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可不知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可不知
記者 傅如尉 報導 2009/11/01
![]() |
個人若是得到精神疾病,重新踏出陰影往往是一大心理障礙。
(攝影/傅如尉)
|
在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以及最近發生的莫拉克「八八水災」之後,分別造成台灣各方面的嚴重打擊,除了生命財物的損失之外,更讓許多人面臨到極度的心靈恐慌,甚至形成內心一道不可抹滅的創傷。因此,在災後容易出現的精神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也逐漸為人重視,而這也是我們必須加以認識探討地重要課題之一。
重大災害後 精神疾病備受矚目
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心理衛生」這個名詞和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是如影隨形。舉例來說,個人最常出現的負面情緒「焦慮」,更是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上演。隨著現代人精神壓力越來越重,尋求專業人士的案例也越來越多,例如常常聽到的憂鬱症、躁鬱症等。而每每在重大災害如八八水災過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即成為社會大眾注目的焦點。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詞,首先出現在參與美國越戰歸來的軍人身上,他們發現即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仍無法釋懷戰爭對他們帶來的衝擊,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此後,我們便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定義為:個人直接或間接經歷到重大事故,例如戰爭、車禍、自然災害、性侵害等,且這些壓力是無預警地發生,因而造成個人心理創傷甚至引發後遺症等現象。
根據黃龍杰《搶救心理創傷》一書,病症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點:(一)重複體驗事件或不自主的經驗重現「Flashback」,易產生過度的生理或情緒反應。例如不斷地做噩夢、經歷類似場景會產生痛苦感覺等。(二)行為和情感上的逃避或麻木現象。例如不願意多回應意外事件、避開社交場合甚至自我封閉等。(三)過度警覺反應。例如時刻提心吊膽、無法專心、焦慮、易怒等。(四)事件必須造成個人臨床上的顯著痛苦,也是最重要的判斷依據。例如無法順利上學、工作,認為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危險等 輔仁大學師生團隊於八八水災過後,至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進行賑災服務,此為和孩童們的溫馨合照。(圖片來源/顧維倫)
。
面對實際案例 幫助重拾希望
目前就讀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的顧維倫,在今年的八八水災過後前往台東大武鄉大鳥村進行賑災
。他發現其實災害過後,災民們最急需的是生活上的重建,例如食物、住所等,因此即使帶著臨床心理的專業,去到當地最先做的事反而是安頓災民、
包紮檢測等工作。「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害怕災後現場的老伯伯,而這些想法也讓他無法入睡、焦慮。」顧維倫說,在幫助對方重新站起來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所謂的陪伴,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去聽,並且用對方可接受的步調一起走出陰影。另外,由於當地許多居民信仰天主教,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神給他們的懲罰,此時認知重建的技巧就派上用場:除了讓災民了解這是一次自然發生的天災,而他們產生晚上睡不好等情形,則是一種「不正常狀態下的正常反應」,再藉由種種的深度討論,讓他們重新合理地看待這次事件。
其實面對心靈上的不安恐懼,很多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不是就醫,民俗宗教療法像是去廟裡收驚、拜拜等,反而是大部分人尋求情緒支持和問題解答的途徑。「在災難發生初期,人們經常尋求自己最熟悉的支持力量;患者通常在後期才會察覺到自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所以我們要先與他們建立關係,讓他們知道有心理師的存在。」曾經擔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心理師的高之梅表示,因為從前人們對心理疾病採取較隱晦的態度,不敢主動接受治療,但隨著觀念的改變,已有越來越多人不再害怕面對自己的困擾,願意重新走入陽光中。
志工們陪同孩子們做畫、遊戲,在藝術治療中幫助他們走出事件創傷。(圖片來源/顧維倫)
「原本一家三口開開心心地出遊,沒想到出了車禍
,造成父死、母子重傷的悲劇,從此改變了這家人
的一生。」高之梅說,在此次案例中,孩子在人際
關係上產生明顯改變,變得不太愛開口說話,產生
退縮的傾向。我們或許會認為,因為孩子年紀還小
,因此得到精神疾病的機率不高。其實這是錯誤的
觀念,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在壓力情境下若未能
獲得適當支持,都有可能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差別
只在於病人能否擅用語言表達出內心的經驗或感受
。因此,為了幫助上述案例中不擅語言表達的孩子
,醫生選擇使用藝術治療。什麼是藝術治療呢?在
病患面對創傷後,許多記憶轉為非語言式的,也就
是由於大腦在過度刺激的情況下,記憶功能失調,
於是創傷經驗變成圖像式。我們可以想像,當你察
覺到自己需要尋求心理諮商時,面對專業人員侃侃而談已是件難事,更何況有些經驗如性侵害等,更是難以啟齒。此時,藝術治療便提供了另一個管道,讓病人能夠在遊戲及藝術創作中,呈現自己的心理世界,讓傷痛被看到、了解及處理。
正確認識情緒 身心都健康
此外,面對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時,我們要盡量避免使用表面的客套話安慰對方,例如不要哭了、別再想了,這時候對他們來說,適度地情緒發洩是必要的。因此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在一旁傾聽並且陪伴,幫助他們接納目前的情況,並且階段性地恢復身心健康。而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並在正負面情緒間尋求平衡點,其中,負面情緒不一定是壞的,有時更具有警示作用,也是幫助自我成長的主要力量。
或許有人會注意到,近年來醫院診所的「精神科」一詞,已漸漸更名為「身心科」,交通大學諮商中心汪承宏老師認為,或許是為了讓更多人主動接受心理治療,因此才將看似冷硬的精神科,改名為較平易近人的身心科,只要對大眾有幫助,也沒什麼不好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大眾傳媒的宣導,例如醫學節目、報章雜誌的互動式醫學專欄等,由於影響層面快速且廣大,當面臨突然發生的天災人禍時,若能結合其優點,傳播即時且正確的觀念,讓更多人認識精神醫療及諮商心理專業,相信一定能達到更好的社會整合功能,發揮心理治療的最大功效。
![]() |
記者 傅如尉
我叫傅如尉 人生很短也很長 快樂很多也很少 所以 不要讓自己後悔 歡喜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