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

披著羊皮的狼,是羊還是狼?

暑假,台灣遭遇了史上最為慘重的88水災,一幕幕的驚人畫面、災民哭喊在各大媒體裡被徹底放送,台灣更甚是全世界的人都看見了台灣的悲情。各地來的關愛讓原本冷漠的社會出現了溫暖,媒體是災民的救星。然而媒體到底是幫助還是自肥?88水災逐漸退下舞台,新流感緊接上演,觀眾打開電視收看新聞台,是戲還是...?

披著羊皮的狼,是羊還是狼?

記者 林詩雯 文  2009/10/04

 
拿著鏡頭對準的記者們。(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justpassby/)


 
不知被強力放送多少次的災民哭喊。(資料來源:中天電視台新聞畫面)

 


不知被重複播放多少次的知本金帥大飯店倒塌畫面。(資料來源:中天電視台新聞畫面)

       

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號早上,由李美華教授授課的傳播理論課程,讓這篇心情故事發了芽。他直接跟在場的學生們表明了,學校裡所學的新聞媒體「精神」,在現下的傳播業界幾乎可說是「不受用」。大眾傳播已逐漸演變為小眾傳播;新聞媒體的公正力量也被商業化動搖。當從李美華教授口中說出,一名聯合報資深記者不願被挖角進入某日報,只因為至少還可以堅持他僅剩的原則時,在我心中產生的一種複雜感覺,真有點難以言喻。暑假看著電視新聞上演的戲,身為傳播科系學子的我,在心中思索著台灣的媒體現象,面臨自我矛盾與考驗。魏玓教授說過,台灣是研究媒體最好的環境,我們該好好把握著難得的機會嗎?

 

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形容法國大革命是:「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史無前例的88水災重創台灣,全國民眾為之哀慟,看著各大媒體強烈放送災區的驚人畫面,眼淚也會不自覺的留下。88水災後的一、兩個禮拜,打開電視就是新聞台;攤開報紙就是災區特報,隨時隨地關心災情,也同時觀察媒體對這次災害的所作所為。當我看到各大電視新聞台的媒體,以一種「身負重任」的姿態進入災區報導時,我為深入險地的記者鼓掌,心中卻也同時產生一種「嗤之以鼻」的感覺。獨家,大大的獨家字樣就打在放映畫面上顯眼的地方,新聞記者則在畫面裡說著,現在「某台」記者獨家深入災區,為大家呈現第一手畫面;「某台」記者拋下攝影機,冒險救人;「某台」記者徒步進入災區,經過險惡的懸崖,只為呈現最真實的畫面給大家…新聞主播也說著,隨時收看「某台」新聞,給你最完整的災區資訊…在我心中,不自覺的認為各大新聞台正在消費「災民」。我看到的是刻意營造與激烈競爭,各家新聞台都在刻意營造我台就是最有正義感的使者,為災民發聲,為觀眾呈現最真實樣貌;各家都在激烈競爭收視率,我台都是獨家,我台最多人CALL IN。我看了這些新聞報導,感覺真的很複雜,沒有這些犧牲小我的記者,就沒有如此震撼的畫面,但反過來想,沒有如此「精彩」的畫面,這些新聞台如何在各家鼎立,宛如春秋戰國時代的局面下生存?

 

風災過後,猶如電影畫面的場景已消逝,然而災難效應依然存在。要如何利用此次災害讓媒體能夠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不斷重複播放金帥大飯店倒塌、災民眼睜睜看著房子被洪水沖走的新聞畫面,觀眾開始厭倦了,媒體還要創造更多話題,讓觀眾依然緊盯著新聞台不放。風災當時,各大官員人在那裡;馬英九總統政策之失敗;誰失言、誰犯錯;誰有捐錢誰沒捐錢,誰捐得多誰捐得少…媒體創造話題,同時也肩負著延續話題生命的使命。這個話題炒得熱,就一定要向下茁壯,等到它已燃燒完最後的光芒,接續上演的話題也絕對不會讓前輩丟臉。討論熱潮越演越烈,小至網友圈內的批評,大至影響整個國家局勢,媒體說的話,充滿了力量。

