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2009年2月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購物狂的異想世界》(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由蘇菲˙金索拉的暢銷書《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及《購物狂挑戰曼哈頓》改編而登上大銀幕,故事的場景也從英國倫敦搬到美國時尚之都紐約。主角麗貝卡˙布倫伍德,是個熱愛購物、享受刷卡快感的購物狂,她與好友蘇西住在一起,房間內成山成堆的服飾與配件,是她即使在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仍負債累累的原因。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記者 林雨萱 文  2009/11/08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宣傳海報。(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2009年2月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購物狂的異想世界》(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由蘇菲˙金索拉的暢銷書《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及《購物狂挑戰曼哈頓》改編而登上大銀幕,故事的場景也從英國倫敦搬到美國時尚之都紐約。主角麗貝卡˙布倫伍德,是個熱愛購物、享受刷卡快感的購物狂,她與好友蘇西住在一起,房間內成山成堆的服飾與配件,是她即使在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仍負債累累的原因。


堆滿房間的戰利品,使得麗貝卡欠下了龐大的卡債。(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麗貝卡從十四歲開始,就夢想能在某知名時尚雜誌工作,但卻在陰錯陽差之下,得到隸屬於同集團旗下的財經雜誌老闆路克˙布蘭登的賞識,原先為園藝雜誌記者、對財經根本一竅不通的她,就這樣進入了財經雜誌上班,並欲以此為踏板,等待進入夢寐以求的時尚雜誌工作。出乎意料的是,沒有財經背景的她,為教導大眾理財所寫的「綠圍巾女孩」專欄竟大受好評,甚至進軍亞洲,聲名大噪。大眾無不為她犀利且易懂的文章瘋狂,感謝綠圍巾女孩指點理財迷津的信函如雪片般地湧向雜誌社,而麗貝卡與老闆路克的感情,也持續增溫。


但諷刺的是,建議別人如何理財的「綠圍巾女孩」麗貝卡,真實生活上卻是個身陷財務困境、負債累累的卡奴,只能不斷地編造天花亂墜的謊言來逃避來自債務機構的追討。成名的同時,她還必須要小心,自己的購物狂行為可能會毀了這一切。


物慾 女人的原罪?
將女性塑造成耽溺於物欲而無法自拔的題材屢見不鮮,除了《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外,其他像《巴黎拜金女》等知名影片中的女主角,也同樣被塑造成追求物質享受的拜物角色。而為什麼女性會被如此污名化?為什麼遭受如此污名化的總是女性?或許,這是在戴著父權文化的有色眼鏡下,所帶來的結果。

當特賣會賣場備用入口一開,麗貝卡與其他女性立刻爭先恐後地向前衝。(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儘管,今日女人的定位早已不同以往,女人從家庭中解放出來,投入職場,擁有收入,擁有自己的經濟基礎,用著自己賺來的錢,購買自己所看上、所喜歡的物品。乍看之下,好像有絲女性獲得自主權的味道;但隨即而來的,卻是被塑造成耽溺於物欲的形象:有著滿衣櫃滿房間的戰利品,卻仍為了每次的聚會、每次的重要場合再添購新的行頭;走在街上,總是被透明櫥窗裡面,或是被完美擺放著的待售商品所吸引。這些她們身穿價值不匪的名牌服飾與配件華麗豋場,甚至可以期待的是:有名牌,有特賣的地方,就有女人們瘋狂搶購的身影。

儘管今日女性意識抬頭,女性也可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但仍逃不過父權當道下被特地抓出來譴責的命運,
但難道男性就沒有物慾?人們物慾高漲的現象,其實不分男女,許多男性為了名車、為了電子產品、為了名牌行頭、為了食衣住行育樂等等慾望,砸下大把大把的金錢、刷下一筆一筆帳單。但人們眼光所注視、所聚焦,甚至譴責的,卻永遠是女性,男性的消費現象,不是被忽略,就是被視為合理的生活享受。物慾,與其說是女人的原罪,不如說在今日社會如果發生在女性身上時,就會變得特別罪大惡極;而今日社會觀感會呈現如此,父權文化當道下的推波助瀾,實則「功不可沒」。


