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限時簽》 重建男女新關係
《愛情限時簽》 重建男女新關係
記者 吳雨璇 文 2009/10/04
珊卓布拉克今年秋天的最新力作,浪漫愛情喜劇《愛情限時簽》,一上映就打破她最佳個人紀錄。(圖片來源:樂多網誌)
《愛情限時簽》男女新關係?
安德魯的奶奶幫瑪格麗特試穿代代相傳的婚紗。(圖片來源:PChome電影開演)
《愛情限時簽》上周在台北創下一千三百萬台幣的票房,超越今年以來同類型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改寫了珊卓布拉克的個人最佳紀錄,也顯示出觀眾對它的喜愛。《愛情限時簽》是典型的「好萊塢型」電影,有堅強的卡司、輕鬆幽默的劇情,和浪漫的愛情,是一部充滿娛樂性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珊卓布拉克今年秋天的新作,故事描述瑪格麗特(珊卓布拉克飾)是紐約一家出版社的魔鬼上司,而安德魯(萊恩雷諾飾)則是對她唯命是從的小助理。來自加拿大的瑪格麗特因簽證到期而將被驅逐出境,為了保住她的工作,瑪格麗特逼迫幼齒助理跟她假結婚,而後兩人到阿拉斯加拜訪安德魯的家人,在那裡他們展開了有趣又浪漫的故事。最後瑪格麗特發現,自己不只愛上了安德魯,也愛上他溫暖的家人,兩人終於了解彼此的心意而終成眷屬。
跳脫舊模式 隱含傳統關係的強化
這部電影嘗試跳脫一般浪漫愛情喜劇的模式,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定位男女主角的關係:百依百順的年輕男助理,配上難搞女上司。但細看電影的情節安排就可以發現:一開始在紐約的女強男弱,瑪格麗特因事業有成,讓她得以在公司裡呼風喚雨;而年輕的安德魯則是夢想成為編輯的小助理,受到瑪格麗特百般欺壓卻無力反抗。而這樣的關係在瑪格麗特對他逼婚時改變:安德魯抓住瑪格麗特的弱點,甚至逼她當街下跪求婚,他們的關係至此轉變為女弱男強。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瑪格麗特也被惡整,這樣的對比其實就是電影中最大的笑點所在。
為什麼這樣的前後對比會成為笑點?在現實中,瑪格麗特一開始猶如《穿著Prada的惡魔》中獨裁女主管般的形象是不討喜的,即使是在現在的社會,大多數人還是對女強人存在著既定印象:幹練、無情、高高在上、沒有社交生活…,而通常都是負面的描述,它們傳達出一個訊息:女人比男人有成就是不應該,或至少不是常態。
這一點從電影的情節就可以看出來,瑪格麗特和安德魯回到老家,親朋好友談論起在紐約工作的情況,他們心中「自動」認為安德魯就是那個「編輯」,當他們知道事實時,驚訝的對瑪格麗特說:「所以說其實妳是安德魯的老闆?」;還有片尾當安德魯在眾人面前親吻瑪格麗特時,同事開玩笑地大喊:「讓她看看誰才是老大!」,雖然他們的話並沒有惡意,但這些台詞的背後卻表達出「男人不應該比女人弱勢」的觀念。
小助理安德魯掐住女魔頭上司瑪格麗特痛處,逼她當街下跪求婚。(圖片來源:PChome電影開演)
女大男小 挑戰傳統定位
片中瑪格麗特明顯比安德魯年長,安德魯的家人雖然驚訝於他的選擇,卻也很快的接受了,但那是存在於電影情節中,並且是美式的電影,一般來說美國文化尊重個人的自由。但在台灣可就不是這麼簡單了,跟美國比較起來,台灣的風俗習慣讓個人享有的自由相對的減少,尤其當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違一般的習慣時。因此我們可以說,身為台灣人所感受到的壓力,絕對比美國人多上許多。
雖然近年來女大男小的愛情形態已慢慢被大眾所接受,但此情形對台灣而言卻不是戀愛的常態,習慣上台灣是以男大女小為主,年紀大的男性往往讓人覺得較為成熟可靠,他們可能代表較高的經濟實力,或較好的社會地位,而這樣的男人等於是往後生活的保障,也是家庭經濟的支柱。
但現代女性的生活重心,已逐漸從家庭轉變到工作上,就像瑪格麗特在電影中坐上編輯的位子一樣,企業裡有不少的女性高階主管,但這樣的職業婦女往往都會晚婚,因為她們年輕時把重心都擺在工作上。高階的工作讓女性也有能力成為家庭的經濟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女大男小的戀愛型態或許會變得越來越常見,若是兩人的角色能夠互補,這未嘗不是個好現象。
電影魔力 美夢成真
《愛情限時簽》的劇情重點,在於兩個個性、背景都截然不同的主角之間所萌生的愛情,再加上兩人年齡和事業成就上的差距,這樣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是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去想像並進入電影中的世界,感受這樣的愛情。
正因為這樣,人們才喜歡看電影,電影提供我們美夢成真最快速的捷徑,讓我們從中得到快樂與滿足,達到休閒的目的,這也是好萊塢電影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內容充滿娛樂性,帶給人們莫大的快樂。另一方面,好萊塢電影的高度商業化也是它備受批評的原因:只注重在發展電影的票房,而忽略了內容的部分。電影是傳播媒體的一種,若是只專注在追求其娛樂性,容易造成內容空洞無物,最終變成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但過多的感官刺激會使人麻木,而貧乏的內容也會使我們的精神空虛。
為了追求高票房,好萊塢電影總是不斷迎合觀眾的胃口,觀眾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甚至為了討好觀眾而改變拍攝手法或內容,砸下大錢做出炫目特效,或重金禮聘大明星做票房保證。然而電影不只是這樣,它不只是純粹的娛樂工具,電影可以是情感的抒發、對歷史的陳述,也可以是對人類的關懷,更可以是一門單純的藝術。若要要求好萊塢的電影去商業化,短期內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是它們長久以來的形態。現在雖然也有許多導演致力於拍攝非市場取向的電影,但觀眾的反應卻是現實的:雖然許多人抨擊電影的過度商業化,但不可否認的,目前這類娛樂性強的電影,仍是觀眾在電影院的首選。
![]() |
記者 吳雨璇
馬上就是第一次的交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