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

台日文化 模仿抄襲致敬?

台灣與日本的流行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的崇拜、學習與翻版、抄襲之爭議。兩國的音樂、MV、戲劇、綜藝等等的「相近性」,被眼尖的迷群們爭相拿來比較,此也點出了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無法循序推進,因尋求速效的創意與利益,淪為向他國文化「致敬」的窘境。

台日文化 模仿抄襲致敬?

記者 楊睿愷 報導  2009/05/31

台灣與日本的流行文化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的崇拜、學習與翻版、抄襲之爭議。兩國的音樂、MV、戲劇、綜藝等等的「相近性」,被眼尖的迷群們爭相拿來比較,此也點出了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無法循序推進,因尋求速效的創意與利益,淪為向他國文化「致敬」的窘境。

 

演藝設計 好多的偶然

在衣著方面,日本的流行趨勢能逐步邁向服裝伸展台,早已不是新聞。山本耀司、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人的作品躍上國際後,儼然成為全球知名的日本設計師代表。而台灣服飾業除了引進多家日系平價、高檔品牌之外,各大服裝雜誌如mina、VIVI、RAY等均源自日本,足見日本流行衣物對於台灣的影響力。許多台灣藝人的個人風格也和日本藝人有著巧妙的雷同性,除了廣為被大家討論的台灣歌手蔡依林之外,最近台灣藝人唐禹哲在發表的新歌〈KISS ME NOW〉MV裡,也和2007年底日本傑尼斯藝人KAT-TUN成員中的赤西仁,在MV〈Keep the faith〉穿著近似同款的服飾,除袖口稍有不同之外,黑白橫條紋與白色紋上有著毛絮點綴的特色明顯一致,此也令唐禹哲的打扮成為台灣哈日迷群間爭相討論的話題。

   
 KAT-TUN〈Keep the faith〉。    唐禹哲〈KISS ME NOW〉。

相距了一年多的相似服裝曝光或許情有可原,畢竟日系服裝本就大量傾銷台灣、蔚為風潮,只能說明台灣藝人的穿衣造型與日本相近度高。不過接二連三的音樂、舞蹈、MV、造型等「抄襲」事件,在台灣流行音樂界更是層出不窮。

譬如藝人蔡依林就常被拿來與日本歌手做評比。因為日本的彩繪指甲風早已行之有年,所以蔡依林的彩繪指甲,時常被指認為是跟隨日本歌手濱崎步的特色起舞;網友亦常有針對蔡依林與濱崎步的造型做比較。而在蔡依林的拿手舞蹈方面,也曾有「模仿」日本歌手倖田來未之嫌。在蔡依林2006年的MV〈舞孃〉中,她精湛的地板動作舞技為台灣歌迷所驚豔,不過因為其中的穿著、舞蹈與圍成圓圈的女舞者構圖,也被指稱與2005年倖田來未在〈SHAKE IT〉MV中的舞風相類似。雖然倖田來未的舞蹈更為煽情、充滿性暗示,與蔡依林相對保守的舞姿與拿球的造型有些微差異。因此,針對蔡依林的舞蹈,於交通大學教日本學與法學的教授楊永良就表示,只要將原創構想稍做改變,在法律上就很難被認定是抄襲。  

   
蔡依林〈舞孃〉。  倖田來未〈SHAKE IT〉。
較為近期的「翻版」行為在2007年12月底,台灣團體棒棒堂首張專輯發行的歌曲〈YES!〉,更被一次認定是「抄襲」兩個日本傑尼斯團體Hey! Say! JUMP與NEWS。其中歌曲方面,其與Hey! Say! JUMP 2007年11月中旬即發行的出道單曲〈Ultra Music Power〉類似,尤其在前奏與副歌方面,〈YES!〉的旋律乍聽之下,成為了〈Ultra Music Power〉的混音與快板,引來歌迷的關切。加上〈YES!〉MV中棒棒堂照片與色塊相間的背景、英文字母的裝置造景,以及動畫製作與他們所著的西裝打扮,皆與2007年11月初NEWS的MV〈weeeek〉不謀而合,引發許多日本迷群大為不悅。而棒棒堂於2007的歌曲〈愛情瑪奇朵〉,其前奏和鋼琴音樂的基調為背景,亦與日本團體WaT於2006年的歌曲〈Love Story〉(譯:我們的愛情故事),也在聽覺上有著一定的熟悉與相似度。

 

     
Hey! Say! JUMP〈Ultra Music Power〉。   棒棒堂〈YES!〉。        NEWS〈weeeek〉。

   
WaT〈Love Story〉。 棒棒堂〈愛情瑪奇朵〉。

上為日劇《Last Friends》,下為台劇《敲敲愛上你》。(圖片來源:PTT日劇板板友ewane711整理)

