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

十年過後 《雨過天晴》

921大地震十週年,賑災基金會籌拍紀念短片《雨過天晴》。該片由林育賢執導,魏德聖監製,取景於南投,並融入當地居民生活。故事劇情真實而感人,散播正面向上的能量。

十年過後 《雨過天晴》

記者 樂嘉妮 文  2009/10/04

 

小晴經歷921大地震後失去了父母,到新家庭展開生活,卻不太習慣全家福照的拍攝。(圖片來源:林育賢部落格)
 

 

 

 

 

為921而生的紀念短片

 

《雨過天晴》是「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出資拍攝的一部921紀念短片,希望傳達出台灣人民在經歷苦難後,彼此互助扶持,形成撫平傷痛的力量。賑災基金會委託林育賢掌鏡,並由王國光編劇、魏德聖監製。故事敘述一名災區小女孩到收養家庭展開新生活,經過十年的時間,從格格不入到成為一家人的過程。

小晴(張毓旋飾)遭遇921大地震之後,父母離開了她,那年小晴八歲,由林爸(魯文學飾)把小晴帶回自己的家。但小晴還沒忘掉悲傷,就必須面對自己有個新爸爸、新媽媽(楊潔玫飾),和一個調皮搗蛋的新哥哥(潘親御飾)。初來乍到的小晴不說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隔絕外在的一切。這是許多921失依兒,出現在收養家庭的情況。他們在承受失去親人的創傷後,對環境的適應力降低,因此失依兒比一般小朋友需要更多的包容與關心。為了讓災民盡快從創傷中走出,災後重建大致分為四類:公共建設重建、住宅重建、產業重建、生活重建。其中,心理建設是生活重建的一環,需要長期投入關愛與陪伴,若是只有短暫的心理輔導,有時甚至會對重建區的民眾造成二度傷害。

 

 

 

林育賢鏡下 生動而真實

再多的言語也無法表達心中的恐懼。導演林育賢為了讓鏡頭外的觀眾,體驗小晴心中的懼怕,安排了一個小晴睡覺的橋段:小晴躺在床墊上閉著雙眼,但眉頭卻皺得緊,而時鐘的滴答聲也格外響亮。當指針走到1點47分,小晴的床墊開始下陷,黑暗從牆上蔓延到床上。小晴越陷越深,被床墊包裹住,而黑影也將蓋過她的雙眼……一聲尖叫喚醒了林家全部。小晴的惡夢就是九月二十一日凌晨的這個時間點,林育賢以恐怖片的拍攝手法加上特效,將觀眾帶入小晴的夢靨裡。

無論新家庭如何對小晴噓寒問暖,小晴始終沒有歸屬感。林家一如往常的看著哥哥耍寶搞笑,鏡頭從他們的背影慢慢運到小晴的正面。小晴的眼淚不斷地迸出,卻努力憋住自己的嗚咽聲,終於大夥的笑聲還是把哭泣蓋了過去,但鏡頭仍停在小晴的臉上。這是一種由畫面與聲音的反差,所產生的矛盾,兩面的情境同時出現,更加深了情感上的對比效果。

長大後的小晴跟林爸一樣愛攝影。在林爸說出與小晴親生父母的友誼後,他們騎著偉士牌摩托車重回921災區,兩人帶著自己的相機記錄旅程。導演林育賢也為畫面蓋上了鏡頭框,讓觀眾的視角與主角相同。市場老闆的朝氣、學生們的團隊精神、台電工人的認真、攤販的熱情。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快樂的氣氛是由他們所構成。十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小女孩,成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也可以讓受災居民走出傷痛,重新生活。飾演林爸的魯文學,在部落格上的演出記事寫道:「攤位老闆問是什麼節目?我說是幫埔里推展觀光,他們都開心地不得了。」這場拍攝沒有演員,有的只是當地居民最真誠的自信與生活展現。

 

 

