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

夢想建築師 公共建築新出發

「建築不是兒戲,不像唱歌也不像畫畫,不是隨時都可以停止。建築,需要深思熟慮。」建築,是生活中的實體容器,具象化的出現在各個國家、都市、鄉村之中,呈現各式各樣生活的的顯像。

夢想建築師 公共建築新出發

記者 林穎瑄 報導  2009/11/22

  

夢想建築師──邱文傑 (照片來源/Flicker)

 

「建築不是兒戲,不像唱歌也不像畫畫,不是隨時都可以停止。建築,需要深思熟慮。」建築,是生活中的實體容器,具象化的出現在各個國家、都市、鄉村之中,呈現各式各樣生活的的顯像。

邱文傑,小時候和大家一樣曾經幻想當個太空人──飛向宇宙、浩瀚無敵,卻在大學時代確立了人生新方向,選擇做一個實在的地球人,負責生產建築物。畢業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取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學位,邱文傑在美國紐約州註冊為建築師,1994年回台灣執業。回國14年,他獲得三次台灣建築獎、兩次遠東建築獎、WA中國建築獎及2007年全球華人青年建築師獎,於2007、2008年分別代表台灣參加香港─深圳建築雙年展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目前是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持續替台灣建築貢獻心力,創造有意義的建築。

 

 

人的使用 賦予公共建築靈魂
「台灣的建築物很熱鬧,但亂了一些。」邱文傑認為夜市、檳榔西施及一棟棟的高樓大廈很令人興奮,但台灣缺少美學的建築。當代台灣建築物已經非常飽和,台灣人不應該只想著蓋新大樓宣揚國威,而應該學習思考如何解決都市擁擠的問題、如何發揮設計的創意改造老房子、舊空間再利用,絕對不要沒想清楚就開始蓋房子,拼命增加建築物的高度,卻降低了台灣人的生活水平。談到這幾年的台灣,很多公共建設都是當前政客消耗預算、施展政績的具體行為,然而,這些公共建築沒有妥善地被使用,只是逐漸被遺忘,這對建築師來說,就像自己的孩子,雖然有手有腳卻沒有辦法說話、親眼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令邱文傑十分的痛心。他也提到台灣公共建築運行過程的艱辛和官僚體系下的操作悲哀,除了封閉性的過程,台灣所有的公共建築也一直面臨「價格」問題,公共建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使用較差的建材,而低廉的發包費,也讓建築師無法擁有整體的設計層次與良善的施工品質。

 

台灣擁有宏偉的商業高樓大廈,卻少了安靜、沉的住氣的建築。
(照片來源/Flicker)

 

近年來,台灣大眾與政府開始重視公共空間,加上建築師持續推廣「公共性」觀念,台灣的公共建築開始接觸社會大眾,由公共建築形構出地方核心連結當地居民的認同感。雖然過去邱文傑曾因公共建設的案子遭受戕害委屈,但他仍然喜愛參與公共建築設計,台中「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新竹市「東門之心」和南投「紙教堂」都是他的獲獎作品,帶領台灣公共建築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透過建築的穿針引線,希望能縫合台灣公共建築的瘡疤、跨越歷史的鴻溝,讓人民對公共建築有不同的想法及態度轉變。他說,公共建設牽涉到眾人的生活,可以走進社會做互動,比蓋一棟私人住宅還有趣,也更有意義。建築師不應該只待在象牙塔,而要走出去接觸這個世界,呼吸外面的空氣、關心社會的脈動,因為每一棟建築物除了軀殼,更需要靈魂,被人類真心的喜歡、融入大眾的生活。「蓋房子不是為了得獎,更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社會大眾。」只要大家喜歡他蓋的房子,他就會很高興。

 

台中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內隆起的操場,讓時間靜止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
(照片來源/hoher)

  

生而藝術家 投身建築師
最近,他接下台北華山創意園區總部、台灣花卉博覽會和永樂市場改造等計畫案,也被政府選中參與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公共景觀的建設案。因為期盼能結合藝術家能量建造出無拘束的空間,邱文傑邀請藝術家林舜龍加入國際機場的合作案,透過建築與藝術融合,讓實體建築轉換為虛幻的想像空間。

建築業界的朋友說,邱文傑是一個藝術家,因為他總是能跳脫傳統建築的窠臼,追求更多的自由。不過,邱文傑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建築師」,不像藝術家可以隨性、奔放的創作,因為建築師是沉重的,受到龐大資金、嚴謹結構與法規的限制,唯有把基礎打好,才能談藝術的層次。他說,每次蓋房子就像在創作的作品上貼上姓名標籤,少不了別人的品頭論足,但是創作者不需要擔心,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批評是一件好事,提供檢討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他堅信社會存在著公義與真理,只要你做得不錯,別人一定會給你掌聲,絕對不會虧待你。

 

「人生海海,好好活著就是了!」(攝影/林穎瑄)

 

林懷民說過:「年輕時的旅行,累積了生命的養分。」邱文傑則表示:「沒有人不喜歡旅行吧!」旅行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過去這三個月,因為健康亮起警示的紅燈,讓他的生活有了360度的轉變,重拾了與自己、家人和朋友對話的機會,邱文傑也發現,過往自己的自我與狹窄,讓他犧牲了很多情感交流的機會。這幾個月以來,面對身體狀況變差的挫折,邱文傑展開適應一切新生活習慣的旅行。如果說在每一次的旅行,都期待能看到新的東西,那麼這次的旅行,邱文傑重新看待了自己。

建築,早已經成為邱文傑生命的一部分。現在他已不像年輕的時候渴望建造出突破性的房子,也不再因為建築帶來的成就感而活,簡單與舒服成為他看待建築的新理念。他勉勵台灣建築科系的大學生,必須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要勉強自己,不用急著成名,確定自己喜歡了再做,做自己喜歡的,才會做得快樂。同時邱文傑也對非建築科系的大學生建議,多疼愛身邊的建築人,因為做建築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沒有旁人的鼓勵和支持,再崇高的建築理想,也很容易就會被輾平壓碎,而人生只有一次,要盡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把握每一次大放異彩的機會! 

 

記者 林穎瑄
這裡是林穎瑄 一個對生活充滿了無限幻想 的交通大學傳科系學生 一分一秒都不願意放棄 接觸這個世界的機會。  旅行,是我的愛人之一 願意花上所有的時間拜訪整個世界 因為還想要更接近這個世界; 寫作,是走向新道路的過程 因為還有我所不知道的世界 執迷不悟的喜愛畫畫、創作 拿到紙筆就拼也似的動起手來 誰也別想勸我停止 因為我還在持續的前進 可以與我聯絡:itisme719nctu@gmail.com
記者 林穎瑄