還在上映的台灣偶像劇《敲敲愛上你》的宣傳海報,更因為涉嫌「抄襲」日本偶像劇《Last Friends》視覺構圖而引起軒然大波。去年日劇《Last Friends》片頭中,紅線唯美地纏繞所有主要演員的照片,成為今年台灣偶像劇《敲敲愛上你》的主題海報之靈感來源,雖然劇組之前接受各大媒體採訪時曾極力撇清抄襲,說明只要有好的創意都會「參考」,但是這讓看過《Last Friends》的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三年級蔡尚翰頗不以為然:「抄也能抄得這麼不含蓄真『了不起』。」他說明原日劇圖樣實在極有特色、所以印象很深,因此他認為《敲敲愛上你》的確有抄襲日劇。而不僅只有喜好日本文化的蔡尚翰認定其為抄襲,台灣紀錄片導演曾吉賢與法律學者楊永良同樣表示這張圖片算是明顯的抄襲舉動。

 

 鼓勵新創作 走出灰色地帶

不過,楊永良指出此種流行文化中的抄襲行為,事實上很難在界定模糊的法律上構成犯罪指証:「智慧財產權有很多爭議,是要抄襲到什麼程度算是抄襲,這會有很大的爭議點。」他進一步說明著作權有兩種規範,一為著作財產權,另一為著作人格權 ,著作財產權與經濟利益有關,若被抄襲者認為沒有侵犯到己身的市場效益,便不會提告;而著作人格權則是,模仿本身是否讓被模仿者認為自己的創意與人格被剽竊,如果原作者不在乎也不會進行提告。尤其訴訟本就有輸有贏、打官司時間可能也久,所以若經濟權益沒有受到明顯損害便不會告上法院,這也是許多創作者不會循法律途徑解決抄襲問題的重要因素。

而曾吉賢強調,商業考量的確是抄襲主因,但:「抄襲、遊走在法律邊緣是很悲哀的事,也隨時會被取代,畢竟擁有在地思維與價值觀的自創作品,會比較持久、也會受到較多肯定。」他認為要改善台灣抄襲他人的歪風,國家能提供多少資源是關鍵,政府應鼓勵年輕一代的人才,並挹注資金來建立台灣影視工業的品牌,才是能解決台灣現況的有用辦法。楊永良亦表示,日本早期雖曾抄襲歐美國家,但是因為現今日本投入大量資金,人才多、創意也多,自然能展演出自己的特色並蓬勃發展,導致日本的文創產業非常多元化。曾吉賢與楊永良均認為台灣在影視方面除了會跟風日本流行文化,近年來韓國的影視工業甚至也漸漸超越台灣,相形之下,台灣的發展顯得較弱勢且緩慢。

此外,喜愛收看日本台的蔡尚翰,以自己觀看多年日本節目的感想,舉出了不少例子認為台灣藝人與綜藝涉及模仿的可能性,像是2000年台灣綜藝節目《少年兵團》裡〈你要去哪裡〉單元,與1997年日本綜藝節目《校園瘋神榜》類似;以及《周日八點檔》〈案發現場──躲貓貓〉單元與日本節目《百萬到你家》構想神似等等。他表示除了習慣觀看日本節目與喜好偶像之外,創意、劇情、吸引人、肯花錢,均是他喜歡觀看日本節目的主因,所以本來會看韓劇、台劇、卻從去年開始就只看日劇的蔡尚翰說道:「已經有日劇這個選擇,不管它做了什麼,就會直接選擇看它,不會想再看其他的。」所以,無論是身為閱聽人的蔡尚翰、抑或創作端的曾吉賢,以及日本學研究者楊永良,均點出資金投注的問題,也顯示出當今台灣產業在經營電視、電影工業方面,尚須加把勁。

至於已播了月餘的台灣偶像劇《敲敲愛上你》,據尼爾森調查顯示,其收視率依舊在1%以下,未見當初挾著「抄襲」日劇《Last Friends》視覺圖樣、頻頻見報的高度矚目,進而增加收視率。所以雖然在法律層面上無法斷絕抄襲事件,亦或許透過抄襲可以帶來一時的能見度;加上喜愛日本與喜愛台灣偶像、節目的觀眾有所區隔,讓台灣電視產業還是可以存續下去,但這並未能長久,反倒是創意展現、情節鋪陳等才是觀眾收看的重點。這些所謂的「抄襲」事件,其實都是因台灣創意發想的時間點均較日本晚,而造成觀眾的反感,此也適度反映台灣流行文化涉嫌「抄襲」的可能性;台灣遊走灰色地帶盜用、複製日本創意,儘管在法律上能逃過一劫,但也得承受社會輿論責難。因此,台灣政府應積極思考能帶動影視工業的長遠策略,不再讓文化、國家背負「抄襲」的惡名。

 

備註:所有影片均來自YouTube

 

 
記者 楊睿愷
    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就讓白潔的鍵盤任性妄為地保留訴說權利,其餘一概緘默。 因我深信,當躍然電子紙、沒所謂無禁忌的冰冷文字,輕叩耳窩時,會拂燃起溫潤氤氳。 若霧濛了,請告訴我。      
記者 楊睿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