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熱潮 必要還是炫耀
蘋果熱潮 必要還是炫耀
記者 劉芮菁 文 2010/11/14
身穿最招牌的牛仔褲走上台,史帝夫.賈伯斯帶著自信與驕傲,秀出蘋果公司的新產品,頓時台下驚呼四起,不久美國紐約、台北等各大城市街道上湧現大排長龍的人潮,爭相搶購被稱為「完美結合時尚與科技」的筆電、手機或MP3播放器。「蘋果迷」一詞至此在媒體版面中現身,「蘋果迷不滿iPad」、「蘋果迷通宵排隊搶購iPhone」…。蘋果迷,成為哈日、哈韓族之外的當代新族群。
蘋果產品掀起的徹夜排隊盛況,儼然成為媒體眾所矚目的焦點。
(圖片來源/CRI Online 國際線上)
全民瘋蘋果 宣傳手段之一
根據新竹地區的蘋果授權經銷商「金牛頓」專案經理熊孝元表示,其顧客群以清交學生、竹科上班族和牙醫師為主,年齡集中於三十歲上下。除牙醫族群是參加金牛頓店長的植牙簡報課程,進而購買其產品外,其餘多半為3C產品的愛好者,又由於蘋果產品價格昂貴,蘋果迷們大多俱備一定經濟能力。加上蘋果產品的使用方式與其他電子產品大相逕庭,使用者仍屬寡眾,甚至有「蘋果交流會」的活動,許多蘋果迷們時而在特定時間齊聚一堂,互相分享使用經驗,為自己及他人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並交流蘋果產品的相關資訊。
而最著名的「瘋蘋果」行徑,莫過於徹夜排隊的搶購熱潮。如今年4月初在美國發行的平板電腦iPad,上市前一日即有民眾徹夜排隊,當晚曼哈頓街頭聚集了數以百計的蘋果迷們,欲在第一時間購得最新產品。這般景況在世界各大城市重複上演,從東京銀座、上海浦東、北京到台北西門町街頭,種種「瘋蘋果」的新聞影像佔據了媒體大幅版面,成為喧騰一時的新聞話題。
然而,徹夜排隊並非蘋果迷搶購的唯一途徑,許多蘋果迷們甚至在台灣未上市時,就已托人從國外購回最新產品。「金牛頓」經理熊孝元也表示,徹夜排隊的「盛況」往往是店家的行銷手段,期望透過媒體提升知名度,現今不少蘋果迷早已透過商家預購,省下排隊時的耗時耗力,以新竹地區為例,智慧型手機iPhone上市前的預購數量就超過100支。台北街頭大排長龍的景象多半是搭配iPhone 4上市的促銷活動,優惠折扣才是吸引民眾的關鍵。「這樣的手法在我們這個業界很常見啦!」熊孝元說道:「甚至還有人在網路上發出新產品即將上市的消息,假裝一群人在討論,但其實都是他們自己人。」再者,台北的Studio A 蘋果專門店禁止攝影,網路上清晰、公開的影像資訊儼然是商家刻意拍攝。如此,「蘋果迷」似乎是半參雜商家的宣傳手段、半參雜喜好科技產品的3C迷,以及時尚流行的追逐者。
除精緻的外觀與便利的功能性,「時尚感」也是
蘋果迷們追求的目標。(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市場區隔 用蘋果展現自我
如今,蘋果產品早已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發生作用,公車、捷運上不時可見手持iPod聆聽音樂的青少年,或使用iPad打發時間的上班族,好似「完全融入了民眾生活」,殊不知一般科技產品其實早已成為大眾生活的一環,在手機、MP3氾濫充斥的現代,「蘋果」只是從各家廠牌中被特別指認,價格之昂貴更區隔了蘋果與其他廠牌,或許獨立製造的過程與時尚的設計確實導致蘋果成為高消費產品,但當創新、多功能、介面佳、設計美觀的種種理由成為蘋果公司的層層包裝,蘋果迷們搶購產品的動機,最終仍歸因於對品牌形象的追求,期望能透過「蘋果」帶來的時尚象徵,展現自我風格與品味。
無論徹夜排隊或事先預購,自我價值的展現或許才是蘋果迷所追求的。正因是蘋果,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被一眼辨認;正因是蘋果,才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正因是蘋果,才得以成為「個人品味」的代名詞。這時操作上的便利性與功能的多樣性皆無足輕重,那顆銀白外殼上的缺角蘋果才是消費者最終的選擇標準,它賦予了一種「走在時代尖端」的自信,兼具個人地位的突顯。即使在蘋果之後,其他功能相似且價格低廉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卻仍無法在民眾心中留下深刻記憶。
市面上,許多3C產品也兼具設計和功能性,「蘋果」
卻往往被人們所指認。(攝影/劉芮菁)
確實,蘋果產品在功能上的優勢無可否認,直覺式的操作介面,不當機、不中毒的穩定系統皆是吸引消費者的要因。如任職於明泰科技的葉雅惠小姐,就表示深受蘋果兼具質感與人性化的設計所吸引,在2005年購買Apple iPod shuffle產品,對音質也非常滿意。而基於其他原因選購蘋果的消費者,如交大電控所的黃偉庭同學,就表示其購買動機在於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認同,他曾閱讀賈伯斯的自傳、欣賞其特立獨行的個人魅力,並長期關注蘋果的相關資訊,甚至特別打工購買了iPod Touch。然而,他也承認其使用功能與無異於一般PDA,選購時多少受到品牌的附加價值影響。由此觀之,創辦人的人格特質也似乎為蘋果所利用,特立獨行的形象在此注入了「蘋果」一詞的象徵意義。
改變社會 但蘋果真的好?
但矛盾的是,蘋果聲稱以人性化的操作介面、滿足使用者為最大目標,但反觀徹夜排隊的瘋狂群眾,不禁令人懷疑是蘋果在配合群眾,還是群眾在追求蘋果?打出「直覺式操作經驗」的口號自稱滿足民眾需求,卻必須以「蘋果交流會」的形式才能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期望以「直覺式的操作介面」達到人性化的目的,卻又透過昂貴的價格將消費者縮限於寡眾。種種矛盾之下,「平易近人」的操作方式不過是作為一項科技產品的基本要求,吸引民眾的或許只是昂貴價格帶來的自我優越感。蘋果不只將群眾的「個人品味」賦予特定意義,令人認為一項3C產品就能凸顯自我價值,在強調民主、平等的現代,「蘋果」卻無形地對社會階級進行了劃分,且竟被社會大眾所默認。
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電子科技產品,確實被視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就,然而當科技挾帶強大的商業力量,透過媒體的無遠弗屆邁入社會,無所逃遁的民眾不僅面臨生活上的改變,商業塑造的各種迷思也逐漸發酵,無形中改變了社會的整體價值。蘋果迷們或許會強調,多樣化的功能才是選購主因,而追求高生活水準也確實是人之常情,但被蘋果一詞賦予的其他意義,如:個人品味、時尚流行等,仍有深思與質疑之處。
![]() |
記者 劉芮菁
從最初的懵懵懂懂, 到一路的跌跌撞撞。 沒有高遠夢想, 不期望語出驚人, 但既然來了, 也只好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 給自己一個成長,給他人一扇窗, 相信挖掘平凡也可以很有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