劇情重心在於全家福

礙於短片的時間限制,整部戲必須乾淨簡潔,故事情節也得通順自然。全劇的轉捩點在哥哥幫小晴搶回娃娃這一幕。曾是囧男孩的潘親御,現在成了哥哥,那鬼靈精的貪玩個性依舊,卻會用他自己的方式來保護這個新來的妹妹。某天小晴偷偷跑回那震得粉碎的家,挖出了以前心愛的洋娃娃,卻在回程時遇上幾個小惡霸想搶娃娃,此時哥哥帶著面具出現,自以為超人現身似的命令著:「把娃娃還給她。」他的下場當然是挨揍,但這頓打,卻換到了小晴的善意。林爸為小晴的改變開心,便安排照一張全家福,而小晴卻在快門按下去的那一瞬間,悄悄地往角落踏了一步。

時間很快地來到十年後,小晴要上大學了,這次的全家福她站得挺直,看著鏡頭的雙眼閃耀光芒。全家福照片的位置代表了小晴的心,之前像一顆漂浮在空中的氣球,隨著家人的包容與愛,逐漸被拉回適合的地方。在小晴離開南投時,哥哥送上的禮物正是全家照。可惜這個段落的表現,還可以更細心一點,十年的時間也許光陰似箭,但小女孩的成長,只用兩、三張相片表現實在略顯單薄。長大後的小晴手上拿了一疊相片,雖然猜得到每年的位置會逐漸靠近,但順序卻直接跳到了今天的中央,也許秀出十年全家福的要求,對僅有二十七分鐘的短片有些多餘,不過若是利用快速翻閱相片,形成視覺暫留的動畫原理,或許五秒鐘就可讓情節更完整。

 

十年的時間,小晴看似堅強而獨立,內心卻還是有著一塊小小的缺憾。(圖片來源:林育賢部落格)
 

  

他們依然活在你我心中 

「小晴,有時候人必須放下過去,才能繼續往前走。」
「可是……,我怕我忘記爸爸媽媽的臉。」
「不會的,他們永遠住在這裡。」林爸輕輕地把手放在心口上。

 

2009年9月21日,南投居民齊聚紙教堂前,為天上的親人守夜到凌晨1點47分。(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將這一幕的場景放到南投桃米社區中的紙教堂,再適合不過。紙教堂是一九九五年,日本經過阪神大地震之後,建築師坂茂為燒毀的神戶鷹取教會所設計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赴日參訪紙教堂,看到年輕男女在此互訂終身、老年人與小朋友獻上他們學到的新才藝,了解到那是一種分享彼此的過程,廖嘉展便決定將紙教堂移到台灣。桃米社區更利用社會企業的合作模式來經營,把紙教堂的場地租借給藝文團體做表演,再將門票及相關收入撥出百分之十,作為桃米社區的互助基金。紙教堂的象徵意義,點綴了小晴與林爸之間的感情,也緬懷了小晴的父母。雖然小晴的回答透露了心中的恐懼和放不下的原因,但是林爸卻下了一個美好的註解:逝去的人其實沒有離開,他們將永遠住在我們心中,鼓勵我們繼續勇敢前進。

 

賑災基金會選擇在921十週年推出《雨過天晴》,且完全在網路公開影片供大眾欣賞,理應受到矚目,卻因為與「八八水災」時間相近,被淹沒在批評政府的災後檢討裡。正因為這樣的一個時間點,使得921十週年的紀念被政府冷處裡。以政府成立的「921網路博物館」為例,裡面記錄了大量的過往文獻與報導,以及當時參與救災的偉大故事,裡面有李登輝先生擔任總統時所下的緊急命令,以及當時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的救災自白。但在「八八水災」後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也難怪政府不敢高調拿出這些史料,賑災基金會可能要再思考其他創意方法,來展示921紀念活動,不要讓有心散播正面能量的人白做工了。

 

●相關資訊:921網路博物館 ---《雨過天晴》:921.gov.tw/act/film.html

 

 

 

記者 樂嘉妮
          我是嘉妮,你也可以叫我Claire。 很榮幸能成為傳科的一份子,希望多多少少能為喀報做點貢獻。 如果你們喜歡我的文章,那將是我最大的光榮。 而建議與批評,絕對是我目前最需要的。 畢竟新手上路,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我的信箱:claire09172005@hotmail.com   平常最愛當個電視兒童,也喜歡聽歌, 更愛到電影院享受一場視覺饗宴。 目前在交大數位內容製作中心打工,能摸到攝影機很開心。 最大的願望就是和家人出去旅遊 跟導一場音樂性質的concert。  
記者 樂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