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

培養服務精神由大學做起

服務學習

培養服務精神由大學做起

記者 梁素茵 報導  2009/05/24

自九十六學年度起,交大開始推行服務學習的課程規劃,但是學生們卻出現不少質疑的聲音。課程在規劃和推動上均出現問題,導致校方原本欲培養學生人生觀的初衷一直未有顯著的成效。

傳科101的服務學習課程被安排到內湖麥當勞叔叔之家進行服務。(照片來源:傳科系張明傑老師Flickr

 

服務學習新思潮

2001年,在聯合國國際志工年的「全球志工宣言」中曾經指出,二十一世紀將會是「志工和公民社會的年代」。2009年的今天,志願服務已經成為新世紀的一股重要的思潮。這股思潮一直蔓延到校園中,因而逐漸開始推展結合社區服務和學習目標的服務學習方案。

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的結合。換句話說,就是「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雖然社會服務與服務學習兩者都強調社會服務的參與,但是社會服務並沒有特別規劃具體目標去完成,而服務學習則是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來達成設定的學習目標,是「服務」與「課程學習」的相互結合。

在台灣地區,最早實施大學服務學習的是東海大學。而交通大學為了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以及志願服務與貢獻社會的人生觀,期望開拓學習的新視野,於是成立「服務學習課程推動小組」,並從九十六學年度起,規定所有大學部學生均須修習服務學習的課程。當中,服務學習(一)由各學系開課,以服務理念的建立為主;而服務學習(二)則以把服務學習融入課程,透過跟學生社團的合作進行校外服務,並利用這種較深入的服務方式,讓學生能從中得到得多啟發。以交大為例,學生畢業前必須修習二學期的服務學習課程。

無法確實看見服務學習的成效

在交大,不同科系的老師對服務學習的安排都各有不同。有些科系會根據自己系上的專業領域而做出特定的課程設計,例如傳科系曾經在服務學習課程中讓學生進行媒體觀察;也有些科系希望把服務範圍回歸到「為學校服務」上,所以會安排學生打掃校園、清理宿舍、撿垃圾、掃廁所、或者到圖書館整理書籍……等等。就讀交通大學電信系的李景康表示,他服務學習(一)的課程就是被安排去打掃籃球場、還有整理圖書館的書籍,因為當時課程安排在早上八、九點,很多同學都草草應付都就回房間睡覺了。他認為,大部分的大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為學校服務的精神,只會把重點放在「掃地好無聊」上面,所以一般都會認為服務學習的課程很無趣,不太能學到東西。
類似的的情況也有出現在別的科系。就讀傳科系的林嘉敏表示,她服務學習(一)的課程只要求報導校內別系服務學習的情況即可,甚至不用上課,課程就結束了,雖然很輕鬆,但實質上卻沒學習到什麼。同時,她也發現,所採訪的科系,課程的規劃是蒐集新竹吃喝玩樂的訊息,但實際的情形卻是同學們聚在系計中打魔獸。諸如此類的情況實在不禁讓人質疑,服務學習課程的成效。

事實上,許多同學都質疑,規劃「服務學校」的安排,純粹源於開課老師規劃課程不用心;也有同學反映,其實系上的老師沒有把太多心思放在服務學習的課程上,都把事情交待給課堂助教處理。就讀電控系的黃俊豪說:「其實那時我們的老師都沒在理,但是助教卻很在意」。他表示,因為當時班上同學都興致缺缺,助教為了逼他們了解服務他人的真正意義,不惜用「當人」作出威嚇。而開設了服務學習(二):山地文化服務團的傳科系主任李美華也同意,老師在身兼教學跟研究的壓力下,的確較難花太多時間在服務學習課程上。但是,她表示,因為有長期山服經驗的助教帶領,她很放心讓他們去協助學生到部落進行服務;她也同時表示,已經盡量安排時間會跟大伙兒一塊上山。

服務,需要用心感受

而服務學習所埋下的種子還是有機會發芽的。黃俊豪表示:「一開始真的很無聊,大家都蹺課」。他說,他們服務學習課程的內容一開始只是請人來分享帶團康的經驗,但後來在學期末的時候,他們必須規劃前往小學跟學生們做團康活動,在兩次的接觸經驗下,他發現透過遊戲規劃及跟小朋友之間的互相,那種內心的感動非常珍貴。他認為,相對於「服務學校」,走出校園真正去實服務社區的方式,會比較吸引大學生;李美華也表示,下學期同一課程的初選,已經有三十多人報名了。

對許多大學生來說,服務學習的課程,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浪費時間,也帶有半強迫的成份,使學生感到反感。電信系的李景康認為,學校應該將服務學習的課程自由開放,讓那些真心想幫助別人的大學生去參與,不應該用強逼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服務,因為這樣勉強學生去做,他們根本沒有服務他人的心。而談到交大的服務學習課程,他認為,既然校方都提出這種方案,還把它列為必修,就應該好好透過它去學習,如此將心比心,透過實際行動才能明白當中的意義。同時他也希望,交大可以更用心去規劃服務學習的課程,讓真正有心去幫助他人的學生,能有渠道去發揮愛心。

雖然交大服務學習課程推行時間還不長,成效亦未見顯著,但是只要愛心的種子埋下了,總會有發芽的一天,而服務學習的課程事實上並不只是讓學生學到實質的東西,而是希望為他們埋下一顆「想為他人服務」的心,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能夠發揮作用。

 

記者 梁素茵
我是素茵,來自澳門 你可以叫我SUIE(蘇已),或像其他同學那樣叫我"樹蔭"。 我喜歡旅行、喜歡手作、喜歡閱讀,也喜歡寫寫東西...... 對文字的感覺總是又愛又恨...... 我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但總會迷惑在詞藻堆砌中 我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但常常羡慕別人的好文筆 我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但有時會被嫌棄太過冗長 我喜歡用文字紀錄生活,但總對自己的文字沒自信 最後, 到連自己都受不了的時候就會放棄寫作...... 可是到下一次還是會忍不住提起筆來想寫點什麼 我就是這麼一個極端的女孩   這學年的電子報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我從沒想過會當「記者」 但既然已經決定了就要好好做, 我是這麼想的, 那就努力加油吧!!  
記者 梁素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