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大學生 未來在哪裡?
迷惘大學生 未來在哪裡?
記者 陳柏臻 文 2009/09/27
◎苦讀原文講義的交大學生。(陳柏臻/攝)
大學生滿街跑 素質堪憂
今年的大學學力測驗參加人數約為十四萬兩千人,比起過去幾年人數銳減,而指定考科人數僅有八萬七千多人。少子化使得每年參加考試的人數逐漸遞減,但大學的錄取率卻屢創新高,今年的錄取率即高達九七點一四,六十八分同樣也能夠進大學。除了擔心每年學生減少的情況,是否也該擔憂大學生的素質普遍下降?只為大學文憑而考大學的心態,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病態,而造成這樣的情形卻是台灣現實的殘酷。幾十年的教育建設轉瞬間敗給了對岸的教育政策,面對台灣教育的各種問題,也該深思教育的方向。
正如其他先進國家一樣,台灣也逐漸地步入少子化。年年降低的學生人數,令所有的學校陷入了焦慮的窘境。因為如果沒有學生,學校便無法存活,進而出現上文所述的六十八分進大學的情形,少子化的現象,間接成為學生素質低落的幫兇。不僅如此,對許多家中的獨生子或獨生女來說,無疑家中對子女的期望是一項重擔,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即便父母沒有特別對兒女有所要求,在無形中往往也會散發出壓迫的氣息,令子女順應父母的期望,或是對自己有所要求,以期達到父母的標準,這些問題可能不明顯,但卻是更加難解。
選校不選系 興趣擺一邊
台灣的許多大學生,並不是以自己的興趣作為第一優先,而是以哪間大學作為入學的第一考量,所謂的名校更是容易出現這樣的情形。大學生對於自己的興趣,其實並不在乎,或是根本不知自己的興趣在哪,而以大學的有名與否為首要考量。對於興趣的追求,這些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隨波逐流地選擇科系。部份學生可能尚在自我探索中,但也有學生將眼光放在名校畢業較容易找到工作,這種現象其實在台灣是見怪不怪。畢竟在大學之前的教育,學生大部分處於一種盲從的狀態,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心態,加上教育宗旨也偏向於一種什麼都要會,卻樣樣不精通的全人發展。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未來、期許,大部分來自父母的要求,或是受到社會的主要潮流意識所影響,而沒有多加去考慮自己到底追求什麼又需要些什麼,就這樣進入大學就讀。
大學本應是個將自己的興趣延伸、發展的地方,但就台灣的奇異現象而言,大學反而比較像一個培養興趣的階段,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大學科系,不同人也產生了不同的心態變化,部份學生能在自己所讀的科系找到另一片新天地,在大學生活中自得其樂,這樣的發展當然是最好的;但當然也會有另一種狀況:學生在本科系得不到快樂,卻也無意尋找自己真正喜愛的方向,就此沉淪四年,僅為了一張大學畢業證書好出去找工作,對這樣的學生來說,大學四年可能只是個拿文憑的必經過程。不禁想問,大學究竟是為何而存在?大學教育的本意應不是如此,但在現實中卻已經成了一種怪異的扭曲狀態,令人感慨也令人無奈。
近年來台灣失業率不斷上升,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說法在校園中不斷迴繞,大學生人人自危。穩定的鐵飯碗,也就是所謂的公職人員,也成為大學生考慮的項目之一,迫於現實的無奈,學生可能必須放棄大學四年所學的一切。而大眾媒體不斷播放關於失業率的新聞,也更加深準畢業生對於社會工作的恐懼,造成更多學生傾向於考取公職人員執照。在今年的應考生中,即有捨棄台大轉而選擇警大的學生,其中一個理由便是「考慮未來出路」。面對失業的殘酷問題,許多大學生或許會在心裏問自己:未來何在?讀大學究竟有何意義?人人的答案不同,也沒有正確答案,因為面對今年八月百分之六點一三的失業率,誰也沒有把握。
固定的教育 不思考的人生
台灣的教育是存在著一些問題的,大學之前的全人教育抹煞了許多學生天生的才華,將所有的學生放入同一個模子之中,在一條規劃好的道路上行走。固定的學習過程反而讓學生忘了自己的興趣,同時也不再思考需要什麼,只一味地以考取大學為目標前進;補習班增加的速度更是驚人,專門教導各科的考試技巧,讓學生除了上學外,幾乎就是在補習班繼續補課,學生負荷不了一連串的打壓行動,每天機械式的完成作業、考試,不是不去思考,而是沒空、也沒心情去思考,學生不是待宰的羔羊,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不過顯然台灣的教育方針將學生規格化了。
上了大學是否就等同於得到了工作?答案是否定的。大家拼命的考上大學,無非就是希望在未來找工作時能夠有多一點點的優勢,養活自己。在大學階段除了學習專業知識與培養興趣外,更應該做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從無知任性的自我設限跳脫出來,才能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同時也看清自己、認同自己,對未來發展也有所幫助。
![]() |
記者 陳柏臻
A_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