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

N世代 改變世界的力量

「孩子們正在教育長輩,這在我們這一代還屬頭一遭。大人正在向孩子要資訊,協助他們使用電腦和其他與電腦有關的事物。」──引自《N世代衝撞》。

N世代 改變世界的力量

記者 黃艾如 文  2009/10/04

本書是一部耗資四百萬美元、調查約一萬人得來的研究成果。(圖片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孩子們正在教育長輩,這在我們這一代還屬頭一遭。大人正在向孩子要資訊,協助他們使用電腦和其他與電腦有關的事物。」──引自《N世代衝撞》。

所謂N世代,即Net generation,指的是1977-1997年之間出生,看著電腦長大的孩子,不 同於他們看著電視長大、屬於嬰兒潮世代的父母(1946-1964)。這些N世代年輕人運用科技如同呼吸一般,其所造成的轉變,尚不只前面的引言──改變知識層級的順序而已。
 

 

作者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在2006-2008年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究調查,訪問了將近一萬人,受訪者的地理區域包含 十二個國家、時間橫跨三個世代──嬰兒潮世代、X世代、N世代。而研究的結果就呈現在這一本《N世代衝撞》。說明這一個世代運用他們的新思維與科技能力,對社會進行改造的衝擊力道。內容可分成三個面向:首先是向大眾介紹N世代是什麼,他們的生活方式、世代特徵以及他們究竟利用網路做了什麼。再來則從教育、工作、消費和家庭四個層面,探討N世代如何改變以往的傳統模式,並對老師、雇主、行銷人員和父母提出應對的建議。在這個部分,或許是因為作者本身是大學管理學的兼任教授,精通管理的他在這個部分的書寫,帶有「N世代教戰守策」的味道。最後則是將視野放寬,宏觀地看N世代如何運用網路科技,參與社會活動、想辦法讓世界更美好。

 


書中根據研究得來的第一手資料所作出的統計圖表,使內容更具說服力。(攝影/黃艾如)

用網路科技餵養的N世代

在本書中,N世代被描述為將使用網路的習慣與經驗,滲透到現實生活中的人。比如說相較於他們的父母,N世代更擅長處理大量資訊,同時也比他們的父母更能判斷資訊的真偽,他們上網的時候,曉得凡事都要存疑。此外,他們從網路遊戲如魔獸世界裡的公會,學會並精進協同工作的能力,而在現實工作環境中,他們也習慣這麼做。本書的一大重點,正是以此為N世代平反,作者舉出他人的批評,然後用其所見以及統計數據反駁:其實嬰兒潮世代對N世代的批評,正是N世代的特色,同時也是他們的優勢。


有人說網路讓年輕人失去交際能力,作者的觀察卻是:「實情是年輕人花很多時間上社交媒體。」在這個數位時代,對於交朋友他們有自己的一套,他們不用像他們的父母,定期舉辦家庭派對維繫彼此之間的情感,他們透過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網站就能即時連線。馬克.包爾連寫了一本書,評論數位科技使得N世代變成最蠢的世代,唐卻用相當多的案例駁斥他的觀點,例如有研究指出打快速動作電玩的青少年,比不玩者更能處理各種情報資訊,而一般的網路活動,尋找資料、閱讀和回應也絕非不用動腦的活動。嬰兒潮世代平均每週看22小時的電視,看完就關機,他們只是被動的觀眾;而N世代卻是主動的創造者,他們上網不只接收資訊,他們更創造內容,唐試圖從正面積極的態度,引導讀者觀察這世代間的差異與變化。

 


生活經驗的差異 台灣讀者需「估狗」

Facebook、Youtube風靡全球,出現在傳統媒體的機率也高,因此不管有沒有使用過,讀者幾乎都知道這兩個網站的內容及用處。Amazon和Myspace可能有點冷門,但是熟悉網路的人,大概會知道前者是相當有名網路書店,後者是知名社交網站。但是,Epinions?或者Digg.com?Napster?Ryze、Cyworld、 Bebo?這些又是什麼?

