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舊時代的新面貌
剝皮寮:舊時代的新面貌
記者 陳宣聿 報導 2009/10/18
『所有的歷史都是主觀的。換言之,歷史根本不存在。』
——愛默生
![]() |
剝皮寮老街經北市府整修後以「剝皮寮藝條通」的名義再度出現世人面前。(攝影/陳宣聿) |
剝皮寮街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清朝統治時期從此處為運送杉木的轉運站,杉木聚集於此,剝下樹皮、初步加工處理後再往內陸運送,因而得到了乍聽之下極為駭人的「剝皮寮」之名 。
台北市最初發展的重心是在艋舺、大稻埕一帶,而隨著清領、日據、國民政府的政權轉移,艋舺也失去往日的光彩,成為台北市的邊緣地帶。之後,在都市更新計畫之下,西門町首先翻新了樣貌,成為年輕族群聚集的商圈;相反地,同樣位於萬華區的龍山寺一帶則是老台北的象徵。而現在,隨著台北市打造「文化創意」城市的呼聲下,位於老台北的剝皮寮街以富有人文、藝術氣息的新生命再一次地躍上了社會舞台。
|
在磚瓦堆成的背景中,當代藝術品格外醒目。 (攝影/陳宣聿,藝術家:洪易) |
|
現代風格的玻璃和鋼筋巧妙地隱身於紅磚瓦中。(攝影/陳宣聿) |
建築物的就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 最後就死了。
死了的建築物叫作廢墟,巨大而空洞的廢墟裡總是埋了記憶。
|
![]() |
展場內部設計簡潔而寬敞。(攝影/陳宣聿) |
從殘垣中窺見前來欣賞的剝皮寮新風貌的遊客。(攝影/陳宣聿) |
![]() |
|
懸掛起來的老照片,企圖喚醒一種對於時代的集體記憶。 (攝影/陳宣聿) |
色彩斑斕的燈泡讓人感到「俗俗仔美」。(攝影/陳宣聿) |
|
|
斑駁的舊廣告是台灣市井小民的最佳代言人。(攝影/陳宣聿) |
重新活過來的剝皮寮老街帶著上一代的懷舊記憶,注入了下一代人的心中。透過剝皮寮老街,年輕人也懷舊,對那個老老的年代抱有一份想望。
|
樹木的根穿透紅瓦,往屋內蔓生。(攝影/陳宣聿) |
![]() |
![]() |
縫隙中長出蕨類。(攝影/陳宣聿) |
歷史的一切都是假的,歷史的一切都是真的。
|
|
將喜盤倒影上剪影的裝置藝術。(攝影/陳宣聿) |
![]() |
記者 陳宣聿
這裡是陳宣聿, 時間和空間都是很神妙的東西,一生很快就會過完了 在那之前加油吧,身為人類努力的活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