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連恩─用音樂擁抱自然
馬修連恩─用音樂擁抱自然
記者 林乃絹 文 2009/10/18
![]() |
馬修連恩在野地錄製大自然的聲音。 |
「在我生命的每一刻,我希望能讓人們對大自然有與日俱增的感動與同情。」馬修連恩用一部部大地的音樂史詩,述說著他對大自然無與倫比的愛戀。
來自加拿大的馬修連恩(Matthew Lien),自幼在音樂的薰陶之下,學習用音樂抒發內心情感,加國北方育空地區(Yukon)的遼闊疆野是他的靈感泉源。十年前,馬修連恩第一張專輯《Music to See By》開始了他的奇幻旅程,他擅長用豐富的音樂元素帶著人們一同參與他的旅行,從挪威經過蘇格蘭再到德國,正如專輯名稱「透過音樂讓我們看見的事物」一般,跟著曲調的高低起伏,一幕幕旅程中的畫面鮮活地躍入聽眾腦海。很快地,他的音樂逐漸嶄露頭角。
情繫曠野 用音樂擁抱大地
馬修連恩的音樂源自育空,也關於育空,《Bleeding Wolves》這張專輯以狼群為主題,述說著他對加拿大政府「獵狼計畫」的反對,以及對育空生態的深切關懷。長達兩年在育空野地錄製大自然的聲音,以克爾特民謠為基調,揉合古典樂、搖滾樂和輕爵士,用依利安風笛臨摩雪特蘭群島的豐沛雨水,以法國號描繪狼群的低聲呢喃,襯著轟轟雷響、冰河爆裂、和狂風暴雨等自然絕響,巧妙地融合多元樂器在每首作品中。就像〈Flying Squirrel Creek〉帶領聽眾走進育空西南隅的飛鼠溪,利用德西馬琴、布蘭戰鼓和銅鈸等樂器,演奏出強烈的節奏,就似親身感受這條蜿蜒溪流的生機盎然。再如〈Bedtime Stories〉用薩克斯風吟唱著大自然悲歌,憑弔著記憶裡的蒼鬱林木已消逝,歌詞「天使從渾濁的空中降落,狼群在淌滿鮮血的冰原中倒臥。」控訴著人類對地球的破壞。而〈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用長笛和民謠吉他低聲述說雨林的破壞,再以鼓和貝斯表達雨林的怒吼,扣人心弦的旋律令人嘆息。這張專輯獲得Aurora(北極光)最佳原創音樂獎的殊榮,在流行音樂佔據市場的競爭下,馬修連恩用心做自己的音樂,自此突破重圍聲名大噪。
專輯《Confluence》封面。(翻拍/林乃絹)
馬修連恩對大自然的關懷由育空流域綿延至黃河流域,一九九七年,他來到中國,一場中西音樂的饗宴熱鬧登場。《Confluence》專輯結合五十幾位音樂家的心血,讓東方與西方樂器彼此對話,當二胡遇上電吉他、琵琶和著克爾特提琴、古箏擁抱雙簧管,交織出大地的生之頌。初次來到中國的馬修連恩以〈Flail〉這首曲子表達內心的歡欣鼓舞,利用斑鳩琴、手風琴、排鼓和嗩吶合奏,看似衝突卻意外和諧,如同中西音樂的匯流,道盡了大自然的多樣風貌。在〈The Coming Through〉一曲中,依利安風笛的寂靜,描繪著馬修連恩多年來為環境所做的努力,跋山涉水經歷萬般艱辛,第二章節的豎琴悠揚,引出自己有如蛻變後的彩蝶振翅翱翔。「我知道我心中的愛永不遠颺,遠離這片遼原曠野,這份愛永久長存。」馬修連恩用靈魂般的嗓音在〈All That I Could Ask For〉中,詮釋自己對這片山河大地永不止息的愛,動人的演唱讓人為之入迷。而夏蟬的共鳴聲引領出〈All Strings Great and Small〉最輕鬆的節奏,紐奧良式的曲風具有一種隨興而起的愉悅,說不出的風韻在其中醞釀。特別的是〈The Hills of Terra Firma〉一曲,創作靈感來自馬修連恩彈琴時自然浮現的旋律,這首似曾相識的樂曲加入簫、古箏、以及管風琴等二十一種樂器,將中西樂器發揮得淋漓盡致,娓娓道出四海一家的意念。馬修連恩堅持讓每一項樂器保留獨一無二的特點,透過合奏凸顯中西音樂的音色,「希望聽眾們能聽出這些東方樂器與西方樂器間的關聯性,又不失本有的特質。」他在專輯後記裡這麼說。文化的交融,音樂的結合,記錄著大地最真實的樣貌,聽眾就這麼如痴如醉地徜徉在馬修連恩鋪陳的美麗大地裡流連忘返。
