汗(Salman Khan)交往時被毆打的傳聞,在在顯示女性有可能承受的暴力陰影,不因階級身分或工作成就而有所保障。
國家地理頻道節目《日落寶萊塢》中,描繪印度明星被捧紅之後,彷彿世俗神祇般受到粉絲近乎瘋狂的愛戴與崇拜,但也更加深刻地闡述當光華褪去後的人情冷暖。印度女星Bhagyashree因八○年代時的電視連續劇《Kachchi Dhoop》一夕走紅,成為當時的國民偶像,第一部電影更將她帶入職業生涯的最高峰,然而她卻在頂峰之際結婚息影,引起眾聲嘩然。
觀眾對女星的想念與期待延續到更多電影製作人身上,但Bhagyashree仍選擇一一回絕,直到以「和丈夫對戲」的條件提出,她才再度重返螢幕。然而對於印度觀眾而言,對別人的妻子抱有妄想是罪惡的,Bhagyashree既已失去了讓觀眾幻想的空間,原本的熱情立即熄滅,其與丈夫合拍的三部電影遂黯然作收,過去光彩也只能收藏心底,獨自賞味。
角逐政壇電影界 平反女性弱勢地位
![]() |
法拉‧可汗於電影圈中奮鬥多年,編導演俱佳,也擔任過舞蹈指導等職位,經驗多元豐富。(圖片來源) |
在累積各種幕後經驗與國際合作之後,她自二○○四年開始先後執導了《寶萊塢之不可能的任務》(Main Hoon Na)與《如果愛在寶萊塢》(Om Shanti Om)等商業大片。其中,《如果愛在寶萊塢》作為印度二○○七年賀歲片,熱鬧的歌舞場面加上寶萊塢「三K天王」之一的沙魯克汗(Shahrukh Khan)加持之下,創下極高票房,並在印度著名電影節Filmfare Awards中,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對於該電影獎中首度有女性受到提名,顯示其意義之不凡。
即使印度對於一些漠視人性的傳統已有法令的明訂限制,但其久遠的歷史習慣早已影響人民甚鉅,法律作為最低底線的限制,充其量只是作為懲罰依據,並無法深植人心進行積極改變,也是當前印度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該規劃的心態改革;而對於女性本身,無論是在政權的掌握與參與的熱忱,抑或是直接進入當地最強勢的電影文化生產線,都向前邁進了一步,達成實際參與。雖然仍有諸多性別與階級問題仍待解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具燈塔的指引作用、在各個領域中努力發光發熱的女性,將為印度的性別革命作出最好的見證。
![]() |
記者 陳怡秀
陳怡秀,咻咻,又或者是issue。 總希望可以一輩子停留在18歲的狀態,但事實不允許的情況下只好乖乖當個傳科系大三。 眷戀文字,卻也討厭絞盡腦汁,不定期表演何謂江郎才盡,但這學年仍努力想成為個稱職的電子報寫手。 迷戀電影成癡,除了恐怖片以外接受一切類型,尤其偏愛寶萊塢的用色大膽與瘋狂歌舞。 觀看棒球成狂,但始終搞不清楚投手投出的球路叫什麼,一到球場便進入歇斯底里狀態。 不奢望世界和平,亦不期待改變世界,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真正的文藝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