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期

父權下的愛 屋頂上的童年

關於早熟的孩子與其抬頭仰望的大人間的故事 彼此寄予的期望 彼此的失落 停止成長的大人 被迫成熟的孩子

父權下的愛 屋頂上的童年

記者 徐念慈 文  2009/09/27

時代開放,兩性平等看似被落實,但新聞中關於受壓抑的青春仍時常上演,父權影響與兩性歧見依然潛意識的活在現代家庭中,家中的孩子們──他們隨著大人的喜惡被迫起舞,所受的影響也最大,透過《屋頂上的童年時光》我們重新面對這難解的議題。

片中主角湯米只有在無人的屋頂上,才找到自己的童年。圖片來源:cctvcc.cc

《屋頂上的童年時光》以寫實手法拍攝,動人呈現父權與成長、男與女之間微妙而複雜的平衡,影片宛如中低階層社會縮影,父母因為太年輕進入家庭,孩子在缺乏經濟基礎之下成長,無憂無慮的童年也因此被迫提早學會長大。

故事裡湯米(亞歷桑朵摩瑞斯飾)生於中下階層家庭,父母可說是家庭裡的未爆彈,母親(芭芭拉波布洛瓦飾)生性浪漫不定,總是來來去去於情人與家庭間,旋風般的帶來歡笑,但也輕易捨棄「永不離開的承諾」離去;父親(金羅西史都特飾)等於獨力撫養他與姐姐成長,雖然十分疼愛孩子,甚至願意花費所剩不多的錢,栽培孩子參加才藝班,但情緒反覆無常,言語暴力與嘶吼不斷,家中經濟長年陷入困境。大人間無盡的角力,湯米學會冷眼看待,唯有踏上頂樓,縮小的街景、綿延的天空,才能短暫恢復孩童的稚氣。

男性壓抑的情感
本片使用透過姐姐與弟弟湯米,對比地展現出社會對男女之間的期許,姊姊天真浪漫,處處以女孩的身分向父母親撒嬌,父母的目光也往往優先注意到貼心的女兒,然後才看到在一旁情感內斂的湯米,其中片裡有段劇情當母親哭著求父親,讓她重回家庭照顧孩子時,姐姐馬上跟著一同聲淚俱下,央求父親留下母親,湯米卻淡淡的說了聲「反正她還是會走……。」,讓人心酸之餘,也不免得讓人深思片中所探討的父權社會。社會給予了男人較高的主宰權,但也相對剝奪了他們表現出情感的脆弱面,在大眾面前流淚似乎變成女性的權利,鏡頭裡,女性的淚水流得自然而正當,母親與姐姐不斷淚流,但片中湯米唯一哭泣的場面,只有在沒有任何熟人的公車座位上,因為母親的再次離去而偷偷流淚。   

當然金羅西史都特所飾演的父親,片中暴怒的嘶吼與起伏不定的脾氣是否也是這種社會期待下,扭曲而成的產物呢?這值得我們深思。社會期待男性堅強地保衛家庭,而當這種期待與家中瀕臨危機的經濟產生分裂,身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的父親,也被迫承受所有的經濟壓力,但面對妻兒時基於男性的尊嚴,他也往往選擇隱瞞困境,而導演在片中也巧面安排,父親支撐家中經濟,而兒子湯米關心家中經濟,鏡頭往往安排湯米理性內斂的身分,扮演提出質疑的角色,如:當父親因為心情愉悅,而臨時起意住宿高級飯店時,湯米也是唯一問出:「我們還有錢住這種地方嗎?」的人。

父權社會的孩子

湯米對於母親隨時會離去的不安感,一直縈繞整個整部戲 。圖片來源cctvcc.cc

影片中除了呈現平時相處,男女間對於情緒失衡的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期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片中幾乎沒看到父親對於女兒才藝上的要求,但對於兒子,他卻經常性地提出他的期望,如湯米喜歡足球,但父親認為游泳才是優美的運動,對於兒子游泳這件事,他甚至積極參與觀賽、熱心幫他計秒。父權社會下對於孩子的期望,大部分被加諸在兒子的身上,孩子在這種沉重的愛下往往只能選擇壓抑自我興趣,而片中也是直到最後,湯米憤而一擲般地打破這個期望,才讓父親開始正視他的足球夢,雖然最後同意了兒子的夢想,但當兒子說他想踢前鋒時,父親卻又開始表達中鋒比較好的意見。其實到21世紀的現在,父權的影子從沒被真正打破過,在這份愛與自身期望相牴觸時,維持其中的平衡變成了許多人從稚子轉成大人必經的一條道路。

而在性別上的延伸,還包含了孩子在成長發育間,對性的好奇,在這個男女界線模糊的童年,姐姐經常故意將衣服脫下、撩起裙襬,故意玩笑似地挑逗湯米,湯米不耐煩的態度,反倒跌破一般人的既定認知;刻版印象中多為男性強迫或誘拐女性,但在女孩生理往往比男孩早熟的情況下,身體較早熟但心智顯得稚氣的姊姊,反而成為壓迫弟弟做出反應的人,女性在片中巧妙地被塑造為對性自主但卻缺乏控制者(從常與他人發生關係的母親到對性高度好奇的姊姊都有類似現象),目前社會美其名談論女性身體自我的解放,卻很少提到女性對於自我的身體理性的擁有與安全,父母羞於給予孩子正確的性別認知,他們跌跌撞撞地摸索與成長,有時受傷害的情況甚至惡化地比保守的時代嚴重。

不受束縛的天空
最後我們也可以發現,屋頂在片中象徵一種自由,從父權的框架、男女的糾葛、經濟憂慮的魔爪下逃離,平時對於家人情感內斂冷靜的面容,卻在距離天空最近的屋頂,處處展露童稚的一面,節奏感十足的趣味音樂,也通常在這時候愉悅的出現,男孩穿過陰黑的樓梯爬出通往屋頂的窗戶,在這個秘密世界他找到一個屬於他的出口。

片中的父親,同時也是本劇導演金羅西史都特,他運用寫實手法運鏡,搭配得宜的配樂,讓整個電影情節苦澀中卻帶了點回甘的趣味,導演也憑藉此片成為義大利新一代新銳導演,也不免讓我們期待他未來能有更傑出的表現;小童星亞歷桑朵摩瑞斯精湛的演技,更是這部片畫龍點睛的存在,他成功詮釋了一個敏感內斂的孩子,也無怪得以憑藉此片得獎無數,甚至榮獲義大利奧斯卡等大獎。

用甜美的糖衣包裹難以下嚥的苦楚,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只是以人類的身分在尋找自己與家人的幸福;一個關於早熟的孩子和其仰望的大人間,彼此寄予的期望、彼此的失落,在互相纏繞的羈絆下,停止成長的大人和被迫成熟的孩子將輕舐傷口繼續走下去,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只能用精彩絕倫來形容。

Yahoo電影: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270 

記者 徐念慈
最近散漫時,迴盪的著一句諺語: 人生是很需要聚焦的,至少你的人生不是散漫的。 也學會了感受 深夜裡 溫熱的牛奶 漩著乳色的奶泡 靜靜啜飲 反而遠比很多時候要來的寧靜 不懂的還很多 所以我要用力的感受下去 內心的狂瀾  不一定是表象所想 後照鏡的天空 有時比正眼直視還蔚藍。
記者 徐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