 

 88水災,是台灣最壞的時代,卻是媒體最好的時代。媒體每每營造的話題趨勢都會對台灣社會產生劇烈影響,媒體第四權的展現,在這逐漸以商業掛帥的媒體圈裡,對人民、社會是好是壞?以馬英九政府的施政為例,媒體創造批評,不斷以災區人民的辛酸血淚對比政府施政的不當,把政府塑造成殺人魔,是所有悲慘災難的始作俑者,而災民就是承受這些後果的受害者。政府是劊子手,災民是犧牲者,誰也不能說政府的好,誰也不能說災民的壞。為了營造「中立」形象,站穩自己的地位,各大新聞媒體每每引用網友的話做為參考與指標,好似網友就是代表了全人民的心聲,成為另類的「人民之聲」。一切就像是在演戲,都是媒體演的戲。媒體以自己塑造的潮流不斷深入,再深入,演變成以極度二元對立的形象深植人心,煽動電視機前的觀眾的情緒,創造對比,持續炒熱話題。台灣的言論趨勢徹底受到媒體的操弄,媒體權力的擴張在88水災中與政府打了一場勝戰。媒體的影響力真的好可怕。

 

電視新聞媒體所呈現的畫面,討論的議題充滿了商業目的。災區震撼的畫面、災民的嘶聲哭喊、網友強烈的批評、名人的所作所為……觀眾愛看什麼媒體就呈現什麼。而災區長久以來的環保議題、災民不配合撤離、政府好的施政、對過往經驗省思等等的討論少之又少。沒有畫面只有嚴肅討論的議題,在電視新聞裡只會稍縱即逝。新聞媒體真的是「中立」的第四權嗎?還是它能夠輕易的操控輿論,為所欲為?台灣的新聞媒體權力在亞洲幾乎可算是數一數二的自由,卻又受資本主義思潮的影響,變得利益導向,公正形象幾乎潰堤。在單純校園裡所受的教育,出了社會,幾乎不得不面臨抉擇,對莘莘學子而言,該何去何從?

 

記錄片企劃與製作課程老師曾吉賢認為,沒有一部紀錄片是真正的客觀真實,必帶有呈現者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我感覺現在的電視新聞就像是極短形的記錄片,新聞短片確實呈現了「真實畫面」,就跟記錄片一樣,只是以幾秒鐘的畫面來呈現罷了。同樣是人為操弄下的產物,客觀公正性受到質疑,然而記錄片多是在為社會底層與弱勢發聲,呈現一般人所看不見的角度,雖然不一定是「客觀公正」,卻也讓人充滿感動,且不以「獲利」做為最終指標。而商業化的壓力讓媒體公正地位動搖;自由的媒體言論也可能造成社會上價值觀的扭曲…對於媒體是第四權的可能,我並不否認,卻對它的公正性感到質疑。讓曾經對新聞媒體界有熱情,與即將進入現實社會的我,內心充滿矛盾,這樣的環境是否還會適合我參與?我無法給予肯定答案,但至少我知道我已逐漸退縮。

 

創造「正義」、「中立」、「公正」形象的時下新聞媒體,到底是羊,還是狼?我不知道。

 

 

 

記者 林詩雯
我是一個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會勇敢、努力去追求的人。很多事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我喜歡的是至少擁有記憶,有過程就會很滿足了。雖然平常看起來(?)有點呆呆的,喜歡把事情看得簡單一點,可是我覺得我並不是一個笨笨不懂事的人。我會很清楚的知道我要的是什麼,對未來有自己明確的想法,期許自己在年老時,回顧過往,並不會是空洞的。我不太喜歡過著很制式化的生活,總希望在生命之中,有很多不一樣的經歷,可以去看見很多事物,體會很多事物,只為了到老年時,回想起來就是一個「酷」字,這點傳播就真的很適合我。我也喜歡有自己的空間,空間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樣我才可以主宰我自己。
記者 林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