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寒冬 國片正夯?
2008年,《海角七號》上映,形成一股旋風,接續著這股熱潮,《囧男孩》也創下佳績。於是2008年被稱為「國片復興年」,但綜觀現況,不禁讓人懷疑,國片真的重新蓬勃發展了嗎?或者這只是一股尾隨《海角七號》而來的熱潮,終究是曇花一現呢?
走過寒冬 國片正夯?
記者 陳俐吟 報導 2010/10/31
如果你曾經想過,在慵懶的午後,手執一杯熱咖啡,一個人悠閒地走進電影院,買張票,看場精彩的電影,那麼,你是否想過,你看得會是什麼電影?國片,是不是你的選擇之一呢?
《海角七號》在2008年的成功,掀起一股國片熱潮。(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
復興之前 回首來時路
2008年,《海角七號》上映,形成一股旋風,在大街小巷裡流竄,所有人,不論年齡、地區,都一窩蜂地往電影院跑,見到朋友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看海角七號了沒?」在《海角七號》之前,國片所謂的賣座,通常是以數百萬論,沒有人想過,這部純國片的票房,居然在短短幾周內就達到數千萬之譜,最後以5.3億作收,是台灣史上最賣座的本土電影。接續著這股熱潮,《囧男孩》上映了,雖然沒有像《海角七號》般驚人的票房,卻也以1720萬傲視以往的國片。於是,2008年被喻為「國片復興年」。
復興,意思是「衰微後使其重新興盛起來」,但許多人只看到2008年以後國片的風光、讚頌它的成功,卻沒注意到在這之前,國片低迷慘澹的歲月。1985年,是一個起點,台灣本土影業萎縮的起點,大家耳熟能詳的龍祥、中影、學者等,製片量一路下滑,並將重心轉往有線電視產業。失去產業支持,只剩政府補助的結果,就是在2001年時,台灣電影整年的產量只剩11部,2006年,國片在全台的市占率僅有1.62%,這代表什麼?這代表台灣電影文化已經接近崩盤。
內憂加外患 國片難討喜
是什麼使得台灣電影萎靡不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強勢入侵是其一,導演們的風格、資本額的萎縮、台灣觀眾的習性,這些全都是原因。電影,從歷史上來談,最一開始是屬於上層階級的小眾娛樂,隨著科技的進步,漸漸普及到中下層階級,成為市井小民閒暇時的消遣,美國電影研究曾提出一個論點:「景氣越不好,電影票房越好。」這個論點乍看之下似乎不適用於台灣,但仔細想想,台灣老一派的導演大多承襲歐洲藝術電影思想,強調電影中光影、符號等所代表的意涵,但觀眾們不懂啊,在工作了許久、疲累了許久之後,觀眾們只想要看一部輕鬆、娛樂性強的電影,也難怪國片沉悶、冗長的印象會深植人心;也難怪國片總是叫好不叫座。
除了電影風格走向之外,資金上的不足更可稱為是國片殺手,雖然政府每年撥出數億輔導金,數億這個數字聽起來也很多,但每部電影實質上只能獲得500萬左右的資金,不足的還得靠導演私底下籌措,通常總資本額能有近千萬,就已算是大規模製作的國片了,但這樣的資本額,跟好萊塢鉅額製作的商業片比起來仍是小巫見大巫,許多台灣觀眾,更往往秉持著:「反正都要花一樣的錢,看幾百億拍的片比較划算啦!」的心態,不願進電影院支持國片。於是,導演投入了幾百萬,票房卻只有幾十萬的新聞時有所聞,想要拍電影,就得先負債也成了稀鬆平常的現象,久而久之,觀眾不願支持、電影院不願放映,銀行不願貸款就成了惡性循環,國片簡直欲振乏力。

空無一人的電影院,彷彿訴說著國片的慘澹。(圖片來源:KUBY's Blog)
所以,當2008年被稱為「國片復興年」,不禁讓人懷疑,國片真的重新蓬勃發展了嗎?或者這只是一股尾隨《海角七號》而來的熱潮,終究是曇花一現呢?
更多千萬票房 有賴制度改善
或許可以這樣說吧,國片的走向開始變了,不再是蔡明亮曾說的「導演都只是拍給自己想要的觀眾看」的那個時代了,也不再是那個充滿導演自我意識、讓觀眾感覺苦悶的時代了,它開始懂得在核心思想外,加入豐富的元素,包裝出輕鬆又扣人心弦的電影,《海角七號》是,《囧男孩》是,接下來的許多國片也是。於是,人們不需要躊躇著該不該把250元交給國片,不需要將國片剔除在選擇之外,首輪電影院,也漸漸地看的到國片的蹤跡。從票房的角度上來看,它是真的復興了吧,起碼片商和觀眾都對國片重拾信心,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票房,也不再只是空想。
但是從制度上、資源上來看,國片離復興還有好一段路要走。不像好萊塢有導演培養制度,法國有本國電影保障制度,在台灣,導演只能靠自己、靠片商,和政府金的500萬輔導金。《海角七號》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魏德聖導演到處舉債,借到了3000萬,才能拍出大資本額的本土電影,但是台灣能有幾個魏德聖?能有幾個願意拿未來抵押夢想的熱血導演?國片的復興,不能只仰賴好導演拍出好電影,而是該給電影工作者更好的環境與待遇,如果政府不能給導演保障,只是被動地審核輔導金,而片商也不願投資本土電影,又怎麼能期待有導演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地為台灣電影付出呢?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可是陳懷恩、周美玲、易智言,這些名字你聽過沒有?除了那些國際知名的導演,台灣還有許多即使電影不賣座,也依然堅持夢想的導演,他們在哪?他們在前仆後繼的國片撞牆期裡,如果政府能早點看到國片的需要,也許台灣就會多好幾部《海角七號》了吧。
距離2008年已經兩年,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也在前陣子宣布殺青,回頭看看,國片熱潮依然發燒著。但國片真的復興了嗎?也許得等政府開始改變,而導演們也不再背債的時候,國片才能稱之為復興吧。
![]() |
記者 陳俐吟
相信人生的圓滿與不圓滿 所以才義無反顧的來到這裡 你好:-) 我是陳俐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