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

Lily Allen 甜蜜的批判

英國女歌手Lily Allen於2009年二月發行她的第二張專輯《It’s Not Me, It’s You》(干我屁事),延續2006年首張專輯《Alright, still》(好膽ㄇㄞˋ走)和其它單曲的音樂風格,她在輕快的搖滾歌曲裡,透露出對現今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用甜美浪漫、略微神經質的聲音唱出她的想法。

Lily Allen 甜蜜的批判

記者 陳維平 文  2009/10/04

 

 《It’s Not Me, It’s You》是Lily Allen發行的第二張專輯,當中犀利的歌詞受到不少討論。(圖片來源/莉莉艾倫中文官網)


英國女歌手Lily Allen於2009年二月發行她的第二張專輯《It’s Not Me, It’s You》(干我屁事),延續2006年首張專輯《Alright, still》(好膽ㄇㄞˋ走)和其它單曲的音樂風格,她在輕快的搖滾歌曲裡,透露出對現今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用甜美浪漫、略微神經質的聲音唱出她的想法。

出生於1985年的Lily Allen,可以說是「當下世代」(Generation Now)的縮影。在英國倫敦成長的她,有一個不太一樣的童年;從小到大因為抽菸和喝酒,換過十三所學校。十五歲時,Lily Allen決定走上她的音樂路。她批評社會每天總是上演的不公平,認為很多事情都太過保守而且荒唐,小至情侶間的分手,大至同性戀、男女權力地位關係……等,都成為她歌曲探討的主題。


 英國女歌手Lily Allen氣質甜美,在創作歌曲中被許多人賦予社會觀察家、批判者的角色。(圖片來源/莉莉艾倫中文官網)

 

 

干我屁事 唱你我的事

在《It’s Not Me, It’s You》這張專輯中,一共包含了十二首歌曲,Lily Allen可以說是包辦了所有的詞曲創作,儼然成為繼Jewel和Tori Amos後,新一代的創作型女歌手。而事實上,第二張專輯的發行,同時也意味著創作者將受到聽眾更嚴格的檢視。作品一旦帶有社會批判意識,就絕對不會被當成一般的通俗小品聆聽,而且也不僅僅只是專輯名稱所標舉的「It’s Not Me, It’s You」──「干我屁事」那樣無關痛癢了。

Lily Allen的崛起,讓音樂市場覺得很新鮮,就像是奈良美智畫作中的甜美小女孩,撇著眼、歪著嘴,以諷刺眼光觀照周遭的一切。而基本上,這些歌曲的時代意義可以說是大於音樂本身。搭配強烈的節奏音樂,歌詞喃喃自語地自主歌到副歌層層展開。Lily Allen所擅長處理的情感表達方式,在於透過成堆看似滿不在乎的一連串贅詞贅字,輕巧地反擊社會現狀。

 

 

去誰的?

Fuck you, fuck you very very much…」(去你的,真的是去你的。)歌曲〈Fuck You〉可以說是唱片公司宣傳的專輯主打歌。其歌詞內容主要批判了種族主義者、並對於性別認同傾向多元理解;而人們也對歌詞當中大量重複使用的情緒性字眼留下深刻印象。國內外為抒發個人情緒的髒話歌不在少數,〈Fuck You〉特別之處,在於隱藏在甜美包裝下少女式的絮叨和憂愁,而這或許也讓Lily Allen走在反權威的音樂路上,不至於被歸類成非理性的謾罵。

現代社會對美一致性的追求和評價標準,成為Lily Allen大力抨擊的對象。我們或許可以說,這種青春氣息背後透露出的世故與早熟,正以一種綿密的、低語的方式,取代原本抗議式的激越控訴,對社會不公做出另一種抵抗。甜美嗓音容易被接納,然而歌詞本身所欲傳達的想法是否真能進入聽者耳朵,又或者「Fuck You」只是再次淪為不滿情緒的投射?形式背後意義的理解,實則為一待釐清的課題。

 

 