驚艷福爾摩沙 與台灣緊緊相依
一九九八年,馬修連恩踏上福爾摩沙,從此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感受這座寶島的人文薈萃及自然生態的得天獨厚,他用音樂記錄這趟旅行的感動,融入台灣民歌和原住民音樂,與台灣音樂家攜手打造充滿人文與自然氣息的專輯《海角一樂園》。之後馬修連恩走遍北台灣製作《水世紀》,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的棲蘭山雨、似千軍萬馬向大地奔騰般的颱風,還有雪隧湧泉絕響、泰雅古調傳奇,不僅妝點台灣的美,更奏出對這塊土地的情深。
馬修連恩(右)在台灣客翻天節目中到屏東竹田與客家的第一次接觸。
專輯《旅客》的呈現,是國際與在地音樂碰撞出的燦爛火花。馬修連恩用一年時間走訪竹田、大埔等客家莊,實地收錄了客家藝術的瑰寶,用客語吟唱著義民塚的悲壯之歌、用山歌唱響採茶農家的田園樂、用二胡和嗩吶奏著藍調風味的八音,還有客家民謠、戲曲、和傳統創作等等。在客家電視台《台灣客翻天》節目中,將這些差點被遺忘的精彩歌調和動人故事與觀眾分享。他集合在地音樂家的聲音,不在乎音準和節拍,而是對客家族群的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以一個外籍音樂家的眼光,詮釋這些真誠的聲音,並融入新樂器、調整編曲,跳脫語言的框架,在音樂的殿堂裡重新為在地凝聚力量。這張專輯獲得二○○八年金曲獎的肯定,不僅《旅客》大放異彩,也讓攜手合作的客家音樂家增添光彩。
(圖片來源/People公民新聞平台)
馬修連恩將世界的視野帶進台灣,開拓出環保音樂的渲染力,用音樂點亮了傳統,更喚醒人們對自然的渴望,他不僅以創作推動生態重生,同時也藉由實際參與關懷環境的活動,將自己對自然的愛戀推廣出去,例如在二○○九年臺北縣文化季「生態‧人文」系列活動中,就能看見馬修連恩的身影。在「愛護地球」成為熱門議題的現在,他的音樂更值得受到關注,而商業考量也從未是他的訴求,「我的音樂就是從我的心出發,到你的心。」馬修連恩期望他能用音樂改變這個世界。
馬修連恩以加拿大育空的狼群為主題,創作出〈Bressanon〉
(影片來源/Youtube)
「台灣客翻天」節目中,馬修連恩在傳統八音中加入了藍調元素製作成〈八音布魯斯〉
(影片來源/Youtube)
![]() |
記者 林乃絹
Hello~我是非專業司法記者林小可^_^ 既瘋狂又衝動地選擇以「死刑存廢」為題,開始這學期的系列報導。 認識自己的懵懂無知,也發現自己的不知好歹, 一次次的深度採訪、資料收集和報導撰寫,總有意料之外的收獲! 無論如何都沒有放棄的理由,因為夢想依然清晰,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麼必定是成為新聞記者這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