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

《美味關係》當美食改變人生

茱莉每天都要坐在小小的辦公室隔間中,一成不變的煩悶日子,不但連朋友都看不起,自己也感到無力。烹飪,則是唯一能讓她在下班後放鬆心情的事物。在老公艾立克一個無心的建議下,茱莉試圖挑戰一個艱鉅的任務......。

《美味關係》當美食改變人生

記者 鄭伊婷 文  2009/11/01

 

秉持著開心料理精神的茱莉亞,總是為四週的人帶來歡樂。(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發生於不同時空的真實故事
故事敘述一個官僚體系下的小小公務員,都會女子茱莉(愛咪亞當斯飾),每天都要坐在小小的辦公室隔間中,接一堆來自四面八方的抱怨電話,一成不變的煩悶日子,不但連朋友都看不起,自己也感到無力。烹飪,則是唯一能讓她在下班後放鬆心情的事物。然而,在老公艾立克一個無心的建議下,茱莉試圖挑戰一個艱鉅的任務,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做出由茱莉亞柴爾德所著《掌握法國烹飪藝術》中的五百二十四道菜,並且將過程和心得公布在部落格上。而這個似乎是無心插柳的舉動,也為她沉悶的生活帶來許多出乎意料之外的變化......。


而在另一個時空,隨著外交官丈夫前往巴黎的美國婦女茱莉亞柴爾德,無法像其他外交官太太一樣,整天無所事事的過日子。於是,在跌跌撞撞的探尋過程中,發現自己最大專長就是「愛吃」的茱莉亞,毅然決然地進入法國藍帶學院磨練廚藝。好勝的她,從不會切洋蔥的初學者,成長為練就一身好本領的廚師。在因緣際會的巧合下,她與朋友一同催生一本專為不會煮法國料理的美國婦女,所設計的食譜《掌握法國烹飪藝術》。


同樣愛好食物的兩人,藉由一本食譜達到一種跨越時空及地點的精神交流。就如同片中茱莉常常向身旁人們說的:「我常感覺茱莉亞就像站在我的身旁,陪伴或是督促我,做好每一道菜。」


美味關係電影海報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美味關係》一片改編自暢銷小說,原著作者茱莉.鮑爾所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由擅長都會女性主題的導演諾拉.伊朗佛主導,並且由金像獎影后梅莉史翠普主演。其中,梅莉史翠普為了成功詮釋戲中高大微胖的茱莉亞柴爾德,努力讓自己增胖七公斤並穿上高達十幾公分的高跟鞋,與她在《媽媽咪呀》裡纖細苗條的辣媽模樣迥然不同,她精湛的演技將茱莉亞樂天積極、惹人喜愛的迷人個性詮釋得生動寫實、維妙維肖。《美味關係》著重的並不是高潮迭起的劇情轉折,而是平凡人物實現自我的熱情,與克服現實困難和障礙的情境再現。此片樸實輕鬆的主題,讓它與同期血腥的冒險電影和誇張的愛情喜劇劃出了一道獨樹一幟的分界線。


交錯的時空手法 串起兩種人生
這是關於茱莉與茱莉亞的故事,畫面不停的穿梭於兩個情景,帶出了兩人之間,一種既遙遠又親密的意象。每當茱莉和茱莉亞分別完成了一個成就或是克服了一個困難,鏡頭就會回到對方身上。這種相互呼應的角本設計,讓整部電影更顯特別與深刻,就像是法國料理與紅酒的緊密關係,在彼此的襯托之下,越形精彩。



行雲流水般的剪接手法,在結局的時候運用的更為巧妙妥當。茱莉終於如願,前往茱莉亞博物館參觀,在茱莉獨自與牆壁上她心目中的廚神照片傳達敬意後,畫面移轉到茱莉亞曾使用過的小小廚房。在定格片刻後,走進同一場景的茱莉亞拆開丈夫保羅轉交給她的包裹,發現裡面是自己終於得已出版的食譜後
,高興得大聲歡呼。而茱莉亞活潑開朗的笑容,讓電影院裡的觀眾們都不由得在心裡默默得恭喜她、為她高興。《美味關係》並不像其他電影般有個強而有力的結尾,或是多麼浪漫甜蜜的結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清新雋永的淡淡感動。整部戲在戲院中營造出一種幽默輕快的節奏,加上悅耳的配樂與逗趣的對白,讓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即使沒有深入人心的震撼劇情,也絕不會讓觀眾感到煩悶無趣。



部落格的故事反應現代文化
關於這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部落格故事,也常常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週遭發生,伴隨著部落格文化的興起,也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圖文作家。其中,和電影情節相似的,就是最近盛行的食記部落格。因為愛吃,所以到處吃,回來後把心得和照片都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跟大家分享。不管是以前的純樸社會,還是現代生活的繁忙壓力,吃美食一向是讓人紓解、釋放壓力的一大方法。而餐廳的選擇太多,想吃的食物太多元,琳瑯滿目的菜單常讓人不知從何選起,也因此食記部落格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就如同電影所要告訴我們的,「熱情」永遠都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要是劇中的茱莉做到一半的食譜便放棄,要是茱莉亞因為人家拒絕出版食譜就洩氣,今天就沒有茱莉改變自己的故事發生,茱莉亞的食譜也不會造福為數眾多的美國婦女,以及在世人的心中留下這麼深刻的回憶。不管是愛吃、做菜、寫部落格,或是做任何事情,唯有貫徹到底的恆心、毅力以及對抗挫折的勇氣,才有機會能享用成功的甜美與成就的感動。


讓人懷念的一代廚娘

茱莉亞柴爾德所著的
《掌握法國烹飪藝術》

片中的茱莉亞柴爾德一角,不禁讓人聯想到台灣的傅培梅,一代廚神平易近人的風格與精湛的廚藝,都令後人懷念難忘。全球第一個以廚房為節目場景在電視上教觀眾做菜的美食節目《The French Chef》,與台灣首次以個人姓名為節目主打的《傅培梅時間》,皆為當代與後代的觀眾留下深刻珍貴的共同回憶。反觀雖然現代的美食節目,題材多元、內容豐富,但很難像從前那個世代一樣,留給觀眾感動如昔。或許有哪一天,哪個人,受到這部作品的啟發,像茱莉的故事一樣,把傅培梅食譜中的美食做出來寫在部落格上也不一定。








記者 鄭伊婷
大家好,我叫鄭伊婷,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0級的學生。家住高雄的我是個純樸的南部人,對很多社會大事都是後知後覺漠不關心,即使有稍微說得出口的議題通常也只是略懂皮毛,講不出什麼大學問。觀望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常常憂慮台灣大學生的未來在哪裡,殊不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相信我們這一群身為國家未來棟樑的莘莘學子們,能做的絕對不僅僅是”死讀書”,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活力與創意,努力團結起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期望不久後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時勢敏銳,敢說敢言並對自己負責,充滿感性與知性的優秀青年。盼請大家多多指教!
記者 鄭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