反顯張力 平凡小事情

〈The Fear〉和〈Not Fair〉兩首歌中不乏輕快搖擺的旋律,它們都是非常合乎主流市場的作品。Lily Allen是個擅長拼貼、製造對比的創作者;我們可以在她饒富鄉村味的曲調中,發現早期木匠兄妹的歌曲片段。一如她給人的甜美印象與歌曲內容辛辣批判的落差,這些清純的老歌,也和複雜難解的社會議題形成強烈的對比,而這番嘗試的確讓她的創作多了戲劇性的張力。

比起《It’s Not Me, It’s You》專輯前半段的話題歌曲,後半段的〈Who’d Have Known〉、〈He Wasn’t There〉,以及〈Chinese〉反倒比較有平凡生活的況味,而不僅止於對於近年來社會現實的反抗。這幾首歌曲所觸及的層面,包括少女過早擁有浪漫情懷的想像、愛情中自欺欺人的現象,還有少女在享用電視晚餐時表現對戀愛無能為力的心情。

專輯中,Lily Allen以旁白式的口吻,輕描淡寫出深刻的情感,有點歇斯底里的瑣碎歌詞中,反而可以感受到她所營造小劇場裡面,女主角的忐忑不安的心情。細碎地唱出她的所見所思,描寫少女的感情世界或許不比社會上種族議題或是性別議題來得崇高,但是卻因為包含個人經驗、以及自我解嘲的成分,讓人不覺得只是「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年少傷感。

 

 以甜蜜的反覆低語,Lily Allen輕巧的表達了她對社會不公的反擊,也透過記敘式的表現方法,讓聽眾進入她設計的情境中。(圖片來源/莉莉艾倫中文官網)

 

 

甜蜜捍衛 所謂的道理

不必推敲歌詞背後的隱喻,就能直覺掌握Lily Allen賦予歌曲的中心思想;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歌曲都有鄰家女孩般的親切感。〈The Fear〉其中一段歌詞寫道:「I want loads of clothes and want loads of diamonds. I heard people die while they are trying to find them」(我想要一大堆的漂亮衣裳、還有數不清的鑽石;我聽說有很多人為了得到這些東西而丟了性命。)基本上在思考弦外之音同時,類似上述柔軟的修辭法,還是滿足了我們對於一般少女該有的想像。

而Lily Allen的成功,或許在於她扭轉了青少年與時事脫節的普遍印象,讓她的音樂跟著城市消費文化的步伐,得以走到一個較高的格局。然而從單一歌曲來看,Lily Allen的敘事能力仍強過評論能力,無論是在以議題為取向的〈Fuck You〉或是以故事為主軸的〈Who’d Have Known〉等作品中,都可以發現此特點。作為時代下的產物,音樂作品無可避免地反映社會的樣貌;一旦將《It’s Not Me, It’s You》列入「社會評論集」的行列,雖然其內容頗有見地,還是不免讓人覺得稍嫌淺薄、不夠細緻。

一方面捕捉了社會的醜陋,另一方面又用少女的甜蜜氣息緩和了原有的緊張;顯然在女聲創作歌手輩出的現今,甜美已經不能作為足以獨樹一幟的唯一武器。Lily Allen的歌曲中,反省主流文化的精神值得讚許,但如何避免掉入〈The Fear〉描述的名流與消費者文化黑暗面,成為另一個被消費的玩意,也值得漂浮在輕聲低語中的聽者們多加留意。



The Fear沒在怕

 

Who'd Have Known誰會知道

 

記者 陳維平
陳維平 pinger.c@gmail.com  總是以「維護世界和平」做為初登台的開場白。 小時候,爸爸希望我成為一個太空人,而我曾經夢想自己是拿著彩筆創作的畫家,在無憂的世上依賴靈感的供養;甚至也曾立志成為法醫,挑戰那種亟需冷靜應對能力的工作(似乎是另一極端啊)。 寫作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是能夠讓更多人透過我的筆,來看待某個人、或某個事件,而這或許是我認真看待每一次提筆寫報導的原因。不同文化與想法相互尊重與了解,是我發掘蘊藏在反覆思辨後最迷人的地方。 固執地做自己喜愛的,各個記憶的零碎片段,都被我一一封箱保存了。喜歡在生活中靜靜的觀察平凡事物的千變萬化,以文字和影像記錄這些瞬間。離家時,帶著溫熱的祝福和感謝,並把自己想像成悠然的旅人;每一個擦肩而過,都是旅行的意義。 
記者 陳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