將上述的網頁用台灣的網站依序舉例,就類似交換消費情報的eprice比價王、全民記者的Peopo公民新聞、下載音樂的KKbox,最後三個則是像奇摩交友那種,各類的交友網站。雖然本書的研究做得相當透徹,受訪者遍布全球,但畢竟是外國人作的研究,許多實例中提到的社群網站、企業組織、品牌等,是以美國人的生活經驗為主,那些名稱甚少在台灣提及。以致於台灣讀者像在霧裡看花,不能完全理解案例在說什麼。因此在閱讀上,要不是選擇將這些疑惑丟在一邊,就是邊看邊上網搜尋,這是最不阻礙閱讀流暢度的方法。到這裡,實在不能不認同作者先前對N世代的看法:講求速度,網路的搜尋引擎,讓讀者能夠快速得到問題的答案,也算是一大益處。要是必須一邊看書,一邊還要花比看一本書更多的時間去查資料,確實會讓人降低閱讀的興致。

 

 

美好的願景 是否過於樂觀

就像讀者閱讀遇到問題時,得以即時上網找到答案,唐肯定數位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好處,也肯定這些網路新人類及其創造出來的東西的價值。然而,《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書的作者安德魯‧基恩,卻抱持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這些眾人的「智慧」,只是業餘者的自戀。安德魯相信這些欠缺品管的資訊,使我們的認知造成混亂,訊息的真偽更難辨識:「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資訊業,使之成為數億名部落客同時談論自己的一片噪音。」而唐的研究卻發現,這些跟著科技長大的N世代,面對資訊爆炸的情況自然養成查證的本領,透過與他人及機器的協同工作,也了提升智慧。

兩者意見之差距,從面對神經生物學家蘇珊‧格林菲德的研究更可以看出。她表示:「Web 2.0時代的小孩因而在真實世界中更有暴力傾向、較不容易妥協或談判,同時學習較為遲緩,也比較不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因為,數位技術改變了這些人腦部的型態和化學物質,年輕人不閱讀只上網,麻痺了他們批判性思考能力。安德魯引用蘇珊的研究支持自己的論點:Web2.0破壞了文化、經濟、價值觀。唐則舉出反證,試圖說明孩子們是對的,他們從線上遊戲學到協同合作,他們利用網路社群的力量做公益、參予政治,而不只是為了娛樂;面對具有色情暴力的內容,他們不會只是接受,也會進行批判。
這兩位作者的意見天壤之別,讓人不禁懷疑,未來是否就如他們所說的那樣?究竟哪一邊才是可信的?

 

 

面對數位時代 向年輕人學習

事實上並不難看出,《N世代衝撞》和《你在看誰的部落格?》就像是事情的兩面,安德魯關注的是數位科技發展的隱憂,唐則將焦點放在數位時代能為社會注入多少活力與創意;安德魯談的正是讀者應該要擔心的事情,唐則告訴讀者可以期待未來的發展。相較於安德魯的醒世警語,唐對於N世代造成的改變賦予正面意義,大概也就是為什麼本書書名使用「衝撞」,而不是「衝擊」這個比較負面的字眼翻譯之緣故。

雖然安德魯可能會形容唐是個助紂為虐的寫手,唐可能認為安德魯是個「N世代恐懼症」的患者,但是他們都認同一點,就是數位時代已經來臨,不管喜不喜歡,所有人都得嘗試與科技共存。而談到與科技共存,就是「向N世代學習與行動。」--唐在《N世代衝撞》一書中如此建議。

 

 

記者 黃艾如
  照片模糊是對喀報侵害我肖像權的微小抵抗。(淚) 其實我很討厭把自己的照片放在網路上,忍很久了,終於到了電子報要結束,可以偷偷拿掉的這一刻(笑)。 沒想到老師有令,為了維護本報專業之形象,不得惡搞,所以還是只能放回來......。    
記者 黃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