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餐亭 學生新選擇
交大新餐亭 學生新選擇
記者 葉東瑜 報導 2009/10/18
![]() |
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前面一塊空地將規劃為新餐亭。(攝影/葉東瑜) |
最近交通大學正規劃在計算機與網路中心(簡稱計中)前面新增一個餐亭,以販賣輕食主。只是原本在計中後面就有一家鬆餅屋,如果在計中前面再增設一個餐亭,未免顯得多餘。尤其規畫中的新餐亭更靠近原有的第二餐廳,客源若無法集中,可能會面臨招商不易的問題。
新餐亭位置尷尬 客源成問題
此次規劃的新餐亭,預計位置會在計算機與網路中心的正門前方、工程二館前面。原本的構想是利用那片閒置的空地,成為師生休憩的地方。未來可能會擺放桌椅供師生用餐,提供的餐點預計會是如義大利麵等等的輕食。
只是這個位置正處於第二餐廳(竹園餐廳)與鬆餅屋中間,而這兩者距離不過約一百公尺,新餐亭的客源是否能支撐其營運是個待商榷的問題。而且若預想中的客源不夠多可能會導致沒有商家願意競標,最終落到流標的慘況。除此之外,更有老師在餐飲管理委員會中指出,鬆餅屋和南區餐廳的老闆都是同一位。如果新餐亭招商不順利,學校極有可能請校內廠商支援,到時候可能三個餐亭都是同一個老闆,造成所有餐亭被壟斷,而沒有競爭對手。
招商公平 但尚待規劃
總務處勤務組組長林梅绣表示,招商過程一律秉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招標送付的審議委員會,是依一定比例由教師代表、職員代表、學生代表、和其他校外委員(食品衛生、觀光事業、管理學等專業)所組成,因此在評選這方面應無疑慮。當初是計算機與網路中心提出建議,送到行政單位後,經過層層委員會的審核,勤務組才會進行招標。一切的程序皆依照規定,很難單單圖利任何一個廠商。
目前是南區餐亭評議委員之一的學生代表,資工99級的孫承憲表示,雖然根據保密條款他不能多說,但實際上,現有南區餐亭的老闆當初開的條件確實比另一個競爭者更好、更有利學校和師生。關於新餐亭,孫承憲透露,學校目前有在舊餐亭(鬆餅屋)的合約到期後,將舊餐亭遷往西區的打算。如果依照這樣的做法,北區再增設一個新餐亭,他認為「還可以」。但孫承憲也認為,將舊餐亭遷往西區並不是件單純的事。「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弄管線、弄草皮,弄了一堆東西之後,用沒幾年說要去另一個地方全部重弄一遍。砍的樹又不會長回來!」再者,他對西區的學生族群能否支撐一個餐亭抱持懷疑的態度。就算西區正在動工的基礎教學大樓完工,多出的學生也很難足夠撐起一個餐亭。廠商也會自己評估,說不定根本沒人要經營。
在學校經營餐亭並不像表面這樣賺錢,因為學校在簽合約的時候,會要求廠商在合約期間,必須維護附近的環境,如草皮等等。此外,餐亭的建設也必須由廠商出錢。舉鬆餅屋為例,小木屋的建造是由廠商自行負擔的;新餐亭的建設方面,想當然也是如此。因此各個廠商在評估時,也會把這些成本算入,若在加上客源可能不足等等因素,競標的意願相對地減低,就會導致在招標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家競爭的情形。
雖然客源不足可能會造成招商不易,但學校仍可以請校內的廠商支援。就算因為如此三家餐亭都是同一個老闆,學校可以經由每年的評鑑監督廠商,並決定續不續約,而且在合約有效期間,學校有督促廠商改善的相關權利。因此,學生的權益都有相當的保障。只是新餐亭的必要性、「需求是不是夠高?」等等的疑慮,隨著客源問題而浮現出來。
為學生著想 分散客群
計算機與網路中心主任林盈達是北區餐亭的提議人,也是起初鬆餅屋的提議人,當初看到計算機與網路中心(簡稱計中)附近有來來往往的人潮,卻無人駐足,於是提議將計中後方一塊空地規劃成現在的鬆餅屋。後來覺得鬆餅屋的效果不錯,便想在計中前更大塊的空地也規劃一座餐亭。林盈達認為,鬆餅屋雖然不錯,但缺乏像國外大學可以在外用餐的空地;如果在北區新增一座餐亭,這樣不但閒置空間得以充分利用,還可以提供師生一塊休憩的地方。而原有的鬆餅屋雖較靠近,但因提供餐點不同,並不會讓同學有「同樣的店家蓋兩間」的感覺。在學生日常生活動線上的鬆餅屋販賣容易攜帶的飲食;較寬闊的地方設置桌椅,讓學生可以坐著享用。如此一來,舊餐亭與新餐亭的顧客根據自己的需求而做不同的選擇,也可間接解決客源分散的問題。
也有同學反應在餐點方面,三個餐亭都是賣輕食,而沒有什麼變化。但實際上,根據規定,類似的餐亭並不能使用瓦斯爐,也就是只能用電爐等等的用電器具,因此不能烹煮需要用到瓦斯爐的食物,只能提供簡易的餐點。但就算只有販賣輕食,還是可以提供不同種類的餐點,與鬆餅屋作區別。
目前新餐亭的規劃仍受許多因素限制,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不管是提出意見的計中主任、勤務組組長,都是為全體師生在著想;況且尚有學生代表監督,同學們不必擔心太多。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新餐亭絕對會為交大師生們帶來一個新選擇,不管如何,到最後受益的絕對是全體師生。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在計中前面,有一塊可以坐下來休息、享受美食的戶外空間。
![]() |
記者 葉東瑜
人生中,難免會發生幾件意外的事。而進來交大傳科,對我來說,就是一件意外。 重要的不是意外本身,而是意外之後,能做些什麼。 相信我會在傳科、在電子報學習到很多東西,也希望我能在經過這些磨練後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