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冷感成為青年風氣
政治冷感成為青年風氣
記者 徐瑩峰 報導 2009/11/01
二OO八年十一月,由學生發起的野草莓學運,透過靜坐遊行,主張修改集會遊行法,維護得來不易的自由與人權。但難掩現今許多年輕人對政治冷漠的事實。
近來美國牛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議題,在各大媒體上引起沸沸揚揚的討論,但卻不見該話題在新一代年輕族群中,有任何生存的空間。二OO八年十一月,由學生發起的野草莓學運,透過靜坐遊行,主張修改集會遊行法,維護得來不易的自由與人權。但在學生族群中並未引起普遍的共鳴,甚至有些人連發起運動的目的都不清楚,而最後野草莓學運也默默的退出大家的關注範圍。七、八年級的年輕人,普遍對政治與公共事務並不關心,甚至不諱言的表態,「自己真的超級不關心政治」,轉而對較輕鬆、休閒的娛樂性議題有高度熱忱。野草莓學運、美國牛肉進口與ECFA這些議題都不是年輕族群政治冷感的特例,不只有台灣,鄰近的香港、澳門也有類似情況。
何來年輕人政治冷感?
觀察政治冷感發生在年輕族群上的原因可能有幾項,都和七、八年級生的成長背景有些關係。首先是時代脈絡下形成的社會風氣、其次是政治人物不良行為造成社會觀感不佳、還有媒體的影響力。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一連串政治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不斷推進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約莫至民國八十五年第一次總統民選以後,社會安定,對政治的熱忱也逐漸降溫。
而這時候正是七年級生進入學校接受社會教育的階段,前幾年熱情的社會氛圍沒有延續,加上教育制度讓學生埋首苦讀,追求眼前的標準答案,較少有對大環境的整體思考,公民學科也因為大考不考一直被忽視,導致這一代青年較少氛圍的薰陶與公民素養的養成。而社會穩定、繁榮成長,無形中也造成社會價值觀轉變,由早年努力耕耘的實幹態度,演化至現今以享樂為主的心態,大眾關注的不再是公眾的權益,而是自身的利益與休閒。
這當然也影響了青年們,尤其尚未進入社會階段,生存的危機感與臨場感都還不大,當然最切身相關的就是吃喝玩樂的生活議題。交通大學電資學士班學生林俊安就認為:「我覺得時機還沒到阿,因為還沒進社會感受沒那麼深刻,但是可以了解政治議題,看看時事。」
政治人物不良的行為表現,也帶給大眾極差的社會觀感。各級民意代表經常上演激烈的口水質詢,甚至在國會殿堂打架、丟鞋等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行,他們問政的重點不在用心監督政府,而是費盡心思炒作藍綠對立、統獨議題,希望在媒體上搏得更多個人秀的機會。尤有甚者,甚至和黑金掛鈎、收受賄賂,關說貪污等等的疑雲不斷,連國家元首都能理直氣壯地辯駁貪污事實。
這些紛擾的政治口水,掩蓋了人民公僕原本應該關注的政策議題與公眾利益,呈現在人民眼前的永遠是看不清的爭執與暗地裡的金權鬥爭。政治人物的操守表現,著實讓人傷透了心;在這樣政治氛圍中成長的七八年級生,普遍認為政治黑暗、沒有希望,甚至拒絕去了解與關心。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學生陳旆玎和同學都一致認為:「政治人物都因反對而反對,並不考量人民利益;吵雜的風氣令人討厭,也覺得很無力,好像沒辦法有什麼改變,所以不想關心。」
媒體的角色
普遍大眾了解政治、感受社會風氣的管道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媒體。解嚴以後,隨著廣電法開放,許多有線電視與平面媒體紛紛成立,商業化競爭激烈的結果,導致新聞取材的角度逐漸走向腥羶色,以新奇、聳動或是衝突的主題與畫面吸引觀眾。
以政治類新聞為例,題材就多是藍綠鬥爭、民代對罵的個人秀,或是以激烈言詞挑起人民情緒,分化民族等等。即便有關於政策議題的新聞,著重的新聞點也多是意識形態與立場的爭辯,而較少關注政策的優缺點與可能造成的影響。新聞媒體走向腥羶色以後,資訊內容的深度與廣度都略顯不足;而大量接觸媒體的年輕族群,慣於接受這類內容薄弱、訴諸衝突等的資訊時,無形中也降低對外界議題的敏感度,思辨能力也會下降。逐漸地,青年人不思考、習慣直接知道結果,對於複雜的政策分析、公眾議題的討論,也不願花太多心力。
政治影響深遠 但不能因此否定青年力量
關心政治之所以重要,最簡單的說法是:「你不關心政治,可它影響你的生活非常深刻」。大部分人沒有察覺政治在生活中細微的影響力,反而覺得距離遙遠,像政府提出大學生企業實習方案,補助企業聘請大學畢業生實習,以增加社會經驗。這和七年級生高度相關,但政治冷漠的結果,不了解相關內容與可能造成的正反面影響,甚至是大環境變遷,都等於變相的宣示放棄自己權益,被動的任人宰割。
關心政治的內容,並不只是政治人物操作的統獨對立,更多在於討論重要政策、捍衛人民權利與爭取弱勢族群的空間等等的議題上,進而消滅社會眾多的不公義。在青年進入社會之前,培養社會關懷的習慣與態度是重要的,不能因為力量不大、沒有影響力就洩氣和放棄。因為社會上還有許多成年人,他們擁有比青年更多的經驗與智慧,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對政府政策提出意見造成影響,讓年輕一代有機會慢慢學習。而學習關心的方式,可以由廣泛閱讀著手。
台大政治系博士後研究員、交大通識中心政治學教授蘇子喬建議:「看政治新聞不能只看一種立場,正反立場都可以閱讀,看看反面的人怎麼論述,就像看了中國時報,也還可以把自由時報拿來讀,看事情才能完整」。當社會的不同分子都積極地關心自己與他人利益,善盡公民義務,除了防止權力被少數人壟斷,也讓社會關懷與責任能傳承下去。
其實年輕人利用很多管道表達對社會的關心,他們的社會責任不只有關心政治議題,政治並不是全部。只是這一代的七、八年級青年,從小被吵雜負面的社會氣氛包圍,對於政治充滿不信任與無力感,也對現階段政治能夠改變多少社會現況抱持著極大的懷疑態度。寧可參與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透過志願服務等弭平社會落差的行為,表達關心。年輕人並沒有放棄自己關心社會和改變社會的力量,只是選擇了其他或許更快速有效的方法,貢獻出他們的能力。關心公眾事務的政治議題的確重要,也或許是年輕人可以多加努力的一塊,但不能只因為他們的政治冷感,就悲觀地否定青年人關懷社會的熱情與能量。
![]() |
記者 徐瑩峰
大家好,我是徐瑩峰,很開心與你在喀報上相見! 歷經一學期的寫作,和庚寅梅竹賽的報導經驗。對我而言,每個採訪與寫稿的過程,雖然有些痛苦掙扎,但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相當開心。感謝每一位受訪者、每一位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人們。期待可以累積更多質量俱佳的作品,培養自己的觀點,朝向優質媒體工作者前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