愛情 將女人從物慾中解放?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中,在好友蘇西的勸說、觀看名人專家主講控制購物慾DVD、或是參與匿名戒購物癮的聚會等等方式,麗貝卡都無法成功戒掉購物的欲望,還是一次次被特賣會所吸引,一次次踏入會場加入瘋狂搶購的行列。直到最後,她在全國直播的電視節目上當著所有觀眾的面,被催債人員討債,揭發了教人理財的綠圍巾女孩其實是個負債累累的卡奴的真相,一連串的謊言被拆穿,她也因此失去了她所深愛的男人──盧克對她的信賴;另外,因為要買回上節目需要的昂貴服裝而捨棄了好友為她挑選的伴娘裙,她也深深傷害了好友蘇西,這一切使她痛下決心改過,舉辦拍賣會拍賣房間中滿滿的「戰利品」還債。最後,她終於成功籌得比債務更多的金錢,還債後開始嶄新的人生。而她這次也終於是真的改過自新了,她不再經營與信用卡間的感情,轉而經營與愛人間的感情──她不再陷入瘋狂購物而不可自拔的世界。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女主角麗貝卡與男主角盧克。(圖片來源/Google圖片搜尋)

愛情戰勝物慾的類似例子也出現在《巴黎拜金女》中,千方百計釣有錢男人,讓他們滿足自己極奢侈的物質生活的女主角艾琳,最後居然放棄繼續周旋於富豪之間,選擇與平凡窮小子──尚,共同騎著尚從包養的貴婦手中得到的摩托車遠走高飛。在兩部電影的最後,愛情都戰勝了麵包,女主角都捨棄自己的物慾選擇愛情,愛情幫助她們戰勝物慾,讓她們從極端的物慾中解放出來。


但放在現實中來看,把愛情當作解決物慾的特效藥似乎有點不切實際,而女人最後仍然是得依附男人,回歸
男人的懷抱當個好伴侶,才是不二法門的解決方式。這顯然又是父權下的陰謀,難道女人就不能夠靠自己的能力來克制購物慾,而一定要突然冒出個男人(而且原先女人對那男人的觀感還不甚佳),兩人在一段勉強可以說是站在同一條船上奮鬥的過程中漸漸相愛,然後女人在愛情與物慾中理所當然的做出「正確」的選擇,發覺愛情才是最重要的珍寶進而放下物慾?如此看來,愛情還真是解決一切的萬靈丹,任何事物一碰到愛情立刻相形見絀退居下風,神奇得不可思議。但畢竟這是商業愛情喜劇片,如果成功克制物慾的要素是來自女人在經過教訓後產生覺悟,或是女人本身的強大自制力,又或是女人與女人間堅定的友情呼喚,缺少了最歡樂最狗血的「愛情克服一切」、「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快樂大結局,那反映在票房上的結果可能就不會是那麼快樂了。


最後,回歸到看電影時的觀感,整部片的風格還是幽默有趣的。隨著劇情的推動,看著活潑有朝氣的女主角
勇闖生活中遇到的考驗,包括因身為購物狂而欠下的大筆卡債,之中的傻大姐性格仍能牽動觀者的嘴角。另一方面,搞笑之中也包含許多溫馨,包括麗貝卡與蘇西的友情,以及在麗貝卡負債累累的事實曝光後,仍對女兒展開雙臂的雙親。雖然,友情與親情在劇中都沒有像愛情般的威力,但仍令人十分動容。片子的結局,雖然是很通俗的愛情無敵、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讓女主角從購物狂行為中改過自新,終究還算是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記者 林雨萱
痛苦會過去吧,希望留下的會是美。 最後希望大家的肝都平安健康。            
記者 林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