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敢夢 林授昌實踐藝術人生
敢做敢夢 林授昌實踐藝術人生
記者 鄭伊婷 報導 2009/10/11
「在那個年代,學藝術的風氣還不像現在那麼普及。大家比較在意的是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去填飽自己的肚子。」
|
林授昌正在帶領交大美術社的學生做活動 。 (攝影/鄭伊婷) |
他從小就對繪畫和唱歌有著濃厚興趣,對於藝術更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與悸動。無論是班上的壁報、社團的宣傳海報或是校慶時的看板,只要有能讓自己作品被看見的機會,他一定二話不說,卯起勁來開開心心地做。
林授昌不但是舉辦過多次系列畫展的畫家,也是家族企業「啟明電機」的董事長。理工背景出身的林授昌,內心在理工環境的現實與對人文藝術的渴望中,不斷拉鋸與抉擇。他在盡到自己的本分將公司經營到一定規模後,悄悄地做了一個尾聲,隨即投身到自己心愛的藝術領域,去完成他下一個階段的人生藍圖。「這是其實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過程」林授昌說。
埋藏於理工外殼中的藝術火燄
大約自初中開始,林授昌就體認到美術課及音樂課所能帶給他的快樂與期盼,是一種很難用筆墨去形容的滿足感。「那時候也不太清楚藝術是什麼東西,都是從生活中去體會。」林授昌下課回家一有空就拿起畫筆,像在做功課般,不停地磨練自己的畫技,享受其中過程的同時更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畫作。「我常常會把自己畫的圖送給鄰居家的小孩,高中時還有教官拿空白的卷軸給我,要我畫國畫給他」林授昌笑說對當時受到師長青睞的情景仍有一種記憶猶新的感覺。
然而,對父親所創立的家族企業的責任感以及在當時社會「理工至上」的環境氣氛影響之下,儘管內心迷惘掙扎,林授昌還是毅然決然選擇電機相關科系就讀。「還記得當時初中美術老師曾問我將來要念什麼,當下馬上回答理工科的我常常在想,老師當時對我是不是有什麼期待。但心裡就是會有一種對家裡公司的責任感,這可能也是因為親情的羈絆吧!」林授昌認為公司的發展史就像是一部台灣的進步史,在當時日本殖民時代下,服兵役的父親向日本空軍技師學習一些基本的機械常識後,將之運用在光復後的台灣社會。藉由一開始挨家挨戶的詢問是否有需要修理的家電用品,在台灣科技發展的同時,開創性十足的父親也將小小的修理房拓展成能夠生產大量變壓器的公司規模。而林授昌也在服完兵役後馬上回工廠從基層員工開始做起。
有趣的是,林授昌常常會帶著畫具去工廠上班,因為一下班後他就四處去寫生、作畫,把握每分每秒,從不浪費能夠和美術相處的任何機會。他也提到雖然他的父親隱約有注意到他在藝術方面的才華與熱情,但當時的整個大環境,也無法去鼓勵自己的兒子在這方面深造。時間慢慢地過去,林授昌也從底層的職員升到了廠長,然而就在那時,林授昌的父親逝世了,公司的擔子突然整個落到他的肩上。「那算是比較辛苦的一段時間,很多事都要自己來,自己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這當然也是有很多心酸,家族企業的成敗完全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實踐熱情就能實現夢想
林授昌正在講評懸掛在工作室的畫作。
(攝影/鄭伊婷)
在那段獨自撐起公司的日子中,林授昌對藝術的熱情與思念非但沒有減退,甚至還與日俱增。「我就是放不下這一塊,所以我有時候在下班的時候都會去地方的社教館學畫,一星期一次強迫自己練習。」林授昌聊到他大學時期參加了非常多的社團活動,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那些社團畫活動海報。他笑著說他有一次幫大學合唱團畫五到六張跟門板一樣大的海報,貼在學校各個醒目的地方,結果讓那場表演可說是人潮蜂擁、空前盛況。
林授昌也鼓勵學生多參加社團活動,他認為有時候參加社團活動是學習一種社會經驗,像是到外界如何去和別人接觸、處理及規劃事情的方法......等。「這些特質讓我應用在藝術上,又顯得和其他人不同,像是在架構組織舖排上面比較有條理,邏輯思維也較清晰。」林授昌說。
他也談到雖然走純藝術的人可能很早就能嶄露頭角,或在比賽中得名,但有時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常常有些人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很多從正規科系出來的,突然厭惡起他的工作,或者是他的熱情不見了,這裡面去探討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問題,因為每個人所面臨的狀況都不一樣。」
「現在環境帶給我們的是這樣,等到哪一天你有了自覺,覺悟到你要做什麼就會去做,當然所謂的技藝是越早投入越早成熟,但也不是說你晚投入就不會成熟。」在林授昌的價值觀與親身體驗中,重點不是你起步得早或是晚,而是在你有沒有心去實踐你的熱情,追尋你的理想。
對自我生命意義的體現
林授昌認為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三件事情就是「學習」、「教育」與「分享」。對他來說學習指的是一輩子的體驗,也是一種心態。「活到老學到老,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學習不一樣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林授昌將學習視為人生一大樂事,他笑說每當他有機會去台北的進口書店時,總是會提著兩大袋滿滿跟繪畫有關的書籍回家。
對他來說,旅遊與從事公益活動都是一種學習,「旅遊能讓我們突破現階段的自己,而所謂的公益活動則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再思考。當你對它去做一個探討的時候,你就會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然後推己及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動。」另外,林授昌補充道:「教育是把自己的所得與經驗傳承下去。文明的發展就是一種傳承,為了讓別人不要犯一樣的錯誤,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把上述兩者的成果拿來與大家共同體驗,這就是分享。」林授昌在實踐自己生命意義的同時,也要推廣他的正向思維—做人不要太畫地自限、妄自菲薄,只要有心,並且真的去做,就絕對有實現的可能。
林授昌.與生活有約 個人部落格 http://blog.udn.com/joymage
![]() |
記者 鄭伊婷
大家好,我叫鄭伊婷,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0級的學生。家住高雄的我是個純樸的南部人,對很多社會大事都是後知後覺漠不關心,即使有稍微說得出口的議題通常也只是略懂皮毛,講不出什麼大學問。觀望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常常憂慮台灣大學生的未來在哪裡,殊不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相信我們這一群身為國家未來棟樑的莘莘學子們,能做的絕對不僅僅是”死讀書”,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活力與創意,努力團結起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期望不久後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時勢敏銳,敢說敢言並對自己負責,充滿感性與知性的優秀青年。盼請大家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